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桂枝为何被张介宾称为“百病之王”?温通阳气的奥秘原来在此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景岳全书》《伤寒论》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桂枝,这味看似平凡的中药,在明代大医张介宾眼中却有着"百病之王"的美誉。

一根普通的桂树嫩枝,何以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曾言:"凡诸药中,惟桂枝一味,能调和营卫。

温通经脉,上可达头目,下可温肾阳,中可调脾胃。"这番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医学奥秘?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桂枝便以其独特的药性,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屡建奇功。

从仲景之桂枝汤,到后世诸家之桂枝方剂,这味药材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真正将桂枝推至"百病之王"高度的,正是张介宾这位明代医家的深刻洞察。

那么,桂枝温通阳气的真正奥秘究竟何在?

为何一味简单的草木之品,能够统治百病,调和阴阳?这个答案,或许要从一个古老的医案说起...



话说明代万历年间,江南一带连月阴雨,湿邪弥漫。张介宾正值壮年,行医于绍兴一带,声名渐起。这日,府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当地富商王员外的独子王公子。

这王公子年方二十,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面色苍白如纸,身形削瘦,走路时双腿发软,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更奇怪的是,大热天里他却穿着厚厚的棉袍,还不停地打着寒战。

"先生,犬子这病实在蹊跷。"王员外满脸愁容,"半年前开始,他就怕冷,即便是炎炎夏日,也要穿棉衣才觉得暖和。而且精神萎靡,饮食无味,夜里还时常盗汗。我已经请了十几位名医,有的说是阴虚,用了滋阴的药;有的说是血虚,用了补血的方子;还有的说是气虚,开了大剂量的人参。可是,越治越重,现在连话都不愿意多说了。"

张介宾仔细为王公子把脉,只见其脉象细弱无力,舌质淡白,苔薄白。再观其神色,虽然面白,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烦躁不安。这让张介宾心中一动。

"公子可有头痛头晕之症?"张介宾问道。

"正是如此,头常常昏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压着一样。"王公子有气无力地回答。

"夜里睡眠如何?"

"难以入睡,即便睡着了也多梦,而且常常出汗。"

张介宾又问了几个问题,心中已有定论。他对王员外说道:"令郎之病,表面看似虚症,实则是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前面诸位医家所用滋阴补血之法,虽有道理,但未切中要害。"

"那该如何是好?"王员外急切地问。

张介宾沉吟片刻,说道:"此病当用桂枝汤加减。"

"桂枝?"王员外有些疑惑,"前面有位医生也用过桂枝,但配了很多补药,吃了反而更加烦躁。"

张介宾微笑道:"桂枝之妙,不在于补,而在于调。《伤寒论》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很多医家只知桂枝能温阳,却不知其调和营卫之功。令郎之病,正是营卫不和,阳气不能正常运行所致。"

说着,张介宾开始写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炙甘草二钱。"

王员外看着这张简单的方子,心中颇有疑虑。这桂枝汤不过五味药,如此简单,真能治好儿子的重病?

张介宾看出了他的疑虑,解释道:"方不在多,而在于精。桂枝汤虽只五味,却暗含阴阳调和之理。桂枝温通阳气,白芍敛阴和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中益气,甘草调和诸药。这五味药配合,能够调和营卫,使阳气得以正常运行。"

王公子按方服药三日,果然精神有所好转,不再那么怕冷了。王员外大喜,连忙来府上感谢。但张介宾却摇头说道:"此不过是初效,真正的病机尚未完全调理。"

原来,张介宾发现王公子的病情有个特点:每到下午申时(下午3-5点),症状就会加重,头晕乏力,汗出不止。而到了晚上,反而会好一些。这个现象引起了张介宾的深思。

"申时者,太阳西沉,阳气渐收之时。令郎此时症重,说明其阳气虚弱,不能适应自然界阳气的变化。"张介宾对王员外说道,"需要在原方基础上,加入一些引导阳气的药物。"

于是,他在原方中加入了肉桂一钱,附子一钱。这一加,效果立竿见影。不到一周,王公子就完全恢复了正常,不仅不再怕冷,精神也变得饱满起来。



这个案例让张介宾对桂枝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大量研读古籍,重新审视桂枝的药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桂枝被列为上品,"主治风湿痹,能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冲逆,头痛"。而在《伤寒论》中,仲景更是用桂枝组成了多个经典方剂。

通过深入研究,张介宾发现桂枝的奥秘在于其独特的"温通"特性。不同于附子、干姜等纯热之品,桂枝性温而不燥,能够温通经脉而不伤阴液。更重要的是,桂枝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能温阳,又能调和营卫。

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张介宾用桂枝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有一次,他遇到一位老儒生,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夜夜难眠,白天精神恍惚。诸医用安神定志之品无效,张介宾却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三剂而愈。

"为何不用酸枣仁汤或甘麦大枣汤?"有弟子问道。

张介宾解释说:"此人失眠,表面看是心神不安,实则是营卫不和。心主血脉,脾统血液,若营卫失调,血不归心,神无所主,自然失眠。桂枝调和营卫,使血归其位,神自安定。龙骨牡蛎不过是辅助收敛而已。"

还有一次,一位妇人产后身痛,遍身关节酸疼,如被针刺。前医认为是风湿,用了祛风除湿的药物,不仅无效,反而加重。张介宾诊断后,认为是产后阳气虚弱,经脉失养,用桂枝汤加当归、川芎,数日而愈。

"产后多虚,为何不用大补之品?"有人问。

"产后虚损,不在于血少,而在于血不能行。桂枝温通经脉,当归川芎活血,血行则痛止,何需大补?"张介宾答道。

通过这些临床实践,张介宾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桂枝理论。他认为,桂枝之所以能治百病,关键在于其能够调节人体最根本的阴阳关系。人体疾病,无论表现如何复杂,归根结底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而桂枝恰恰具有调和阴阳的独特功能。

在《景岳全书》中,张介宾详细阐述了桂枝的药性:"桂枝味甘辛,性温。甘能补中,辛能散邪,温能通阳。其性善行,能通血脉,调营卫,和阴阳。凡人身上下内外,血气不和之处,无所不达。"

他还特别强调了桂枝与其他温阳药的区别:"附子专门补火,干姜专门散寒,肉桂专门温肾,唯有桂枝能调和上下,贯通内外,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实为药中之王也。"



正当张介宾对桂枝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时,一个更加复杂的病例出现了。

这是一位朝廷大臣,年近五十,患病已有三年。此人症状极其复杂:时而发热,时而恶寒。

时而大汗淋漓,时而滴汗不出;时而精神亢奋,时而萎靡不振。

更奇怪的是,这些症状没有任何规律,让所有医生都束手无策。

这位大臣慕名找到张介宾,希望能够治愈此病。

张介宾经过详细诊断,发现这个病例隐藏着桂枝应用的最高奥秘。

然而,正当他准备详细解释病机和治法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