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故事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配图均为虚构,与现实无关,请理性阅读!
人到五十,半生已过。
许多70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他们面对事业瓶颈、经济压力或精神孤独,难免萌生“落叶归根”的念头——回老家。
这条路似乎成了最后的退路。
可是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残酷。
一位50岁的过来人坦言:“奔五的70后,即使在外面混不下去了,也不建议回老家……”
![]()
01
李志明靠在出租屋的窗边,望着窗外灯火通明的城市夜景,手中捏着一封信。
信是老家村委会寄来的,上面写着村里正在招商引资,鼓励在外打拼的能人回乡创业。
"回去?"李志明苦笑一声,放下信,转身走向简陋的客厅。
屋子不大,五十平米的单间,陈设简单得让人心酸。
一张床,一台旧电视,一张桌子,除此之外再无多余家具。
这就是他在北京打拼二十多年的全部家当。
他打开手机,微信群里几个发小正在热烈讨论着回乡创业的事情。
"老李,听说了吗?村里现在政策好着呢,回去创业有补贴,还能分到一块地!"
"是啊,我都打算回去了,这城市太累了,咱们这把年纪,该安稳了。"
李志明没有回复,只是默默地看着群消息不断滚动。
他今年刚好五十岁,是典型的70后,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北京这座城市,却始终没能真正扎下根来。
"爸,我回来了。"门口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他的女儿李小雨推门而入。
小雨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外企找到了工作,月薪虽然不高,但比李志明强多了。自从妻子五年前因病去世后,父女俩相依为命,租住在这间狭小的出租屋里。
"今天怎么这么晚?"李志明问道。
"加班啊,最近项目多。"小雨放下包,看到桌上的信,"这是什么?"
"没什么,老家来的信,说什么回乡创业。"李志明随口道。
小雨拿起信看了看,眼睛一亮,"爸,这不是挺好的吗?你不是一直想自己做点事情吗?回老家创业,政府还有补贴,不用再受这边房东的气了。"
李志明摇摇头,"我都五十了,回去能干什么?再说,你工作才刚稳定,我怎么能走?"
"我已经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小雨坐在李志明身边,"爸,你在北京这么多年,存款不多,房子买不起,回老家不是挺好的吗?"
李志明没说话,心里却翻江倒海。
回老家?那个离开了二十多年的地方,真的还适合自己吗?
晚上,李志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当年离开家乡时的场景。
那时他刚三十出头,带着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誓要在这座城市打拼出一片天地。
二十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个普通的打工人,没有房子,没有多少积蓄,唯一的成就就是把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发小王建国发来的消息:"老李,我决定回去了,你呢?咱们可以一起合伙啊!"
李志明犹豫了一下,回复道:"再考虑考虑吧。"
放下手机,他看着陌生的天花板,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
也许,回老家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
![]()
02
周末,李志明接到了老家村支书张大力的电话。
"老李啊,听说你最近在考虑回乡创业?这是好事啊!"张大力热情洋溢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我还没决定呢,就是随便问问。"李志明谨慎地回答。
"你别犹豫了,现在政策好着呢!回来可以分一块地,建房补贴五万,创业贷款最高五十万,利息低得很!"张大力一口气说了一连串政策,"再说了,你在外面这么多年,攒下了见识和人脉,回来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多光荣啊!"
挂了电话,李志明陷入了沉思。
张大力说的确实有道理,自己在北京已经看不到希望了,何不回老家重新开始?
"爸,我朋友小张的父亲就是回老家创业的,现在做得可好了!"小雨递给李志明一杯茶,兴奋地说道。
"是吗?做什么的?"李志明问道。
"开了个农家乐,现在城里人不都喜欢去乡下体验生活嘛。他们村靠近山区,风景好,客人特别多。"小雨说得绘声绘色,"我们老家不是有条河吗?你可以搞个垂钓园什么的。"
李志明微微点头,心动了。
他曾经是个钓鱼爱好者,对这方面确实有些了解。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发小刘铁柱打来的。
"老李,你知道吗?咱们村旁边那块地被征用了,赔了一大笔钱!"刘铁柱的声音充满了兴奋,"我家那块地就在附近,估计也快了。你赶紧回来啊,不然分不到好处!"
