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叫王志明,是个普通的中层管理者,曾经以女儿考上北大为荣。
“爸,我不想找工作”,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沉入我平静的生活。
八年时光流逝,我看着她从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变成一个整日躺着刷手机的宅女。
家里的空气越来越凝重,妻子的眼神里满是失望。
我做了个决定,断了她的经济来源。
那个夜晚的电话铃声,彻底打碎了我固守的父爱底线。
“您好,这里是城北派出所,您女儿王雨彤在我们这里...”
电话那头的声音让我如坠冰窟!
01
我今年五十三岁,在一家国企做中层管理,妻子陈美华是家庭主妇。
我们只有一个女儿,王雨彤,今年三十一岁,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那一年,当雨彤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我和妻子激动得一夜未眠。
她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是小区里人人称赞的好学生,是亲戚朋友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记得那个夏日的下午,雨彤从学校跑回家,脸上的汗水还没擦干,就把录取通知书塞到我手里。
“爸,我考上北大了!”她的声音里透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妻子从厨房跑出来,看到那红色的录取通知书,眼泪立刻涌了出来。
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为了庆祝,我破例带全家去了城里最好的饭店吃了一顿。
那顿饭花了我半个月的工资,但我一点也不心疼。
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我们憧憬着雨彤未来的美好前景。
那天晚上,我甚至做了一个梦,梦见雨彤穿着学士服,站在北大的校门口向我们挥手。
为了供她上大学,我和妻子省吃俭用,连家里那台老旧的冰箱坏了都舍不得换。
每个月发了工资,我都会第一时间存一部分到专门为雨彤准备的账户里。
“等她大学毕业了,一定会有好工作,到时候我们也能过上好日子了。”我常这样对妻子说。
妻子总是笑着点头,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我对雨彤说:“爸爸妈妈不求你有多大成就,只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有份稳定的工作,过上比我们好的生活。”
那时的雨彤总是笑着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向往。
她说:“爸,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我会成为你们的骄傲。”
这句话,在后来的日子里,常常在我耳边回响,让我感到一阵阵苦涩。
雨彤去北大的那天,我和妻子送她到火车站。
火车缓缓启动时,我看到窗口的雨彤用手擦着眼泪,向我们挥手告别。
那一刻,我的心里既骄傲又心疼,我的小女孩要去大城市闯荡了。
回家的路上,妻子忍不住哭了,说家里突然少了一个人,感觉空荡荡的。
我安慰她说:“四年很快就过去了,等雨彤学成归来,我们一家人又可以团聚了。”
大学四年,每次放假回家,雨彤都会带回一堆书籍和奖状。
第一个学期结束,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她获得了班级第一的好成绩。
我和妻子听后,喜不自禁,连夜做了一桌丰盛的菜来庆祝。
雨彤的房间里,奖状和证书越来越多,墙上几乎贴不下了。
她告诉我们,她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写的文章还在校刊上发表了。
我和妻子虽然文化不高,但还是认真地阅读她的每一篇文章,为她感到自豪。
大二那年,她加入了学校的辩论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比赛。
虽然没有获奖,但她说那次经历让她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我们听着她讲述校园里的见闻,脸上写满了幸福。
她说北大的图书馆有几百万册藏书,她常常在里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她说她的导师是国内知名的文学批评家,对她要求很严格,但教她很多东西。
她说她在学校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每次听她这样讲,我和妻子都会暗自庆幸,我们的女儿有机会接受这么好的教育。
二零一六年的夏天,雨彤顺利毕业回到家中。
毕业典礼上,她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笑容灿烂地走上台领取了毕业证书。
我和妻子坐在台下,激动地鼓掌,眼眶湿润。
那天,我们在北大附近的饭店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庆祝会,请了几个亲戚和雨彤的同学。
大家都称赞雨彤优秀,说她前途无量,我和妻子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我们原以为她会立刻投入到找工作的热潮中,但她说:“爸,我想休息几个月再找工作,大学四年太累了。”
