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姓名均为化名,部分细节经过文学化处理,但核心事实真实可信。
"你妈就是个破鞋!滚出我的厂子!"
孙建华指着李志强的鼻子,声音在车间里炸响。
"你说什么?!"
李志强猛地站起身,拳头握得咔咔作响。
"怎么,不服?你妈当年干的那些烂事,全厂谁不知道?"
"啪!"工牌重重砸在孙建华脚下。
"老子不干了!"
李志强头也不回地冲出车间。
围观的工人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这个厂里最能干的技术工,会因为这样一句话彻底爆发。
更没人想到,半个月后,这个嚣张的厂长会跪在李志强家门口痛哭流涕。
01
三月的春风刚刚吹过渭北平原,柳絮还未飞舞,新华机械厂的生产车间里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
李志强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放下手中的扳手。这台德国进口的数控机床已经连续运转了72小时,轴承温度有些异常。
"小李,怎么样?"老师傅张国庆凑过来问道。
"轴承座有问题,得换新的。"李志强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机床底部的油迹。
"换轴承座?这可是大工程啊。"张国庆摇摇头,"厂里最近资金紧张,这德国货的配件贵得要命。"
李志强没有回答,只是专注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22岁的他已经在这个厂子里干了四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徒工,成长为厂里公认的技术骨干。
"不用换。"李志强突然站起身,"给我一套密封圈和润滑脂,我能修好。"
张国庆愣了一下。这小子总是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办法。
车间主任刘建国听到动静走了过来。"小李,这台机床要是修不好,咱们这个月的产量指标就完不成了。"
"放心,刘主任。明天上午就能正常生产。"李志强说这话时,眼中闪着一种特有的自信光芒。
刘建国点点头。李志强从来不说大话,既然他这么说,那肯定没问题。
下午下班后,李志强没有像其他工人一样匆忙离开,而是留在车间里继续鼓捣那台机床。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自制的小装置,那是他根据机床的结构特点专门设计的。
"志强,又不回家吃饭?"保安老王路过时问道。
"马上就好,王叔。"李志强头也不抬地回答。
老王摇摇头走开了。这孩子就是太拼了,比厂长还拼。
夜里十点,车间里只剩下李志强一个人。他终于直起腰,长舒了一口气。机床的异响彻底消失了,运转声音平稳如新。
收拾好工具,李志强骑上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往家赶。春夜的风还有些凉意,他却感觉浑身都是热的。每当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总是会有这种成就感。
回到家时,母亲韩淑芬还在等他。
"妈,您怎么还不睡?"李志强推开门,看到母亲坐在客厅里做针线活。
"等你回来。"韩淑芬放下手中的活计,"饭在锅里热着呢。"
李志强洗了手,端起母亲为他热的饭菜。韩淑芬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吃饭,眼中满是慈爱。
"妈,厂里的人对您...有什么议论吗?"李志强突然问道。
韩淑芬手中的针线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缝制。"议论什么?"
"就是...您的身世。"李志强有些犹豫。
"志强,人活着不能太在意别人的议论。"韩淑芬的声音很平静,"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可是..."
"没有可是。"韩淑芬抬起头看着儿子,"记住妈的话,做人要低调,不要锋芒太露。"
李志强点点头,但心中还是有些疑惑。从小到大,每当有人提起母亲的过往,韩淑芬总是避而不谈。邻居们也总是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她们母子。
02
第二天一早,李志强刚到车间,就听到机床平稳的运转声。
"小李,你小子真神了!"张国庆竖起大拇指,"这机床比新的还好用。"
刘建国也赶了过来,仔细检查了机床的运行状态。"小李,你是怎么做到的?这轴承的问题我们研究了好几天都没辙。"
"其实不难,主要是要找准病根。"李志强拿起一个零件,"您看,这个密封圈的规格虽然对,但是硬度不够。德国人设计这个机床的时候,考虑的是欧洲的气候和工作环境,咱们这里灰尘大,温差大,原装配件就不太适应。"
"那你是怎么解决的?"
