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叶市保健所23日通报,一款从中国进口的零食产品“炸洋芋片淡盐味”被检出含有日本禁用的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目前,当局已要求进口商清水物产公司(总部位于千叶市美滨区)全面下架并销毁约12万袋问题产品。
据《读卖新闻》报道,相关产品为每袋45克的“炸洋芋片淡盐味”,有效期限标示为2026年1月1日。抽检结果显示,该产品中每公斤平均含有0.0011克的TBHQ。虽然这一含量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小,即使持续摄入也不至于造成损害,但TBHQ已被日本《食品卫生法》列为禁用添加物,因此仍属违规产品。
将薯片视为“生化武器”,日本网友的玻璃心该治治了……
最近日本社交媒体炸开了锅,读卖新闻一篇“来自中国的薯片检出致癌物”的报道让岛国网友集体高潮。有网友在推特上喊:“中国的薯片想毒死我们!”还有人在雅虎评论区骂:“中国的食品全是毒药!”可当大家扒开新闻最后一句——“检测含量仅0.0011克/千克,吃一辈子无害”,瞬间发现:这哪是食品安全危机,分明是场精心策划的“舆论碰瓷”。
一、12万包薯片被召回,日本玩的是什么“双标”?
6月20日,日本千叶市宣布召回12万袋中国产“轻盐味炸薯片”,理由是检测出日本禁用的抗氧化剂TBHQ。读卖新闻配图里,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郑重其事”地销毁产品,活像在处理放射性物质。
然而实际真相却是:TBHQ这东西在中国和欧美都是合法添加剂,最大使用量0.2克/千克。这次检出的0.0011克,连国标上限的1%都不到,相当于在游泳池里滴了一滴酱油。更讽刺的是,日本自己的零食里大把使用其他抗氧化剂,比如茶多酚,剂量是TBHQ的几十倍。
日本这招“标准杀人”玩得溜。表面上是保护国民健康,实则是想给中国食品出口设门槛。要知道,去年日本从中国进口食品总额超1.2万亿日元,这次拿0.0011克做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TBHQ到底是不是“毒药”?专家:比你家食用油还安全
日媒炒作TBHQ致癌,推特上“中国薯片”的话题也被刷爆屏。有博主发对比图:“中国薯片含TBHQ,日本薯片不含,吃哪边一目了然!”
实际真相却是:TBHQ的安全性早被国际权威机构盖章。美国FDA认定其“公认安全”,欧盟EFSA多次评估确认无害,JECFA更把每日允许摄入量定到0.7毫克/公斤体重。换算成薯片,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要吃200包才可能超标。反观日本禁用的理由——“动物实验显示高剂量致癌”,那剂量相当于让老鼠每天吃1000包薯片,这和人类正常饮食根本不沾边。
日本这波操作暴露了食品安全标准的“政治化”。同样是添加剂,日本对美国牛肉里的莱克多巴胺睁只眼闭只眼,却对中国薯片里的TBHQ穷追猛打,双标嘴脸不要太明显。
三、中国企业“躺枪”,日本媒体的“流量生意”有多脏?
卫龙亲嘴烧去年在日本被召回时,日媒用“中国辣条致癌”做标题,导致卫龙股价两天暴跌1.9%。这次薯片事件,读卖新闻故意把“0.0011克”放在文末,却在标题里放大“禁用添加剂”。
日本媒体深谙“流量密码”。他们知道,只要扯上“中国食品不安全”,点击量就能翻倍。更恶心的是,有些自媒体故意混淆概念,把“禁用”等同于“有毒”,却绝口不提国际标准差异。比如推特上有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发了张薯片配料表截图,用红笔圈出TBHQ,配文:“这就是你们吃的垃圾!”
这种舆论操弄正在制造“狼来了”效应。当日本消费者被反复灌输“中国之食品有毒”,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反而被掩盖——比如去年日本某知名品牌酱油被检出大肠杆菌超标,日媒却集体失声。
当薯片成为政治工具,食品安全的天平还能称出多少真相?
从卫龙亲嘴烧到这次的薯片事件,日本媒体的“中国食品恐慌论”套路越来越明显:先拿标准差异做文章,再用情绪化标题煽动民意,最后收割流量和政治利益。可当日本网友在评论区喊着“抵制cn食品”时,他们不知道的是:日本超市里的冷冻饺子、方便面,60%都是中国生产。更讽刺的是,那些骂“cn食品”的人,可能刚吃完从中国进口的三文鱼寿司。
这场薯片风波,撕开了日本食品安全的虚伪面具。当岛国媒体用0.0011克TBHQ大做文章时,真正该反思的是:在全球化时代,用政治偏见绑架食品安全标准,到底是保护国民,还是在制造新的贸易壁垒?或许,日本该学学中国网友的态度——“有本事别进口,自己种土豆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