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一纸通知震动金融市场:取消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的规定。这意味着,即日起,储户提取超过5万元的现金,无需再向银行说明资金来源或用途。 这一决定看似是手续简化,实则是一场静水流深的金融监管革命。
为啥要设立,怎么又会突然取消这个政策呢?
2022年12月,央行曾推出规定:个人存取现金超过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和用途。初衷明确——打击洗钱、电信诈骗和偷税漏税,确保资金流动透明。然而政策刚试行就引发争议。
储户普遍质疑:“自己的钱为何要说明用途?”银行也苦不堪言:登记流程繁琐,人力成本剧增,而客户随意填写“装修”“备用”等理由,银行却无法核实真伪。
这个政策也暴露了三大问题,首先是隐私权争议:超八成储户认为登记侵犯财产自主权;其次,银行执行难,单笔登记耗时增加3-5分钟,全国日均超5万笔业务因此积压;最后,就是监管效果有限:虚假登记比例高达67%,反洗钱实效大打折扣。
2023年初政策暂缓,直至今年6月央行正式宣布取消。
为啥会取消呢?笔者认为民意反弹是直接推力。政策试行期间,“取款自由受限”的舆论持续发酵。央行在2025年初的调研显示,92%的储户支持取消登记,认为其“形式大于实质”。
此外,银行运营压力更是雪上加霜。以某国有大行为例,试点分行柜员日均处理登记表50份,占用30%工作时间,导致普通业务等待时间延长40%。而全国每年超5万元存取业务量约2.1亿笔,若全面推行,银行需新增8万名专职审核员。
当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传统监管方式的落伍。央行坦言:纸质登记“防君子不防小人”,而数字人民币可追溯每一笔交易,对非法资金形成“降维打击”。截至2024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覆盖商户超560万家,技术条件已然成熟。
“5万元登记限制”要解除?它释放了两个关键信号,分别是什么呢?
1、国家金融治理转向“尊重市场反馈”
此次政策调整,是央行对公众诉求的罕见让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金融管理,保障储户自由”,央行6月取消登记正是这一思路的落地。
这并非孤例。2024年12月政治局会议首提“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将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这是自2011年来的首次转向。2025年2月央行报告进一步强调“择机调整政策力度”,释放灵活调控信号。
2、数字人民币从“备选”升级为“主力”
取消登记绝不意味监管放松,而是监管方式的技术迭代。央行明确表态:数字人民币将成为新一代监管基础设施。
目前数字人民币已进入全国推广阶段:多地试点发放工资、社保,深圳某房企甚至接受数字人民币支付购房首付。央行计划2025年底实现线下商户渗透率超80%,真正重构支付生态。
笔者认为,政策转向背后,是宏观战略的主动调整。2024年末政治局会议定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25年GDP目标锚定5%,亟需打通经济微循环。
现金使用仍具韧性:尽管电子支付普及,2024年M0(流通中现金)同比增8.2%,表明大额现金需求旺盛。取消登记相当于释放约1.2万亿/年的现金流动性,直接刺激消费与投资。
更关键的是信心修复。当居民不再因取款受限而焦虑,消费意愿自然提升——这正是“全方位扩大内需”政策链条的关键一环。
央行此次取消“5万元登记”,表面上是解绑取款限制,实则是金融治理逻辑的质变:从“人盯人”到“链控链”。当数字人民币的流通轨迹成为新时代的“信用护照”,现金的匿名性终将退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