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孩子的福报?观世音菩萨开示:从小培养这个品德孩子必成大器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自古以来,无数善男信女向这位大慈悲者祈求子嗣平安、福慧双修。

《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世间父母,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然而真正的"成器",并非单指世俗功名利禄,而是福报深厚、德行圆满。福报从何而来?

又当如何从幼时便为孩子种下福田?观世音菩萨曾有一次殊胜开示,道出了培养孩子福报的根本法门。这个品德,看似平常,却关乎孩子一生的福德因缘。

究竟是什么品德,能让孩子必成大器?



南海普陀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紫竹林中,古木森森,梵音缭绕,檀香氤氲。观世音菩萨端坐千叶宝莲之上,身着雪白法衣,眉目慈祥,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杨柳,身后瑞光万丈,祥云朵朵。

初秋时节,夕阳西斜,海天一色。一位衣着华贵的中年妇人,面容憔悴,眉宇间愁云密布,踏着山石小径,步履匆匆地朝紫竹林而来。她名叫慧莲,乃江南望族王家之媳,夫君王员外经营丝绸生意,家资殷实,在苏州一带颇有名望。

慧莲膝下有一子,名唤志远,年方八岁,生得眉清目秀,天资聪颖。这孩子三岁识字,五岁能诗,七岁便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邻里无不称赞。按理说,有如此天赋的儿子,慧莲应当欢喜才是,可她心中却总有一种说不清的忧虑。

事情还要从一个月前说起。那日,苏州城内发生了一件令全城震惊的事情。城中首富李员外家的独子李明轩,年仅十一岁,素来被誉为"神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深得父母宠爱。可这孩子心性高傲,目中无人,对待下人如牛马,见到穷人便露出嫌恶之色。

那日李明轩骑马游街,正值盛夏,烈日炎炎。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跪在路边,面前摆着一个破碗,碗中只有几枚铜钱,正在向路人哀求施舍一口水喝。李明轩路过时,不但不施舍,反而故意策马飞奔,扬起满天尘土,将老乞丐呛得剧烈咳嗽。更过分的是,他还回头大笑道:"要饭的也配在这里碍眼!"

谁知那老乞丐竟是峨眉山来的高僧玄智,因云游至此,为考验世人慈悲心而扮作乞丐。老僧被尘土呛得满面污垢,却没有丝毫怒色,只是看着远去的李明轩,轻叹道:"聪明反被聪明误,可惜了这一身慧根。"

次日清晨,李明轩忽然高烧不退,说话颠三倒四,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李员外遍请名医,用尽良药,皆无效果。有人说是中了邪祟,有人说是得罪了神佛,李员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后来李员外听人说起昨日之事,才知道儿子得罪了高僧,连忙带着厚礼四处寻找那位玄智大师。找了三天三夜,终于在城外一座破庙中找到了老僧。

李员外跪地叩头,泣不成声:"大师慈悲,小儿无知冒犯了您,求您救救他!"

玄智大师摇头道:"贫僧修的是慈悲心,岂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害人性命?令郎的病,不在身体,在于心性。"

"还请大师明示!"李员外急切地问道。

"令郎虽然聪慧过人,但心中傲慢嗔恨,缺失慈悲,福报早已有损。《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孩子若不改变心性,恐怕..."老僧说到这里,摇头不语。

李员外追问再三,老僧才说:"孩子的福报如灯中之油,德行如灯芯。油多芯正,灯火方能长明;若是芯子歪斜,即使油满灯中,也会很快熄灭。令郎天赋异禀,本是有福之人,但心性不正,福报正在快速流失。若能痛改前非,或许还有转机。"

从那以后,李明轩的病时好时坏,整个人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再也没有往日的聪颖神采。李家请来大德高僧念经拜忏,花费无数,但孩子的状况依然没有太大改善。这件事在苏州城内传得沸沸扬扬,成了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慧莲听说此事后,心中大为震撼。她想起自己的儿子志远,虽然没有李明轩那般傲慢,但有时也会显露出一些令她担忧的苗头。比如对家中仆人言语随意,对街上的乞丐视而不见,对长辈偶有顶撞之举...

更让慧莲忧心的是,她听祖母讲过很多富贵人家兴衰的故事。明朝首辅张居正,一代权臣,何等显赫,可他的儿子们骄奢淫逸,张居正一死,立刻家道中落。清朝的和珅,富可敌国,可他儿子德行有亏,和珅倒台后,家族也随即败落。

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会如此?正是因为富贵人家的子弟往往缺少品德教育,不知福报来之不易,挥霍无度,终致败家。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经》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慧莲深知,一个人的福报深浅,与其德行厚薄密切相关。聪明才智只是表面,品德修养才是根本。

想到这里,慧莲内心越发焦急。她明白,金银财宝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为孩子积累深厚的福报,培养良好的品德,才能保他一生平安顺遂。可是,具体该如何做呢?

