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一个月就5千?我光打车费都不止这个数!"
表哥李明轩把奔驰车钥匙往桌上一拍,金属撞击声在安静的客厅里格外刺耳。姑姑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刚要开口劝阻。
"姑姑,我这是为他好!"李明轩指着我,声音越来越大,"25岁了还拿着实习生的工资,丢不丢人?你看看我,985毕业,外企项目经理,年薪三十多万!"
客厅里的其他亲戚都停下了筷子,目光在我和李明轩之间游移。二姑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冲突吓到了。
"明轩,大过年的,别说这些。"姑父试图打圆场。
"姑父,我这是恨铁不成钢!"李明轩掏出手机,翻出银行短信,"你们看看,这是我这个月的工资到账,3万2!他呢?估计连我的零头都没有。"
我紧握双拳,血液直冲脑门。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我的手机突然响了。
来电显示的四个字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王总办公"。
李明轩手中的车钥匙"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那声响像是什么东西彻底碎裂了。
01
时间回到三个小时前,那场改变一切的春节聚会刚刚开始。
我提着从超市买的一箱牛奶,站在姑姑家门口。透过玻璃门,能看到里面热闹非凡。表哥李明轩已经到了,正被一群亲戚围着,听他讲公司的年会故事。
"明轩今年的年终奖有多少啊?"二姑一脸期待地问。
"也不多,就是平时工资的五倍。"李明轩轻描淡写地说,但眼角的得意掩饰不住,"公司今年业绩不错,老板说明年还要涨薪。"
"五倍!那不是十五万?"三姨倒吸一口凉气。
"差不多吧。"李明轩摆摆手,仿佛在说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
我按了门铃,姑姑开门看到我,脸上的笑容明显僵了一下,然后很快恢复正常:"小宇来了,快进来快进来。"
"姑姑好。"我换了鞋,走进客厅。
"小宇!"李明轩站起身,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好久不见啊,兄弟。"
我点点头,在角落找了个位置坐下。整个客厅布置得很豪华,水晶吊灯、真皮沙发、进口地毯,处处透着精致。而我穿着的那件99元的衬衫,在这样的环境里显得格外寒酸。
"小宇,你那个工作怎么样啊?"二姑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敷衍。
"还行,就是在一家做汽车配件的公司。"
"汽车配件?"李明轩挑了挑眉毛,"什么公司?我可能听过。"
"华盛新能源,一家小公司。"
"没听过。"李明轩摇摇头,"应该确实挺小的。我们公司是全球500强,在中国有十几个分公司。"
客厅里顿时安静了几秒。
"明轩在的那家公司我知道,"三姨接话道,"经常在电视上打广告,很有名的。"
"是啊,我们公司的广告费一年就好几个亿。"李明轩得意地说,"上个月我们项目部刚和德国总部开了视频会议,讨论明年的市场战略。"
我低头喝茶,不想参与这样的对话。
"小宇啊,"姑姑突然转向我,"你现在一个月能拿多少啊?"
这个问题来得猝不及防。我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包括李明轩那双带着探究的眼睛。
"五千。"我尽量平静地说。
空气瞬间凝固了。
李明轩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五千?兄弟,你这是认真的吗?"
"明轩!"姑姑瞪了他一眼。
"姑姑,我不是笑话他,我是真的惊讶。"李明轩收起笑容,但语气里的优越感更加明显,"五千块在北京能干什么?我一顿商务宴请都不止这个数。"
他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你们看看,这是上周我和客户吃饭的账单,一顿饭8000块。"
亲戚们围过去看,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小宇,你这工资确实有点..."二姑欲言又止。
"太低了。"三姨直接说出了大家心里的话,"现在北京房租都得三四千,你这点工资怎么生活?"
我的脸烧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明轩似乎还嫌刺激得不够,继续说:"兄弟,你知道我的月薪是多少吗?三万二。你一年的工资,还没我两个月挣得多。"
"明轩,差不多就行了。"姑父终于看不下去了。
"姑父,我这是为了他好。"李明轩站起身,走到我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我,"小宇,你得面对现实。你这样下去,什么时候能在北京买房?什么时候能结婚生子?"