李志明皱了皱眉,"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王建国都定好火车票了,下周就回去。"
这个消息让李志明心跳加速。征地补偿?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
晚上,李志明打开电脑,开始查询老家的房价和创业政策。
让他惊讶的是,老家县城的房价这几年竟然涨了不少,虽然比不上北京,但相对于当地收入来说已经不低了。
"看来老家也发展起来了啊。"李志明自言自语。
第二天李志明在公司请了半天假,去了趟银行查询自己的存款。
这些年来,他省吃俭用,加上妻子生前的一些积蓄,总共有约三十万元。
"三十万在北京什么都买不起,但在老家......"李志明开始计算,"够付个首付了,剩下的还能做点小生意起步。"
回到家,李小雨已经做好了晚饭等他。
"爸,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回来了?"小雨有些惊讶。
李志明微笑着说:"去银行了,查了查咱们的存款。"
"怎么突然想查这个?"小雨端上一盘青菜。
"我在考虑回老家的事。"李志明看着女儿的眼睛,"如果回去,三十万能在县城买套小房子,还能开个小店什么的。"
小雨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
"但是......"李志明欲言又止。
"但是什么?"小雨接着问。
"但是你呢?你的工作,你的未来......"李志明犹豫的说。
小雨放下筷子,认真地说:"爸,你别担心我。我已经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你为我付出太多了,是时候为自己考虑一下了。"
李志明感动地看着女儿,点了点头。
晚上,他给张大力回了电话,表示自己正在认真考虑回乡创业的事情,并询问了更多的细节。
"太好了!"张大力高兴地说,"我建议你先回来看看,实地考察一下,有什么问题我们当面聊!"
放下电话,李志明做了一个决定——请假回老家看看。
![]()
03
李志明站在老家的土地上,一时间百感交集。
二十年了,他终于又踏上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村子变了许多,水泥路取代了泥巴路,砖瓦房代替了土坯房,甚至还有了路灯和健身器材。
但熟悉的山水依旧,空气中弥漫着他熟悉的泥土芬芳。
"老李!"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村支书张大力。
"大力!好久不见啊!"李志明热情地打招呼。
"欢迎回家!"张大力拍着李志明的肩膀,"走,我带你转转,看看村里这些年的变化!"
两人沿着村道走着,张大力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村里的发展情况,不时有村民打招呼,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
"村里变化真大啊!"李志明感叹道。
"那是!现在国家政策好,咱们村发展得不错。"张大力骄傲地说,"对了,我带你去看看那块准备给你的地。"
他们来到村子西边的一块空地前。
土地平整,周围环境不错,还能看到远处的山景。
"这块地不错啊!"李志明眼前一亮。
"是吧?位置好,交通方便,最适合做垂钓园了!"张大力笑着说,"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我还需要再想想......"李志明犹豫道。
"别想了!机会难得啊!"张大力热情地劝说,"再说了,你看王建国、刘铁柱他们都回来了,你们几个发小可以互相照应。"
李志明点点头,心里确实有些心动。
晚上,李志明去了发小王建国家。
几个老同学聚在一起,喝着小酒,聊着各自的经历和未来的计划。
"老李,你就别犹豫了,赶紧回来吧!"王建国举着酒杯说,"北京那地方,咱们这把年纪已经混不下去了,回来多好啊!"
"是啊,我在深圳打工二十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刘铁柱附和道,"回来开个小店,舒舒服服的,多好!"
酒过三巡,李志明被他们说得几乎心动了。
但就在这时,王建国的妻子从外面急匆匆地跑进来。
"老王!不好了!村里说咱们那块地不能建房了!"她焦急地说。
"什么?"王建国一惊,"怎么回事?"
"听说是规划变了,咱们那块地被划进生态保护区了,不让建了!"
李志明看着突然变了脸色的王建国,心中升起一丝疑惑。
第二天一早,李志明去了县城,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房价和就业情况。
县城比他记忆中的要繁华许多,但街上的行人并不多,一些店铺门可罗雀。
他随便走进一家房产中介,询问了房价。
"现在县城房价均价5000一平米左右,"中介小姐热情地介绍,"不过现在卖得不太好,库存有点多。"
"为什么卖不好?"李志明好奇地问。
中介小姐犹豫了一下,"实话实说,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县城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再加上最近几年建得太多,供过于求。"
李志明心里一沉,继续问道:"那创业环境怎么样?"
"说实话,不太好。"中介小姐叹了口气,"很多店开没多久就关门了,除非你有特别好的项目或者人脉。"
离开房产中介,李志明决定去趟镇政府,了解一下张大力所说的那些创业政策。
在政府服务大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确实有创业补贴政策,但条件比较严格,而且审批流程复杂,资金到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李志明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
傍晚时分,他在县城的小公园里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初中同学张明,现在是县里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老李,听说你要回来创业?"张明问道。
"还在考虑,"李志明诚实地回答,"你觉得怎么样?"
张明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老李,我劝你别回来。"
"为什么?"李志明惊讶地问。
"这两年县里经济不好,很多企业都在裁员。"张明叹了口气,"再说,你都五十了,创业风险太大。而且......"
"而且什么?"李志明着急的问。
张明接下来的话让李志明感到一阵眩晕,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