听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慧莲便下定决心,不远千里来到普陀山求助。

来到紫竹林前,慧莲先在山泉中净手洗面,整理衣装,然后恭恭敬敬地走到观世音菩萨座前。她双膝跪地,五体投地,眼中涌出热泪。

"弟子慧莲,恳请观世音菩萨慈悲开示!"她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弟子有一子名志远,年方八岁,天资聪颖。但弟子见过太多聪明孩子因为德行有失而福报耗尽的例子,心中惶恐不安。恳请菩萨慈悲,指点迷津,如何从小为孩子培植福报?"

观世音菩萨慈悲的目光如甘露般洒向这位忧心如焚的母亲,眉宇间满含怜悯,声音如天籁般清润:"善哉善哉,汝有此觉悟,实属难得。世间父母,多求子女聪明富贵,却少有人思考如何为子女培植福田,汝能洞察此理,已是大智慧。"

慧莲听了,心中稍安,连忙正身端坐,恭敬聆听。

菩萨缓缓开口:"汝方才提到苏州李家之事,可见汝已明白,智慧才能虽然可贵,但若无德行为根基,反而可能成为催命符。《大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行是根本,财富只是枝叶。根基不牢,大厦将倾。"

"正是如此,菩萨!"慧莲连连点头,"弟子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才会忧心忡忡。但弟子愚钝,不知道究竟该如何为孩子培植福报?什么样的品德最为重要?"

观世音菩萨微笑道:"汝之疑问,正是天下父母的困惑。培植福报,确有妙法。不过在详说之前,我先给汝讲个故事,看汝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慧莲连忙调整坐姿,全神贯注地听着。

"昔日佛陀住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人称给孤独长者,家财万贯,乐善好施。他有个儿子,年幼时便显露出过人天赋,不仅记忆超群,而且心地善良。有一次,这孩子看到花园里的园丁准备除掉一窝蚂蚁,因为这些蚂蚁啃食花根。"

"孩子急忙上前阻止,对园丁说:'这些蚂蚁虽小,但也是生命啊。它们也有痛苦和快乐,也有家人朋友。我们怎么能为了几朵花就夺取它们的性命呢?不如我们想想别的办法。'"

"园丁本来不以为意,但看到孩子认真的神情,心中有所触动。从那以后,这个园丁再也不随意伤害小动物,遇到类似情况总是想方设法既保护花草,又不伤害生灵。"

慧莲听得入神,问道:"那这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这孩子长大后,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还把善行发扬光大。他一生慈悲济世,帮助了无数苦难众生。更重要的是,他福寿双全,子孙满堂,家族兴旺了数百年。佛陀赞叹他具备了菩萨的品格。"

菩萨话锋一转:"从这个故事中,汝能领悟出什么?"

慧莲沉思片刻,说道:"弟子觉得,这个孩子之所以福报深厚,是因为他从小就有慈悲心,能够爱护一切生命。"

"说得好。"观世音菩萨点头称许,"慈悲心确实是福报的重要根源。《大智度论》云:'慈悲为佛道之根本。'但是..."



菩萨忽然停顿,神情变得深邃:"仅仅有慈悲心,还远远不够。世间也有许多善良的人,心怀慈悲,为何有的福报深厚,有的却福薄命浅?有的能成就大器,有的却平庸一生?"

这个问题让慧莲陷入了沉思。她仔细回想自己见过的人和事,确实如菩萨所说,同样是善良的人,福报却大不相同。

正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细微的争吵声。循声望去,只见两个约十岁的孩子正围着一只受伤的小麻雀。

其中一个穿着绸缎衣服的男孩说:"这只鸟受伤了,我们把它带回家养着吧,它这么漂亮,一定很值钱。"

另一个身着布衣的女孩摇头道:"不行,它受伤了应该治疗,然后放它回家。如果关在笼子里,它会很痛苦的。"

男孩不服气:"可是我找到的,应该归我。而且养在家里,给它吃好的,不是对它更好吗?"

女孩认真地说:"你想想,如果你受伤了,有人把你关起来,虽然给你吃好的,但不让你见家人,你愿意吗?鸟儿最大的快乐就是自由飞翔啊。"

男孩被问得哑口无言,但还是有些不甘心。

女孩温柔地说:"这样吧,我们一起照顾它,等它伤好了再放走。你看它多害怕,我们要给它安全感。"

两个孩子最终合作,小心翼翼地为小鸟包扎伤口,喂食喂水。三天后,小鸟康复,他们将它放回了天空。小鸟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表达感谢。

观世音菩萨指着这一幕,对慧莲说:"汝看到了什么不同?"