我握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里。
"我有个建议,"李明轩继续说,"我们公司正在招客服,月薪七八千,虽然不多,但比你现在强。我可以帮你内推。"
"谢谢,我考虑一下。"我挤出这几个字。
"考虑什么?"李明轩的语气更加咄咄逼人,"你那个破公司有什么前途?做汽车配件的小作坊,估计过两年就倒闭了。"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
02
看到"王总办公"四个字的瞬间,我的心跳都停了一拍。
王总很少直接给员工打电话,更别说在春节假期。他打电话给我,会是什么事?
客厅里所有人都看着我,包括李明轩。他脸上的表情从得意变成了疑惑。
"你好,王总。"我接通电话,尽量保持声音平稳。
"小宇,你现在方便说话吗?"王总的声音听起来很兴奋。
"方便的。"
"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昨天我和几个合伙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提拔你为华东区销售经理。"
我差点没握住手机。销售经理?我一个销售助理,直接跳到经理?
"王总,您说什么?"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华东区销售经理,管理整个华东地区的销售团队。月薪一万八,另外还有绩效奖金和股权激励。"王总的声音充满了肯定,"你这一年多的表现我都看在眼里,踏实、肯学、有想法。特别是你上个月提的那个客户分级管理方案,非常不错。"
我的脑子嗡嗡作响。一万八的月薪,比李明轩刚毕业时还高。
"小宇,你在听吗?"王总问。
"在,在听。王总,我...我真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公司正在快速发展期,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愿意的话,初八就来公司报到,我给你介绍一下华东区的情况。"
"我愿意!非常愿意!谢谢王总!"
"好,那就这么定了。对了,你的工位也要换了,搬到经理办公室区域。"
挂断电话后,我呆呆地坐在那里,还没完全消化这个消息。
"小宇,谁的电话啊?"姑姑好奇地问。
"我们老板。"
"老板?"李明轩挑了挑眉毛,"大过年的还找员工,什么破公司。"
我看着李明轩,突然有种想要告诉他真相的冲动。但理智告诉我,现在还不是时候。
"没什么,就是问一下节后的工作安排。"我平静地说。
"节后工作安排?"李明轩嗤笑一声,"小公司就是麻烦,什么事都要老板亲自过问。你看我们公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老板根本不用管这些细节。"
我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喝着茶。
但内心深处,一股前所未有的自信正在升腾。
03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一年前,那个改变我命运轨迹的起点。
那时的我,确实如李明轩所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大学四年,我的成绩平平,没有拿过奖学金,没有当过学生干部,甚至连英语四级都考了三次才过。毕业时,眼看着室友们一个个收到心仪公司的offer,我却只能在招聘网站上海投简历。
投了两百多份简历,收到回复的不到十家,最终只有三家愿意面试。其中两家是销售岗位,一家是客服。
华盛新能源是其中一家。
第一次见到王总,是在公司的小会议室里。那时的华盛新能源只有二十多个员工,办公室是租的一层老旧写字楼,连电梯都是那种老式的手拉门。
"小宇是吧?"王总看起来很年轻,也就三十出头,"为什么想来我们公司?"
"因为我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这是我提前准备的标准答案。
"看好?"王总笑了,"具体怎么看好?"
我愣了一下,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觉得传统汽车行业已经很成熟了,新进入者很难有机会。但新能源汽车不一样,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王总眼睛一亮:"继续说。"
"特别是配件行业,传统汽车的配件供应商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利益链条,新公司很难打进去。但新能源汽车的配件需求和传统汽车完全不同,这给了新公司机会。"
"有意思。"王总点点头,"那你觉得我们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我深吸一口气:"电池管理系统。这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大,而且国内做得好的公司还不多。"
王总看了我很久,然后说:"你被录用了。"
就这样,我成了华盛新能源的第23号员工。
入职第一天,王总把我叫到办公室:"小宇,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真的看好这个行业,还是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
我想了想,诚实地回答:"两者都有。但我确实觉得这个行业有前途。"
"好,我喜欢诚实的人。"王总笑了,"我给你一个建议: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份工作,那就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但如果你想要一个事业,就要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
"什么意思?"
