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合伙人David Cahn写了篇稿子叫:《Why AI Labs Are Starting to Look Like Sports Teams》,把类比AI Labs和NBA球队,很有意思。以下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如今一年过去,回头看:AI行业的变化不多。
这仍然是一场“供给大于收入”的游戏。OpenAI是为数不多的营收破百亿的公司,而更多公司,营收依旧微薄。去年对科技巨头AI收入的估算,放到今天看,恐怕都太乐观了。
尽管宏观数字没有“起飞”,但技术应用层面其实已经悄然生变。
以下是三个核心的变化:
●AI编程真正起飞了。AI编程类产品的年化收入已超30亿美元;
●围绕推理时间的效率优化,强化学习的实际收益,让“第二个缩放定律”变得现实可感;
●ChatGPT用户行为走出微笑曲线。
与此同时,一批AI原生应用公司已经在“廉价算力+集成工作流”的红利下完成产品打磨。Harvey、Sierra、等公司,正在构建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除了这些,最大的叙事转变,来自对“决定性资源”的认知变化:
去年是“预训练计算整合年”, AI实验室合并潮此起彼伏;今年变成“人才争夺战元年”:DeepSeek、Thinking Machines、SSI等新玩家回归“人才是第一性”的逻辑,声称不靠算力堆模型,而靠顶尖工程力和训练范式突破。
这不是嘴炮。Meta花149亿美元买下Scale近半股份,还请Alexandr Wang挂帅,就说明一个问题:大公司开始以“创始人模式”押注实验室本身,换句话说,他们不再只堆钱堆卡了。
今天的AI实验室越来越像顶级职业球队。
●背后站着超级金主
●球星级研究员年薪上千万美金,甚至数亿美金
与运动员签长期合同不同,AI人才的流动性极强——挖角、跳槽、防守反击,构成了产业里的新动态博弈。
讽刺的是,这种你追我赶的人才竞赛,正是过去AI安全社区最担心的“非合作性”场景。而现实告诉我们:凡是奖品够大的领域,人性就会主导局势演化——无法控制,也不会停下。
因为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场AI竞赛没有终点,也没有间歇期。浮动的博弈结构,成为了新的稳定状态——一个“稳定的不稳定均衡”。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