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三月,无锡那场马拉松比赛,本来是想借着赛事拉动全民运动的热潮,谁能想到,好好的一场活动,结果被一个视频给搅和得变了味儿。
视频一曝光,网上立马就炸开了锅,好多人看了视频里的一男一女,都觉得他们行为不太妥当,还给人家起了个不好听的外号叫“野鸳鸯”。
那时候,网上的议论铺天盖地,大家都跟着指责这两个人,恨不得把他们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
可直到最近,官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并公布出来,大家才发现,原来咱们都冤枉人家了。
那这事儿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成这样的呢?背后的恶意炒作又是怎么操作的呢?
马拉松赛场的“桃色风暴”
今年三月的无锡马拉松本是全民参与的热闹赛事,谁能想到一段几十秒的手机视频彻底搅乱了节奏。
画面里,一男一女两位跑者站在起跑区,男子明显比女子年长不少,只见他手臂搭在女子腰上,动作看着挺亲近,
结果刚发现镜头对着他们,马上就把手缩回去了,旁边的女子也赶紧往边上躲了躲。
就这么个未经处理的原始画面,被好事者配上“野鸳鸯”的标签发到网上,一下子就戳中了大家的八卦心,评论区瞬间就炸了锅。
谁知道这事儿越闹越离谱,谣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传越邪乎。
先是有人说视频里的男的是某上市公司的高管,接着又有人把“女主是无锡本地人”的信息扒了出来,连工作单位和住哪儿都被说得有鼻子有眼。
很快,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坐不住了,赶紧出来澄清,说网传的那个男的根本不是他们公司的名誉董事长陈利浩,而且陈利浩事发的时候一直在广东出差呢。
按说公司都出来辟谣了,这事儿该消停点了吧?可谣言根本停不下来,各种版本接着冒出来:有人说这俩人都被公司开除了,还有人说那个女的已经离婚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当初拍视频的人可能觉得事情闹大了,就把视频删了,还特意发声明说“没受人威胁,删视频就是为了保护人家隐私”,结果这话又被传成“收了别人的封口费”。
好好一场全民健身的活动,就因为一段断章取义的视频,被这些没根据的谣言折腾得乌烟瘴气,实在是让人可惜。
真相大白
6月23日,无锡警方的一纸通报撕开了闹剧的遮羞布。
占某某为吸引眼球,在社交平台虚构“男主为某公司高管”的谣言;钱某因个人恩怨,恶意编造“女主身份”并扩散。
两人的行为不仅导致涉事者遭受网络暴力,更引发公众对马拉松赛事秩序的质疑,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
这起案件的典型性在于,造谣者精准拿捏了公众的猎奇心理。
占某某利用“高管桃色新闻”的话题性,钱某则通过“本地居民”的地域标签增强可信度,两人联手炮制的谣言如同病毒,在社交媒体上实现指数级传播。
而警方的快速响应传递出明确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以流量为名的恶意造谣,都将付出代价。
值得深思的是,这并非孤例。
编造涉“无锡马拉松野鸳鸯”谣言,占某某等被行政处罚 极目新闻 2025-06-23
2024年江苏无锡浦某某捏造“江浙沪独生女被诈骗1.3亿”关联本地女高管,导致其遭网暴谩骂;山东枣庄刘某某利用AI技术伪造受害人淫秽图片,引发大规模网络攻击。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当流量成为“货币”,部分人不惜以他人名誉、隐私甚至生命为筹码,在网络黑市里进行肮脏交易。
信源:央广网
从“吃瓜”到“杀人”的距离
无锡马拉松事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暴露了网络暴力的“杀人于无形”。
涉事男女本是普通跑者,却因一段模糊视频被贴上“道德败坏”标签,个人信息被公开叫卖,工作生活陷入瘫痪。
这种“有罪推定”的思维,本质上是对他人权利的肆意践踏。
更令人心寒的是,部分网民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主动加入“人肉大军”。
从曝光住址到辱骂家人,从电话骚扰到线下围堵,网络暴力的触角正从虚拟世界延伸至现实生活。
正如2024年安徽亳州常某某传播前女友隐私视频,导致其精神崩溃;山东青岛薛某某借家庭纠纷编造谎言,致使受害人产生自杀倾向。
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每一次“随手转发”,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场狂欢中,平台责任同样不可推卸,当谣言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名誉侵害时,部分平台未能及时干预,甚至通过算法推荐助推流量,客观上助长了谣言扩散。
正如中消协在抵制极端吃播的倡议中强调,平台需强化审核机制,对不良内容“识别、限制、下架”,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网络暴力治理。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乱象,公安机关正以雷霆手段亮剑。
2024年“净网”专项行动中,全国侦办网络暴力案件3500余起,800余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400余人受行政处罚。
无锡马拉松案被列为典型,与谢某“紫砂壶含毒”、赵某“公司退市”等案件共同构成警示样本,彰显了“全链条打击”的决心。
信源:四川长安网
但法律威慑只是治标,公众理性才是治本之策,在信息爆炸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把关人”。
面对热点事件,不妨多问几个“是否有证据”、“是否核实过”,避免成为谣言传声筒。
正如拍摄者删除视频时所言:“保护他人隐私,就是保护自己”,这种朴素的同理心,正是对抗网络暴力的最佳武器。
结语
从吴永宁高空坠亡到徐某艺“巴黎作业本”骗局,从AI伪造核发电到马拉松身份猎杀,这些事件共同勾勒出流量时代的众生相。
当技术便利与人性弱点交织,唯有让法律成为“高压线”,让理性成为“防火墙”,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真实与文明。
毕竟在虚拟世界里,每个ID背后都是真实的生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情有何看法呢?你们平时又看到类似的造谣事件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