"主人和员工的区别在于,员工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主人关心整个公司的发展。"
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把自己当成这家公司的主人。
04
从那时起,我开始了疯狂的学习模式。
白天,我认真完成销售助理的工作:整理客户资料、跟进销售线索、协助老销售谈判。晚上,我就在办公室学习行业知识。
我买了十几本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专业书籍,从电池技术到电机控制,从充电系统到整车集成,我都要搞懂。
"小宇,你这么拼命干什么?"同事小王问我。那时他已经在公司工作两年了,是老员工中的佼佼者。
"想多学点东西。"
"学这些有用吗?咱们又不是技术岗位。"
我没有回答,继续埋头看书。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我还主动要求跟着不同的销售去见客户。公司一共有五个销售,我跟着每个人都学过。
跟着老李,我学会了如何在酒桌上和客户套近乎;跟着小张,我学会了如何用数据说服技术型客户;跟着老王,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客户的各种刁难。
三个月后,我对公司的所有产品都了如指掌。我能清楚地说出每款产品的技术参数、应用场景、竞争对手,甚至成本结构。
王总注意到了我的努力。
"小宇,你对BMS-3000这款产品怎么看?"有一天,他突然问我。
BMS-3000是公司的主打产品,一套电池管理系统,卖给电动车厂商。
"这款产品的技术指标很好,但我觉得定价策略有问题。"我如实回答。
"哦?说说看。"
"我们的定价比竞争对手高30%,但客户看到的价值差异没有30%那么大。"我掏出一个小本子,"我做了个对比分析,我们的优势主要在电池保护算法上,这个功能确实很重要,但客户感知不强。"
王总接过本子,仔细看了起来。上面是我手绘的表格,对比了市面上所有主流BMS产品的参数、价格、优缺点。
"你这个分析很有意思。"王总说,"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我建议我们重新包装这个产品。"我指着本子上的一行字,"我们不要强调技术参数,而要强调能给客户带来的实际价值:延长电池寿命20%,降低故障率50%,这些都是真金白银。"
王总看着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有没有兴趣试试销售?"
"我?"我愣了一下,"我只是个助理。"
"谁规定助理不能做销售?"王总笑了,"下周有个客户要来看产品演示,你来负责。"
就这样,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挑战。
05
那个客户叫做东风新能源,是一家刚成立的电动车公司。他们需要采购200套BMS系统,总价值600万。
对于当时的华盛新能源来说,这是一个大单。公司一个月的营收也就200万左右,这一单能顶三个月。
客户来了三个人:技术总监老陈,采购经理小刘,还有一个财务。
"你们的产品我们已经了解过了,"老陈开门见山,"技术指标确实不错,但价格太高了。"
"老陈,您说的价格高,是跟谁比?"我问。
"跟德尔福比,跟博世比。"老陈说出了两个国际大牌,"他们的报价比你们低30%。"
我心里一沉。德尔福和博世都是汽车零部件的国际巨头,我们一个小公司怎么跟他们竞争?
但我没有慌张,而是问:"老陈,您对我们产品的技术指标满意吗?"
"满意,这个没问题。"
"那您担心的就是价格和服务,对吧?"
"主要是价格。"老陈点点头。
我掏出提前准备的材料:"老陈,我想请您算一笔账。"
"什么账?"
"电池寿命的账。"我在白板上画了个表格,"假设您的车电池保修期是8年,如果用我们的BMS,电池寿命能延长20%。这意味着什么?"