"我用了两个不同硬度的密封圈,中间加了一层特殊的润滑膜。"李志强指着机床底部,"这样既能保证密封效果,又能适应咱们这里的环境。"
刘建国连连点头。这小子不仅手艺好,脑子也活。
消息很快传到了厂长孙建华那里。
孙建华今年46岁,是个典型的技术型干部。90年代末国企改革的时候,他从车间主任一步步干到厂长。这些年来,新华机械厂在他的带领下虽然没有大的起色,但也勉强维持着运转。
"小李又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孙建华问刘建国。
"是的,厂长。这孩子真是个人才。"刘建国毫不吝惜地夸奖道。
孙建华点点头,但心情却有些复杂。一方面,他确实欣赏李志强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他总觉得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让他不太舒服的东西。
那是一种天生的自信,一种对技术的绝对把握。这让已经在厂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孙建华感到了某种威胁。
下午,县工业局的检查组来了。
"孙厂长,这次检查主要是看你们的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检查组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干部,说话很客气,但眼神很严厉。
"没问题,我们厂的安全生产一直很规范。"孙建华陪着笑脸。
检查组在车间里转了一圈,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很满意。特别是那台德国机床,运转得非常平稳。
"这台机床是什么时候进的?"检查组长问道。
"三年前,当时花了厂里大半年的利润。"孙建华有些心疼地说。
"现在运行怎么样?"
"很好,刚刚还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孙建华不无自豪地说。
"哦?什么难题?"
孙建华正要开口,刘建国抢先说道:"是我们的技术工李志强解决的,轴承座的问题,他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
检查组长点点头,"这个李志强多大了?"
"22岁。"刘建国回答。
"这么年轻?厉害啊。"检查组长赞叹道。
孙建华的脸色微微有些不自然。为什么每次提到技术问题,大家都会想到李志强?自己这个厂长反倒成了配角。
检查结束后,检查组长拍了拍孙建华的肩膀:"老孙,你们厂有这样的技术人才,是个好事。要好好培养,好好用。"
"一定,一定。"孙建华表面上答应着,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晚上,孙建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加班。桌上摆着一堆需要处理的文件,但他的心思完全不在上面。
他想起了自己刚当厂长时的豪情壮志,想起了那些为了厂子的发展而熬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可是现在,所有的光环都被一个22岁的年轻人抢走了。
"李志强..."孙建华念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突然想起了李志强的母亲韩淑芬。那个女人有些神秘,从来不和厂里的其他家属来往。听一些老员工说,韩淑芬年轻时的经历很复杂,但具体是什么,没人能说得清楚。
孙建华摇摇头,把这些杂念抛在脑后。不管怎么说,李志强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自己应该好好用他才对。
03
进入四月,厂里接到了一个大订单。
"这次的合同金额是去年全年利润的两倍。"孙建华在例会上宣布这个消息时,整个会议室都沸腾了。
"但是,"孙建华话锋一转,"交货期只有两个月,而且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稍有差池,不仅拿不到钱,还要承担巨额赔偿。"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月,所有人都要全力以赴。"孙建华的声音很严肃,"特别是技术部门,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散会后,刘建国找到了李志强。
"小李,这次的任务很重,你有把握吗?"
"刘主任,您放心。"李志强的回答还是那么自信,"只要设备能跟上,质量绝对没问题。"
"设备?"刘建国皱了皱眉,"有什么问题吗?"
"那几台老设备的精度有些问题,需要重新校准。还有,咱们的检测设备也该更新了。"李志强拿出一份详细的设备清单,"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
刘建国接过清单,看了看,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些设备的维护和更新费用加起来,得要好几十万。
"我去跟厂长汇报一下。"刘建国说道。
孙建华看到这份清单时,脸色就变了。
"几十万?咱们厂哪有这么多钱?"
"厂长,这些都是必需的。李志强说了,不解决这些问题,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刘建国解释道。
"他说?"孙建华的语气有些不悦,"他一个技术工,懂什么成本控制?"
刘建国愣了一下。厂长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
"厂长,小李的技术水平您是知道的..."
"我知道他技术好,但是技术好不代表什么都懂。"孙建华打断了刘建国的话,"这么大的支出,必须慎重考虑。"
消息传到车间后,工人们都有些担心。
"没有好设备,怎么能做出好产品?"张国庆摇摇头。
"是啊,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质量稍微差一点就会被客户退货。"另一个老师傅也附和道。
李志强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默默盘算着。如果设备问题不解决,这批订单的风险确实很大。
三天后,生产正式开始。
李志强每天都要在车间里待十几个小时,盯着每一道工序,检查每一个产品。但是,他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
"刘主任,这批产品的尺寸精度有问题。"李志强拿着一个零件找到刘建国。
"误差有多大?"
"超出了客户要求的公差范围。"李志强的表情很严肃,"如果不解决,整批产品都得报废。"
刘建国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这批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就要几十万,如果报废了,厂子就彻底完了。
"有什么办法吗?"
