概述
自2023年国家卫健委牵头启动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以来,一场席卷全国的医药反腐浪潮从未停歇。从医院院长、药企高管被查,到购销环节不正之风的纠正,这场行动已从局部整治发展为全行业、全领域、全覆盖的系统性治理。
2025年6月13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等14部委联合发布《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明确今年纠风工作的重点领域,为医疗反腐筑起“全链条”高压防线。
精准打击:紧盯关键岗位与核心环节
医疗腐败链条长、环节多,从行政管理人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医药企业甚至患者,腐败可能渗透在药品流通、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
![]()
在此基础上,《要点》明确要持续深化医药购销领域治理,在紧盯“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的基础上,还提出要加强医药卫生领域新型、变异和隐形问题研判预警,严查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基建和信息化项目招投标、后勤服务等重点;持续整治检测样本外送、外配处方、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易滋生腐败的“灰色地带”。
信用惩戒: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
据国家医保局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评定失信医药企业735家,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查实欺诈骗保机构2008家,联合公安机关侦办医保案件30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741人。在735家全国评定失信企业,其中7家被列为“特别严重失信”,40家“严重失信”,76家“中等失信”,612家“一般失信”。
目前,我国医保信用评价体系已形成多层次架构,覆盖医药机构、医务人员、医药企业和参保人各个主体。近期,国家医保局对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进行了重大修订。
![]()
✦评级简化,门槛降低:原四档信用等级简化为三档,涉案金额门槛大幅降低;
✦红线行为顶格处置:向医保工作人员行贿、在国采中围标串标的企业,按最高等级顶格评定;
✦跨省联动惩戒升级:“特别严重失信”企业涉案产品将被中止全国挂网、投标资格,全部产品将被中止在评价省份的挂网、投标资格;
✦信用修复力度收紧:明确企业需通过“主动降价剔除虚高空间”“退回不合理收益”等实质性措施纠正失信,慈善捐赠等“象征性修复”方式被彻底取消。
这些调整最终目的是挤压药价水分,倒逼企业从“带金销售”转向“质量价格竞争”,破除商业贿赂、带金销售等不正当交易行为,推动行业从“高定价、高返点、轻质量”的恶性循环,转向“重疗效、强合规、拼集采”的良性赛道。
穿透式监管: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追溯”
2024年纠风工作中首次提出“穿透式监管”路径,2025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发挥穿透式审计监督优势,打通从原材料采购、药品耗材生产、招标采购的监管通路,并明确“全面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采集应用”,将监管重点向生产端覆盖,推动监管关口前移。这意味着实现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从源头上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
此外,今年纠风工作中首次提出“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多部门联合惩治涉医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机制的建立,更将清除线上线下的监管盲区,形成“全链条、无死角”的监管合力。
行业影响:合规转型重塑医药行业生态
合规成本倒逼企业转型:早在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中,就强调了医药企业是防范自身商业贿赂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医药企业想要避免失信处罚,必须将合规投入合规从“成本项”变为“生命线”——从内部建立反商业贿赂制度,到规范医药代表行为,再到主动剔除价格虚高空间,企业需将更多资源转向研发、质量与供应链管理。
创新驱动成为主引擎:随着“带金销售”的灰色空间被压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临床价值、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创新能力等方面。例如,通过集采中选的药品,需以“低价+优质”换取市场份额;创新药则更依赖疗效数据与临床价值获得医保谈判优势。这一转变,正加速淘汰“靠营销吃饭”的药企,推动行业向“重研发、强质量”的头部企业集中。
◆编辑 | 拾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