老陈皱了皱眉头,显然没想到我会从这个角度切入。
"意味着您的保修成本会大幅降低。"我继续说,"一套电池更换成本5万块,如果故障率从5%降到2%,按照1万台车计算,您能节省多少钱?"
小刘拿出计算器按了起来:"150万。"
"对,150万。"我在白板上写下这个数字,"我们的BMS比竞争对手贵60万,但能帮您节省150万的保修成本。这笔账怎么算?"
老陈沉默了。
财务突然说话了:"你说的这个20%寿命延长,有数据支撑吗?"
我早有准备,掏出一份测试报告:"这是我们和清华大学汽车系合作的测试报告,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使用我们BMS的电池容量保持率比对照组高18.7%。"
三个人传看着报告,表情都很认真。
"另外,"我继续说,"我们还能提供本地化服务。德尔福和博世虽然是大公司,但他们的技术支持都在国外,有问题只能邮件沟通。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工程师24小时待命,有问题立即解决。"
老陈抬起头看着我:"你们真的能做到24小时响应?"
"我可以留下我的手机号,您随时可以验证。"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分钟。三个人在小声讨论着什么。
最后,老陈开口了:"小伙子,我承认你说得有道理。但你们毕竟是小公司,万一出了问题,你们能承担责任吗?"
这是我预料中的问题。小公司的最大劣势就是客户对你的信任度不够。
"老陈,我理解您的担心。"我说,"但我想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小公司最后都成了大公司?"
"因为他们比大公司更拼命,更专注。"老陈若有所思。
"对。"我站起身,"德尔福和博世确实是大公司,但BMS只是他们众多产品线中的一条。对他们来说,您的订单只是九牛一毛。但对我们来说,您的订单就是我们的命根子。您说谁会更用心?"
这句话显然触动了老陈。
"给我们三天时间考虑一下。"他最后说。
三天后,东风新能源正式下了订单。600万的合同,让华盛新能源的账面一下子宽裕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这个成功案例让我在公司的地位彻底不同了。
王总专门在全公司大会上表扬了我,还给了我5000块的奖金。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李明轩在春节聚会上的话:"你这样下去,什么时候能在北京买房?"
也许,比你想象的要快得多。
06
成功拿下东风新能源的订单后,我在公司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同事们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我。以前他们叫我"小宇",现在开始叫"宇哥"。以前开会我只能坐在角落里记笔记,现在王总会主动询问我的意见。
"小宇,你觉得我们下一步应该重点开发哪个市场?"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王总问我。
当时会议室里坐着公司所有的中层干部:销售总监老李、技术总监老张、财务总监小陈,还有刚刚加入的我。
"我觉得应该重点开发物流车市场。"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老李问。他是公司的销售老兵,对我这个新人还有些不服气。
"因为物流车的使用强度比乘用车大得多,对BMS的要求更高,而且客户更愿意为好产品付高价。"我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图,"一辆物流车一年要跑10万公里,是乘用车的5倍。我们的技术优势在这个市场能体现得更明显。"
王总点点头:"有道理。老李,你觉得呢?"
老李沉吟了一下:"想法不错,但物流车市场的客户关系很复杂,不像乘用车厂那么规范。"
"正因为复杂,所以大公司不愿意做,这给了我们机会。"我反驳道。
"那你有具体的开发计划吗?"老张问。
我掏出一份提前准备的材料:"我调研了全国排名前20的物流车企业,筛选出了5家重点目标客户。"
王总接过材料,仔细看了起来。上面详细列出了每家公司的基本情况、采购需求、关键决策人,甚至包括他们现在用的是哪家的BMS系统。
"这个调研做得很详细。"王总说,"你打算怎么执行?"
"我建议成立物流车事业部,专门开发这个市场。"我说出了自己的大胆想法。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成立事业部,意味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资源,对于一个只有30个人的小公司来说,这是个重大决策。
"你觉得需要多少人?"王总问。
"初期3个人就够了:一个销售,一个技术支持,一个客服。"
"那谁来负责这个事业部?"
