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性相近习相远是如何影响人生轨迹的?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论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孟子曾言"人之初,性本善",而孔子则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两位圣人的话语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一个强调人性本善,一个强调习惯使人分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生而具有善良的本性,这是孟子的坚定信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便是仁义礼智的根源。

孟子常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话的意思是,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

而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好好思考罢了。



而孔子则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认为人的天性本来相差不大,之所以后来千差万别,全在于习染的不同。《论语》记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短短八个字,却道出了人生分化的根本原因。

这两种观点究竟如何统一?习惯的力量又是如何在无声无息中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保持善良的本性,有的人却在习染中迷失了自我?让我们从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真实故事说起,看看这两位圣人的智慧是如何在现实中得到印证的。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叫季桓子的大夫,他家境富裕,门第显赫。季桓子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季康子,一个叫季平子,两人年纪相仿,天资也相当聪颖。

季康子从小就被父亲宠爱有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的乳母是个溺爱孩子的妇人,从不让季康子受一点委屈。季康子稍有不顺心,乳母就会立刻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季康子养成了骄横的性格,说话做事都很霸道,稍有不如意就要发脾气。

而季平子虽然也出身富贵,但他的母亲是个有见识的女人,深知富贵之家子弟容易败家的道理。她经常教导季平子要懂得节制,要体恤下人,要知道天下还有很多苦难的人。季平子因此从小就比较谦逊,对待仆人也很和善。

兄弟二人虽然生在同一个家庭,但性格却越来越不同。季康子越来越傲慢,季平子却越来越温和。

有一年,孔子路过鲁国,季桓子听说这位先生学问渊博,就请他到家中做客。孔子见了兄弟二人,观察了一会儿,对季桓子说:"您的两个儿子天资都很好,但恐怕将来的发展会很不同。"

季桓子有些不解:"夫子何出此言?"

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来都是相近的,但后天的习染会让人相距甚远。您看,两个孩子虽然生在同一个家庭,但接受的教育和环境熏陶却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性格。"

季桓子听了,心中若有所悟,但又不完全明白。

孔子又说:"我观察到,季康子说话时声音很大,眼神中带着不耐烦,这说明他习惯了别人的顺从,缺乏耐心。而季平子说话轻声细语,眼神中有关切,这说明他懂得体恤他人。"

"可是他们都是我的儿子,我对他们的爱是一样的。"季桓子说。

"爱的方式不同,结果就不同。"孔子说,"溺爱会让孩子失去分寸感,严爱会让孩子懂得规矩。虽然都是爱,但效果却截然不同。"

季桓子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这时候,外面传来了争吵声。原来是季康子和一个小仆人发生了冲突,季康子认为仆人动作太慢,就大声呵斥。仆人解释说手中的茶壶太烫,需要小心一些,季康子却不听,还要动手打人。

季平子看到了,连忙上前制止:"兄长,他也是为了不烫伤我们才小心的。"

季康子不耐烦地说:"一个下人,还敢顶嘴!"

季平子耐心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我们应该理解。"



孔子在一旁看得很清楚,对季桓子说:"您看,同样是面对仆人的过错,两个孩子的反应完全不同。这就是'习相远'的体现。"

季桓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孔子继续说:"但是,您不要以为这种差别是不能改变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要方法得当,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那该怎么改变呢?"季桓子问。

孔子说:"这就需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可以让季康子体验一下普通人的生活,让他明白什么是辛苦。也可以让他承担一些责任,培养他的同理心。"

季桓子听了,决定试试孔子的建议。

第二天,季桓子让季康子到田地里去体验农活,让季平子到账房里学习管理。两个孩子都有些不情愿,但在父亲的坚持下,还是去了。

季康子到了田地里,刚开始很不适应。烈日下锄地让他汗流浃背,他几次想要放弃。但看到农夫们都在默默地干活,他也不好意思抱怨。慢慢地,他开始理解劳动的辛苦。

有一次,一个老农夫中暑倒下了,季康子连忙扶起他,给他喂水。老农夫感激地说:"公子真是个好人。"季康子心中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而季平子在账房里,看到管家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既要管理仆人,又要打理家业,还要应付各种来往的客人。他开始明白,管理一个大家庭是多么不容易。

一个月后,两个孩子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季康子变得更加体贴,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季平子则变得更加干练,处理事情也更有条理。

孔子再次见到他们时,满意地点了点头:"你们看,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季康子说:"夫子,我现在明白了,以前我总是以为别人应该服从我,现在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季平子也说:"我以前做事总是很小心,生怕出错,现在明白了有时候需要果断一些。"

孔子笑着说:"这就对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来完善。你们两个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季桓子问:"夫子,那您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性相近'是说人的天性本来都差不多,都有善良的一面。'习相远'是说通过不同的习染和教育,人会变得不同。但这种不同不是宿命,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

"那孟子说的'性本善'呢?"季平子问。

孔子思考了一会儿说:"孟子强调的是人性的根本,我强调的是现实的变化。其实我们说的并不矛盾。人性本善是根,习相远是末。根好了,末才能正。"

"可是,"季康子有些困惑,"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还会有坏人呢?"

孔子看着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答案就在你们这一个月的变化中。但要完全明白这个道理,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季桓子和两个儿子都很想知道答案,但孔子却说:"这个道理关系到人生的根本问题,不能轻易说出。需要你们自己去体会,去实践。"

孔子停顿了一下,看着远方说:"明天我会告诉你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它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保持善良的本性,而有些人却在习染中迷失。这个道理,涉及到人性的根本秘密。"

说完,孔子就起身告辞了,留下季桓子父子三人在那里苦苦思索。

孔子的话让季桓子父子三人整夜未眠。季康子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我以前会那么傲慢?"季平子也在思考:"如果习惯能改变人,那什么样的习惯是好的,什么样的习惯是不好的?"

季桓子更是困惑不已。他想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有时候确实做过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是什么?是良心的呼唤吗?

第二天一早,孔子还没有来,季桓子就派人去请。使者回来说,孔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我要讲的道理,连我自己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领悟的。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修养,更关系到如何教育后代,如何在乱世中保持本心。"

季康子忍不住问使者:"夫子还说什么了吗?"

使者说:"夫子还说,这个道理藏在《书经》的一句话里,也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为什么孟子如此坚信人性本善,也明白了为什么孔子要强调习惯的重要性。"



季平子急切地问:"那夫子什么时候来?"

使者说:"夫子说,今天下午会来,但要求你们先做一件事。"

"什么事?"季桓子问。

使者说:"夫子要求你们每个人都仔细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有没有做过让自己内疚的事情?

有没有做过明知不对却还是做了的事情?有没有做过违背良心的事情?"

听了这话,季桓子父子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触及了人性的最深处。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愿意回想的往事,都会有一些愧疚的记忆。这些记忆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孔子要讲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它又如何能够解释人性善恶的根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