"必须重新校准设备。"李志强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然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刘建国咬了咬牙,"我去找厂长。"
孙建华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
"什么?产品有问题?"
"是的,厂长。李志强说是设备精度的问题。"
"又是李志强!"孙建华拍了拍桌子,"他不是说有把握吗?现在出了问题又来推卸责任?"
"厂长,这不是推卸责任的问题,而是..."
"够了!"孙建华打断了刘建国的话,"让他想办法解决,不要总是找借口。"
刘建国无奈地回到车间,把厂长的话转达给了李志强。
李志强听后,眉头紧锁。他知道,在现有的条件下,要保证产品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接受这个挑战,整个厂子都会陷入困境。
"好,我试试。"李志强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志强几乎没有回过家。他白天在车间里盯生产,晚上就在技术科里研究改进方案。
他想出了很多巧妙的办法来弥补设备的不足,比如调整加工参数,优化工艺流程,甚至自己制作了一些专用的检具。
这些努力确实有效果,产品的合格率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李志强知道,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志强,你瘦了很多。"韩淑芬看着疲惫不堪的儿子,心疼地说。
"妈,没事。等这批订单完成就好了。"李志强强打精神。
"孩子,不要太拼了。身体要紧。"韩淑芬轻抚着儿子的脸颊,"记住妈的话,做人要知进退。"
李志强点点头,但心里却想着车间里的那些设备。他已经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如果再有问题,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04
五月底,就在大家以为这批订单能够顺利完成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那天下午三点,车间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
"出事了!"有人大喊。
李志强正在检查产品质量,听到声音立刻冲了过去。只见那台关键的加工中心冒着黑烟,完全停止了运转。
"怎么回事?"刘建国也赶到了现场。
"主轴承彻底报废了。"李志强检查了一下设备,脸色变得很难看。
"能修吗?"
"这种轴承需要特殊订制,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到货。"李志强摇摇头,"而且,其他几台设备也都超负荷运转了一个多月,随时可能出问题。"
就在这时,孙建华赶到了车间。
"怎么搞的?怎么又出问题了?"他的脸色很难看。
"厂长,设备老化太严重了,必须要大修。"李志强如实汇报。
"大修?现在还有时间大修吗?"孙建华的声音已经带着怒气,"交货期就剩两个星期了!"
"厂长,我早就说过,这些设备需要维护..."
"你说过?"孙建华突然爆发了,"你说过什么?你说过有把握,你说过没问题!现在出了事情,又来推卸责任?"
车间里的工人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活,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厂长,我没有推卸责任。"李志强努力保持冷静,"我只是在陈述事实。"
"事实?"孙建华冷笑一声,"事实就是你办事不力,就是你技术不行!"
"孙厂长!"李志强的声音也提高了,"我的技术行不行,厂里的人都知道。"
"都知道?"孙建华被这句话彻底激怒了,"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很了不起?"
"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没有?那你为什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孙建华指着李志强的鼻子,"你以为你有点技术就可以在厂里横着走?告诉你,这里我说了算!"
围观的工人们面面相觑,这场冲突比他们想象的要激烈得多。
"厂长,我们现在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李志强试图把话题拉回到正轨上。
"解决问题?"孙建华打断了他的话,"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你连自己的出身都搞不清楚,还想解决生产问题?"
这句话让李志强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孙建华的情绪彻底失控了,"你妈是什么人,你心里没数吗?"
车间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你说什么?"李志强的声音变得很低,很危险。
"我说什么?"孙建华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你妈就是个破鞋!当年在这个厂里干的那些烂事,谁不知道?就你一个人蒙在鼓里!"
话音刚落,李志强的拳头就挥了出去。
但是,他在最后一刻停住了。拳头离孙建华的脸只有几厘米的距离。
"你最好收回刚才的话。"李志强的声音在颤抖,不知道是愤怒还是委屈。
"收回?"孙建华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刚才差点挨打,"我为什么要收回?我说的都是事实!"
"你..."李志强的身体在颤抖。
"怎么,想打我?"孙建华冷笑着,"来啊,你打我一个试试?"
李志强深深地看了孙建华一眼,然后转身走向自己的工作台。他拿起工牌,重重地摔在地上。
"啪!"
"老子不干了!"
说完,李志强头也不回地冲出了车间。
围观的工人们看着地上的工牌,又看看还在气头上的孙建华,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张国庆弯腰捡起了李志强的工牌,摇摇头走开了。
刘建国的脸色很难看。他知道,没有了李志强,这批订单基本上就完蛋了。
05
李志强离开新华机械厂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工业区。
"什么?小李辞职了?"