当时我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毕竟孩子刚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妻子也赞同:“让孩子好好调整一下,找工作的事不急于这一时。”
于是,雨彤的“休息”正式开始了。
最初的几个月,雨彤确实像在度假一样,每天睡到自然醒,看看书,听听音乐。
有时候,她会邀请几个高中同学来家里聚会,大家聊天说笑,气氛融洽。
偶尔,她也会帮妻子做些家务,陪我们去公园散步,一家人其乐融融。
那时,我并不担心她的未来,因为我相信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找工作不会有问题。
02
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我开始婉转地提醒她找工作的事情。
“雨彤,你看看要不要投一些简历?现在秋招正是好时候。”
她点点头说:“嗯,我最近正在看一些招聘信息,准备投几家试试。”
但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并没有看到她有任何行动。
她依然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后就是刷手机、看电视、上网。
几个月过去,我小心翼翼地问她找工作的事情,她总是有各种理由推脱:“就业环境太差了”,“现在工资太低,不值得”,“找到的工作都和我的专业不符”。
这些理由初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久而久之,我开始感到不安。
半年变成了一年,一年又变成了两年。
雨彤的生活状态越来越令人担忧: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起床后就是刷手机、追剧、网购。
她的卧室变成了她的世界,里面堆满了网购的衣服、化妆品和零食。
她很少出门,偶尔和几个朋友聚会,回来后继续过着与社会脱节的生活。
第三年的时候,我和妻子的担忧已经演变成了焦虑。
每次看到雨彤无所事事的样子,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难受。
“雨彤,你不能这样下去了,你已经二十六岁了,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她不耐烦地回答:“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们别总是唠叨。”
我和妻子多次尝试与她交谈,鼓励她投简历,甚至帮她联系了一些工作机会。
一次,我托关系给她找了一个出版社的实习机会,条件不错,离家也近。
我满心欢喜地告诉她这个消息,她却皱着眉头说:“出版社太忙了,稿费又低,不适合我。”
还有一次,妻子的朋友在一家培训机构工作,说可以介绍雨彤去教语文。
雨彤听后直接拒绝:“我不喜欢小孩,教书太累了。”
但这些努力都像石沉大海,雨彤总能找到各种借口拒绝。
“现在找工作太难了,你们不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
“我是学中文的,难道去做销售吗?那不是浪费我的专业吗?”
“我想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再出去,不想随便找一个。”
这些话我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
到了第四年,我们的态度开始强硬起来。
“雨彤,你必须找一份工作,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爸,你别逼我,找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你都毕业四年了,四年前那些找到工作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升职加薪了。”
“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有自己的规划。”
每次谈话都以争吵告终,家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雨彤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奢侈,动辄几百上千的网购,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却足不出户。
她对金钱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似乎觉得父母的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一次,我看到她网购了一件三千多元的外套,忍不住批评了她。
她反驳说:“我都快三十岁了,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不能买吗?”
我无言以对,只能默默地走开。
而我和妻子还在为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捉襟见肘地储蓄。
我们都已经年过五十,退休金不多,如果雨彤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晚年怎么办?