我深吸一口气:"我来。"
所有人都看着我,眼神中有惊讶、有怀疑、也有期待。
王总盯着我看了很久,然后说:"好,给你三个月时间。如果能拿下一个物流车客户,我就正式任命你为物流车事业部经理。"
散会后,老李把我叫到一边:"小宇,你确定要接这个挑战?物流车市场水很深,不是那么好做的。"
"李哥,您觉得我做不了?"
"不是做不了,是风险太大。"老李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在公司的位置很不错,何必去冒这个险?万一失败了,前面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我想了想,说:"李哥,您说得有道理。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总是选择安全的路,永远也走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老李拍拍我的肩膀:"年轻人就是有冲劲。好吧,我支持你。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说。"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全身心投入到物流车市场的开发中。
我跑遍了北京所有的物流园区,从朝阳的传化公路港到大兴的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一开始,很多物流公司的老板根本不愿意见我。
"小伙子,你们是做什么的?"一个物流公司的老板问。
"我们是做电池管理系统的,能让您的电动车跑得更远,用得更久。"
"电池管理系统?没听过。我们现在用的车挺好的,不需要。"
这样的拒绝我遇到了无数次。但我没有放弃,而是调整了策略。
我开始从司机入手。
物流车司机是最了解车辆性能的人,他们知道哪款车省电,哪款车故障率高,哪款车充电快。
"师傅,您这车跑了多久了?"我在充电站遇到一个司机。
"快两年了。"司机说,"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做汽车配件的,想了解一下电动物流车的使用情况。"我递给他一瓶水,"您觉得这车怎么样?"
"还行吧,就是电池不太耐用。"司机接过水,"刚买来的时候能跑300公里,现在只能跑250公里了。"
"那挺影响运营的吧?"
"可不是嘛,原来一天能跑两趟,现在只能跑一趟半。"司机抱怨道,"公司说是电池自然衰减,没办法。"
我眼睛一亮,这正是我们产品的价值所在。
"师傅,如果有个东西能让您的电池多用两年,您觉得值多少钱?"
司机想了想:"那得值老鼻子钱了。换一套电池要5万块呢。"
就这样,我从司机那里收集了大量的一手信息。然后,我把这些信息整理成报告,再去找物流公司的老板。
"您看,这是我调研的您公司50台车的电池使用情况。"我把报告递给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板,"平均每台车的电池衰减率都超过了15%,按照这个趋势,您明年就要开始大规模更换电池了。"
老板仔细看着报告,表情越来越严肃。
"你这个数据准确吗?"
"绝对准确,都是您的司机告诉我的。"我掏出另一份材料,"这是我们的解决方案,能把电池衰减率控制在5%以内。"
"真的假的?"老板有些怀疑。
"我们可以先做试点,选择10台车安装我们的系统,三个月后看效果。如果没效果,我们全额退款。"
这个提议显然很有吸引力。物流公司的老板都是实用主义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他们愿意尝试。
两周后,我拿下了第一个物流车客户——北京速通物流。
07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早早来到公司。
办公室还是那个办公室,但我的工位变了。从开放区域搬到了经理办公室区域,有了独立的办公桌和电脑。
更重要的是,门牌上写着"华东区销售经理-陈宇"。
看到这块门牌的那一刻,我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一年前,我还是个月薪5千的销售助理,现在却成了月薪1万8的区域经理。
"恭喜啊,宇哥!"小王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以后就是我们的领导了。"
"别这么说,大家还是同事。"我笑着回应。
"那可不一样,现在你是管理层了。"小王的语气里有羡慕,也有一丝复杂,"说起来,你来公司才一年多,现在就成经理了,真是厉害。"
我知道小王心里的想法。他在公司工作了三年,资历比我老,业绩也不差,但一直没有得到晋升。现在我这个新人反而成了他的上级,心里肯定不好受。
"小王,"我认真地说,"我知道你心里可能有想法。但我希望你能理解,公司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像你这样的老员工。我们是合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
小王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宇哥,你想多了。我没有想法,真的。你能力强,升职是应该的。"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我能感觉到他话里的生分。
这就是职场的现实:位置变了,关系也会跟着变。
上午十点,王总召集管理层开会,讨论华东区的发展规划。
"小宇,华东区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市场。"王总指着墙上的地图,"上海、杭州、南京、苏州,这几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很发达,市场潜力巨大。"
"我了解过,华东区确实是个好市场。"我说,"但竞争也很激烈,我们需要差异化的策略。"
"你有什么想法?"