"是啊,和孙厂长吵翻了。"
"为什么啊?"
"听说是因为他妈的事情..."
消息传得很快,但版本却各不相同。有人说是因为技术分歧,有人说是因为工资待遇,但知道内情的人都守口如瓶。
李志强回到家的时候,韩淑芬正在做晚饭。
"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韩淑芬看到儿子的脸色,心里一紧。
"妈,我辞职了。"李志强瘫坐在沙发上。
"为什么?"
李志强把白天发生的事情简单说了一遍,但是省略了孙建华羞辱韩淑芬的那句话。
"志强,"韩淑芬放下手中的锅铲,坐到儿子身边,"妈问你,你后悔吗?"
"不后悔。"李志强的回答很坚定。
"那就够了。"韩淑芬轻抚着儿子的头发,"做人要有骨气,该走的时候就要走。"
"可是妈,他说您..."
"他说什么不重要。"韩淑芬打断了儿子的话,"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样的人。"
李志强点点头,但心中的疑惑并没有消除。从小到大,母亲从来不愿意谈论自己的过去,这让他总是感觉有什么东西被隐瞒着。
而此时的新华机械厂,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没有了李志强,剩下的几台设备接连出现问题。原本两个星期的工期,现在看来根本完不成。
"厂长,客户那边催得很紧,问我们什么时候能交货。"销售科长愁眉苦脸地汇报。
"再给我们一个月时间。"孙建华硬着头皮说。
"一个月?"销售科长摇摇头,"客户说了,如果不能按时交货,不仅不付款,还要我们承担违约责任。"
孙建华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违约责任是合同金额的30%,如果真的要赔偿,厂子就彻底完了。
"能不能联系一下李志强,让他回来?"刘建国小心翼翼地建议。
"不可能!"孙建华断然拒绝,"我绝对不会向他低头。"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车间里的设备故障越来越频繁,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差。
"厂长,这样下去不行啊。"张国庆找到孙建华,"没有小李,我们根本搞不定这些设备。"
"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孙建华有些恼火。
"厂长,我们已经尽力了。"张国庆摊摊手,"但是小李的那些技术,我们确实学不会。"
孙建华沉默了。他开始意识到,李志强在厂里的作用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又过了几天,客户派人来检查生产进度。
"孙厂长,这个交货期能保证吗?"客户代表的语气很严厉。
"绝对没问题。"孙建华满头大汗地保证。
但是,客户代表在车间里转了一圈后,脸色变得很难看。
"孙厂长,你们这个生产状态,怎么可能按时交货?"
"我们正在加班加点..."
"加班加点?"客户代表指着停机的设备,"这些设备都不能正常运转,你们拿什么加班?"
孙建华无言以对。
"孙厂长,我把话说清楚。"客户代表的语气变得更加严厉,"如果你们不能按时交货,我们不仅要解除合同,还要追究违约责任。到时候,不要说我们不近人情。"
客户代表走后,孙建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
外面传来工人们的议论声:
"要是小李在就好了。"
"是啊,小李一个人顶我们十个。"
"厂长当时不应该那么说话的。"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孙建华听着这些议论,心情变得更加沉重。他开始后悔自己当时的冲动,但是,作为厂长的尊严让他拉不下脸来道歉。
夜里,孙建华一个人在厂子里巡视。空旷的车间里,那些昂贵的进口设备静静地躺着,就像一堆废铁。
他想起了三年前引进这些设备时的豪情壮志,想起了那些关于振兴新华机械厂的宏伟计划。
可是现在,一切都要完了。
十五天后,孙建华拖着疲惫的身躯推开仓库门,想要找些老设备资料救急。
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从资料堆里滑落,"哐当"摔在地上。
盒盖弹开,几张发黄的照片散落一地。
孙建华随手捡起一张,下一秒,脸色瞬间惨白。
"这...这怎么可能..."
他颤抖着翻看其他照片,每看一张,冷汗就更多一分。
"不...不会的...绝对不会..."
正在这时,仓库门"吱呀"一声又响了。
孙建华猛地回头,看到门口站着的那个人时,手中的照片"啪"地掉在地上。
"孙厂长,您在找什么?"
来人正是李志强!
孙建华看着地上的照片,再看看李志强那张和照片中某个人如出一辙的脸,整个人瘫软在地。
原来,半个月前他骂的那个"破鞋",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