慧莲若有所悟:"两个孩子都有善心,都愿意帮助小鸟。但那个男孩多少还有些私心,想要占有;而那个女孩则完全是为了小鸟的福祉着想,没有丝毫私念。"

"正是如此!"观世音菩萨微笑道,"同样是善行,但发心的纯净程度不同,所积累的功德也天差地别。《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的善行,应该是无私无求的,发自内心的纯净慈悲。"

菩萨继续开示:"那个女孩虽然衣着朴素,但她的发心纯净无染,这样的善行能积累无量功德。而那个男孩虽然也做了善事,但心中还有占有欲,这就大大减损了功德的力量。"

慧莲恍然大悟:"弟子明白了,发心比行为更重要。纯净的发心才能积累深厚的福报。"

"汝已得其门径。"菩萨赞许道,"但这还只是第二层道理。要想真正为孩子培植深厚福报,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大器,还有更深层的奥秘。"

就在这时,山下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一群香客为了争夺一个"风水宝地"烧香拜佛而发生了争执。

"我先来的,这个位置应该是我的!"一个胖商人大声嚷嚷。

"明明是我先到的,你不要仗势欺人!"一个书生模样的人不甘示弱。

"都别争了,我布施的香火钱最多,菩萨一定会保佑我的!"一个珠光宝气的贵妇人高声插话。

观世音菩萨看着这一幕,轻叹一声:"汝看这些信众,他们远道而来拜佛求福,本是好事,但他们的心境如何?"

慧莲摇头道:"心中充满了分别心、竞争心、计较心。这样的心态,恐怕很难得到真正的福报吧?"

"说得极是。"菩萨点头道,"世人多以为烧香拜佛、捐钱布施就能得福报,殊不知福报的根源在于心地。《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一切福祸,皆从心起。"

慧莲深有感触:"弟子明白了,要想为孩子培植福报,首先要培养孩子清净的心地。"

"不错。"菩萨开示道,"孩童的心本来纯净如白纸,正是教化的最佳时机。《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要保持这份本善,不被世俗污染,这就需要极大的智慧了。"

"菩萨,"慧莲有些困惑地问道,"在这个复杂的世间,如何既能让孩子保持纯净的心地,又能让他们有足够的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呢?"

观世音菩萨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这正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挑战。要知道,纯净不等于愚昧,慈悲不等于软弱。关键在于..."

菩萨正要继续说下去,忽然天边风云突变,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乌云密布。海风呼啸而起,紫竹林中竹叶飞舞,梵音更加悠远深邃,仿佛天地都在为即将揭示的真理而静默等待。

慧莲心中一震,她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感。她知道,菩萨即将说出的,必定是最关键、最核心的秘密。

观世音菩萨的声音变得格外深沉庄严:"我刚才所说的慈悲心、纯净心,都只是培植福报的基础。但是,真正决定一个孩子能否拥有深厚福报、能否成就大器的,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品德。这个品德,古圣先贤无不推崇,诸佛菩萨无不赞叹。具备了这个品德,即使出身贫寒,也能福泽深厚;缺少了这个品德,即使天赋异禀,也难免福报流失..."

天色越来越暗,整个紫竹林都笼罩在一种神秘庄严的氛围中。慧莲屏息凝神,心中既紧张又期待,她知道,答案就要揭晓了...



慧莲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双手合十,虔诚地问道:"菩萨慈悲!弟子恳请您明示,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福报?从小培养什么品德,孩子才能必成大器?"

观世音菩萨慈悲地看着这位母亲,缓缓点头:"汝问得好。这个品德,正是千古圣贤传承的根本,也是诸佛菩萨证悟的基石。孔子称它为'立身之本',老子誉它为'道之精神',释迦牟尼佛更是将它视为'成佛之要'。"

菩萨的声音如雷音寺的晨钟,在慧莲心中久久回响:"世间父母只知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却不知这个品德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拥有它的孩子,纵然出身寒门,也能福泽深厚,贵人相助;失去它的孩子,即便家财万贯,也会福报散尽,终归平庸。"

此时,紫竹林中忽然梵音大作,天空中祥云聚集,仿佛诸佛菩萨都在为这个即将揭示的真理而庄严见证。

慧莲心中激动不已,她知道,这个品德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答案,是让孩子福报深厚、必成大器的终极秘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