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由面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异常疾病。其典型表现包括嘴角歪斜、眼睛无法闭合、额头无皱纹、流口水、说话含糊等症状,影响范围通常限于一侧面部。该病不仅影响外貌,也给患者带来显著的情绪与心理压力。
面神经是负责控制面部表情肌群的主要神经,也是面部运动的“司令部”。面神经从脑干出发,穿越颞骨,通过面神经管至面部,其路径复杂、行程狭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若面神经的某一段受到压迫、水肿或传导中断,就可能导致面部表情肌无法正常工作,进而表现为面瘫。
临床上,面瘫可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两类。中枢性面瘫通常由于脑部病变导致,影响面部下部肌肉,患者仍可皱眉、闭眼;而周围性面瘫则为最常见类型,其影响面部一侧全部肌群,患者往往连额头和眼睑运动也受到限制。后者更容易被观察到外貌变化,因此社会关注度较高。
该病的发生不受年龄限制,但在气候变化频繁或寒冷季节较为高发。许多患者在晨起或淋雨后突然发现面部不对称,这是因为寒冷刺激可能造成面神经短暂性失调。此外,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部分慢性疾病背景也可能成为诱因。鉴于症状明显且变化迅速,面瘫是神经科门诊中最易被患者察觉和重视的疾病之一。
早期识别对疾病管理尤为关键。面瘫的初始症状除面部表情异常外,可能伴随耳后不适、听觉敏感、味觉减退等神经伴随症状。若这些体征出现,患者应警惕神经功能的改变,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重庆黄泥磅医院长期关注面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实践。高新文主任在面瘫的识别、分型与功能分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他强调细致观察面部肌力变化及眼口运动状态,擅长通过综合评估来判断神经受损程度及相关系统表现。他对面神经走向、分支分布的理解深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提高对病情的掌控能力。
社会对面瘫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面歪嘴斜”的外在表现,忽略了其背后的神经病理学基础。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大众对面神经功能的认知,有助于改变患者被误解或轻视的现象,也能更好地营造出尊重与支持的社会氛围。
总体而言,面瘫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认知与早期关注进行良好管理的神经疾病。医生的专业指导、公众的理解、患者的积极配合,是应对这一面部功能障碍的三大关键要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