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金榜题名
问:这是什么神仙盒子?
![]()
广州博物馆藏清酸枝嵌螺钿“状元及第”铭花卉纹拜匣
拜匣即为装拜帖的盒子,多为长方形。拜帖,汉称名刺,唐宋称门状,明清称拜帖,古人用拜帖多书科举功名或官职名。
![]()
客人拜访时用拜匣呈送身份名帖,名帖不致出现折叠皱痕,亦以示礼节庄重。
![]()
拜帖匣在明清时期十分常见,不仅用来装名帖,也可以装纸和笔,甚至一些药丸、金银、钞票等物品,相当于今天的手包一样,是一种方便携带,又能显身份地位物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人的人情世故。因而所用材质名贵、做工精美,目前所见的拜匣中有楠木、紫檀、黄花梨、竹等多种材质。
![]()
这件馆藏拜匣铰链开合,带铜扣,匣面及左右等四面螺钿镶嵌缠枝牡丹纹,牡丹寓意富贵荣华、前程似锦,匣正面中间铭“三元及第”。
问:什么是“三元及第"呢?
“三元及第”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均取得第一名,即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出自清李渔《笠翁对韵》:“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这一成就堪比现代学术领域的“大满贯”,是对士子学识、才华和毅力的高度认可。三元及第者凤毛麟角,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共诞生了592名状元,获得“三元及第”殊荣的仅有21人(其中17名“文状元”,4名“武状元”)。
古代科举高中后,官府会派遣专人将录取喜帖隆重送达学子家中。这种官方认证的录取凭证在唐宋时称金花帖子,明清时期则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称“喜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清代出现了刻版印制的科举通知书。至于大小规格,古代各朝的录取通知书也不尽相同。写金花帖子的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明清时的报帖规格、尺寸更大,方便送到学子家后要在厅堂升挂、张帖。
![]()
登科报喜
![]()
无论成绩如何,高考并非求知路上的终点站,人生的价值也远非一场考试所能定义,走过这个驿站,前方尚有无数未知的风景等待你的探索。
![]()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邓颖瑜
美编 | 秦 阳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