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想,我是个成功的商人。”王石的声音在夜色中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嘲。
这并非成功者的自我标榜,而是一位年逾古稀的企业家,在与许知远的对话中袒露的幽微心境:
关于人性的复杂,关于“魔鬼”与“天使”在灵魂深处的永恒撕扯。
提到王石,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一手创立万科的传奇企业家身份,还是他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运动经历,又或是他在商业版图之外的游学求知之旅?
2008 年,汶川地震的阴影笼罩着华夏大地,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纷纷伸出援手。万科,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巨头,在地震当天捐出 200 万元。在当时众多企业动辄千万的捐款数额对比下,万科的这一捐赠显得有些 “寒酸”,网友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王石随后在博客发表文章回应,称 “万科捐出 200 万是合适的”,还规定 “普通员工限捐 10 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这番言论更是将他和万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捐款门” 事件就此爆发。
王石,这位在商场上纵横捭阖的人物,瞬间成为众矢之的,被无数人指责与谩骂,那是他人生的 “至暗时刻”,他甚至做好了 “被乱棍打死的准备”。这一事件不仅考验着王石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对万科的企业形象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万科随后宣布以 1 亿元资金参与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王石也公开道歉。但这段经历,无疑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多年后,在《十三邀》的镜头前,许知远与王石在以色列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许知远,这位以独特视角和深度访谈著称的媒体人,带着对王石的好奇与探究,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从 “捐款门” 事件切入,他们的对话层层深入,探讨的不仅是这一事件本身,更是王石的人生哲学、商业理念以及他对自我的认知与挑战。
01
商业之途:时代浪潮与个人抉择
1984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劲,深圳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到处充满着机遇与挑战。33 岁的王石怀揣着对商业的无限憧憬,来到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用倒卖玉米赚到的 300 万,在建设路 1 号成立了 “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这便是万科的前身。创业初期,王石秉持着 “什么赚钱做什么” 的理念,摄像机、赤湾港泊位、免税香烟等多种业务并行,在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代,快速积累着财富与经验 。
1988 年,是万科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王石做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决策:一是将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 “万科”,他放弃了 40% 的个人股权,奠定了万科混合所有制的基因;二是投资 2000 万买地开发威登别墅地块,该项目首开即售罄,轰动全国,万科正式踏入房地产行业。此后,万科在王石的带领下,逐步确立了在房地产领域的地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1991 年,万科成功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成为地产行业最早完成上市的企业之一,为公司未来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王石看来,商业成功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代赋予的机遇至关重要,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深圳特区的飞速发展更是让万科得以茁壮成长。但个人能力同样不可或缺,他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地捕捉到房地产行业的潜力;果断的决策力,让他在关键时刻敢于做出大胆的抉择;卓越的领导力,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为万科的发展拼搏。
在万科的发展过程中,王石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商业理念。他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的追逐。他强调质量与品牌的重要性,让万科的房子成为品质的象征;他倡导简单、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内部充满活力与信任。在房地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万科能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与王石的这些理念息息相关。
02
灵魂深处:自卑与和解
在大众眼中,王石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他在商业上的成就令人瞩目,挑战极限运动的勇气让人钦佩。然而,在这看似强大的外表下,王石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绪 。
他曾坦言,自己对个头不够高而自卑,同时,作为房地产商人,他感觉文化人骨子里对商人的那种鄙视,也让他深感自卑。这种自卑情绪并非毫无由来。在那个传统观念盛行的时代,商人往往被视为追逐利益的群体,社会对商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见。王石虽然在商场上风生水起,但内心深处,他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尤其是来自文化层面的尊重 。
这种自卑情绪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五十岁,他才终于接受了自己商人的身份,开始与内心的自卑和解。而这个和解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挑战自我的经历中逐渐完成的。
2003 年,52 岁的王石首次登顶珠峰,这一壮举不仅是对他体能的巨大挑战,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突破。站在世界之巅,他俯瞰大地,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征服的喜悦,更是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恶劣的天气、身体的极限以及内心的恐惧,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这种挑战自我的经历,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有着超越平凡的能力和勇气,他不再是那个因他人眼光而自卑的人 。
除了登顶珠峰,王石还完成了 “7+2” 的挑战,即登上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每一次挑战,都是他与自卑对话的过程,每一次成功,都让他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价值。他用行动证明,商人不仅仅是追求利益的逐利者,也可以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韧的精神。通过这些极限挑战,王石完成了与自卑的和解,实现了内心的成长与转变 。
03
人生追求:超越物质的精神探寻
当大多数人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享受安逸时,王石却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未知的精神探寻之路。他投身于登山、航海等极限运动,这些在常人看来充满危险与艰辛的活动,对他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
2003 年,52 岁的王石成功登顶珠峰,这一壮举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他又陆续征服了多座高峰,完成了 “7+2” 的极限挑战。在登山的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克服身体与心理的极限。每一次攀登,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每一次登顶,都是对精神的一次洗礼。在那片洁白的雪域高原,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也领悟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登山让他学会了敬畏自然,也让他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
除了登山,王石还热衷于航海。驾驶着帆船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他体验到了自由与冒险的乐趣。大海的波澜壮阔让他的心胸更加宽广,也让他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航海的过程中,他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种团队协作的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领导能力,也让他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
如果说极限运动是王石对身体极限的挑战,那么在哈佛、剑桥等名校的游学经历,则是他对知识和思想境界的深度探寻。2011 年,60 岁的王石前往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此后又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继续深造。在哈佛,他选择了资本主义思想史等课程,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在剑桥,他研究犹太人的东亚迁移史,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
在游学的过程中,王石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的学者与专家。与他们的交流与讨论,让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人类的未来等宏观议题。这些收获,不仅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
04
对谈回响:与自己战争的启示
许知远与王石的这场对话,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复杂与精彩。王石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挑战,真正的较量,是与自己的战争。
在商业的战场上,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带领万科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在自我认知的旅程中,他勇敢地面对内心的自卑,通过极限运动和游学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挑战,都彰显着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王石的故事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启示。我们或许没有他那样波澜壮阔的商业经历,也无需挑战珠峰般的极限,但我们都有自己的 “山峰” 需要攀登,都有内心的 “自卑” 需要克服。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工作的压力、梦想的追逐、自我成长的困惑,这些都是我们与自己的战争。
我们可以学习王石的精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挑战,不断超越自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因为只有在与自己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杰克•韦尔奇说:“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欢迎点击链接,了解2025年我们将走进哪些知名企业参访交流学习。
企业参观考察游学预约咨询电话:18511456825(同微信)马博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