"我建议我们专注于高端市场。"我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华东区的汽车企业普遍技术实力较强,对产品品质要求高,这正好符合我们的定位。"
老李点点头:"小宇说得有道理。但高端市场的客户也更挑剔,不好搞定。"
"正因为挑剔,所以一旦搞定了,忠诚度会很高。"我回答,"而且高端客户的利润率也更高。"
王总很满意我的分析:"那你打算怎么执行?"
我掏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我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招聘当地的销售人员。第二步,通过高端技术研讨会建立品牌知名度。第三步,重点攻克几个标杆客户。"
"需要多少预算?"财务总监问。
"第一年200万,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办公室租金和高端市场推广。"
王总考虑了一下:"预算批准。但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在第一季度拿下至少一个重量级客户。"
"没问题。"我信心满满地回答。
散会后,王总单独把我留下。
"小宇,有件事我要提前告诉你。"王总的语气变得郑重,"华东区的客户层次很高,动辄就是几千万的项目。你以后接触的都是各大车企的副总裁、技术总监这个级别的人。"
我点点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意味着什么?"王总继续说,"意味着你的形象、谈吐、甚至穿着都要跟身份匹配。那些大客户很在意商务礼仪和个人品味。"
"王总,您是说..."
"我是说,公司会给你一笔形象提升费,5万块。你去买几套好点的西装,换一块像样的手表。这不是虚荣,这是工作需要。"王总拍拍我的肩膀,"在高端商务场合,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后续合作的可能性。"
那天下午,我去了商场。以前我从来不敢进那些高档服装店,觉得跟自己的身份不符。但现在不一样了,我是华东区的销售经理,代表着公司的形象。
在一家知名品牌的店里,我挑选了几套商务西装。导购员很专业,帮我搭配了合适的衬衫和领带。
"这套很适合您的身形和气质,"导购员说,"特别适合商务场合。"
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确实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虽然价格不菲,但我觉得这是必要的投资。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频繁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开拓华东区市场。
我参加了各种行业会议和技术研讨会,结识了不少业内人士。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人脉圈子在扩大,接触到的都是行业内的重要人物。
有一次,在上海的一个行业峰会上,我遇到了华东区最大的电动车企业的技术副总裁。
"陈经理,久仰大名。"对方主动跟我握手,"听说你们的BMS技术很先进?"
"您过奖了。"我递上名片,"我们确实在电池管理方面有些独特的技术。"
"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深入交流一下。"他看了看我的名片,"我们正在规划下一代车型,需要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
"如果有合作机会,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类似的对话越来越多。我发现,随着身份和地位的改变,别人对我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我需要费尽心思才能见到的客户,现在主动找我交流。
一年后的某个下午,我出现在市中心最高档的君悦酒店。
意大利定制西装,瑞士机械表,真皮公文包。我正准备参加一个重要的商务宴会,与几家知名企业的高管商讨合作事宜。
电梯缓缓上升,我在脑中整理着待会的谈话要点。
叮——15楼到了。
电梯门刚要关闭,一个熟悉的身影匆忙挤了进来。他穿着廉价的西装,手里拿着几份简历,额头上还有细密的汗珠。
当我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李明轩的脸瞬间煞白,嘴唇微微颤抖。他显然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我,更没想到我会是这副模样。
"你...你怎么会..."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淡淡一笑,没有回答。电梯里的空气凝固得让人窒息。
而他手中那几份简历的抬头,让这一切更加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