亲戚朋友聚会时,他们会小心地避开谈论子女工作的话题。
但我知道,在背后,他们一定在议论我们这个“北大才女”,如今变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啃老族”。
有一次,我在单位食堂吃饭,无意中听到同事在谈论他们的子女。
“我儿子去年参加工作,现在已经买了车了,真是孝顺。”
“我女儿在外企上班,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寄钱回来。”
听着这些话,我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只能默默低头吃饭,不敢加入谈话。
第五年,雨彤已经二十八岁了,还是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她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除了几个和她一样无所事事的朋友,几乎不与人交往。
我们家也很少有亲戚朋友来访了,因为每次来都会问起雨彤的近况,让我们难堪。
妻子开始出现失眠的症状,常常半夜醒来,担心雨彤的未来。
我自己也常常在办公室里走神,工作效率大不如前。
有几次,我的上司甚至批评我注意力不集中,险些出了大错。
晚上回家,我看到雨彤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连饭都懒得吃,心里就一阵阵发酸。
“我们的女儿怎么会变成这样?”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03
时间一晃,到了雨彤毕业的第八年。
这八年里,她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反而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惯。
她开始昼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玩手机,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她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常常头疼、失眠,却拒绝去医院检查。
她的朋友圈越来越小,社交能力越来越差,对外界的事物也越来越漠不关心。
我和妻子经常争吵,她责怪我对女儿太软弱,我则指责她从小溺爱。
“都是你从小惯的,现在好了,养出个废人!”我有一次情绪失控地对妻子吼道。
妻子伤心地哭了:“你以前不也是对她百依百顺吗?怎么现在全怪我了?”
事实上,我们都清楚,问题出在我们身上,我们给了她太多保护,却忘了教会她如何面对挫折和挑战。
那天晚上,我和妻子又一次尝试与雨彤谈心。
我们敲开她的房门,看到她正躺在床上玩手机。
“雨彤,爸妈想和你谈谈。”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什么事啊,我正忙着呢。”她头也不抬地回答。
我深吸一口气,坐到她床边:“雨彤,你已经三十一岁了,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我知道,你们就是嫌我花钱多。”
“不是钱的问题,爸爸妈妈担心的是你的未来。”
“我的未来关你们什么事?这是我的人生!”
雨彤的话如同一把刀刺入我的心脏。
我忍住了情绪,继续说:“爸妈不会永远在你身边的,我们老了,你靠谁?”
“到时候再说吧,现在不是还有你们吗?”她漫不经心地回答。
我看了一眼妻子,她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这一刻,我意识到必须做出一些改变,否则她将永远这样下去。
回到卧室,我和妻子商量了一晚上。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必须学会独立。”我说。
“可是断了她的经济来源,她怎么生活?”妻子担心地问。
“她会想办法的,与其让她这样堕落下去,不如给她一点压力。”
“你真的决定好了吗?”
“是的,为了她的未来,我们必须狠下心来。”
最终,我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断供。
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给她提供生活费,不再支付她的日常开销,甚至不再为她缴纳手机费。
第二天早上,我把决定告诉了雨彤。
“从下个月开始,我们不会再给你生活费,也不会支付你的任何开销。”
“你什么意思?”雨彤瞪大了眼睛。
“意思很简单,你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了。”
“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我是你们的女儿!”
“正因为你是我们的女儿,我们才不能看着你这样下去。”
“你们简直无情!我不就是多花了点钱吗?至于这样对我?”
“不只是钱的问题,是你的生活态度,你的未来。”
雨彤愤怒地摔门而出,整整三天没和我们说话。
断供的第一个月,家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雨彤开始动用自己的积蓄生活,但很快就发现钱根本不够用。
她开始减少网购,不再点外卖,甚至开始学着做饭。
一天晚上,我回到家,看到雨彤正在厨房笨拙地炒菜。
她的动作很生疏,油烟呛得她直咳嗽,但她还是坚持做完了一盘青菜。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欣慰又心疼。
断供的第二个月,雨彤开始在网上投简历。
我偷偷看过她的简历,上面写的工作经验一栏几乎是空白的。
八年的空白期让她几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有几次面试机会,都因为她无法解释这八年做了什么而失败。
她回来后闷闷不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都不出来。
晚上,我听到她房间里传来压抑的哭声,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
我有几次想要心软,但妻子坚定地阻止了我:“这是为她好,不能前功尽弃。”
她开始变得焦虑,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有一次,她因为一个小事和妻子大吵一架,把客厅的花瓶都摔碎了。
看着她痛苦的样子,我和妻子也很煎熬,但我们知道,这是必经的阵痛。
断供的第三个月,雨彤告诉我们她找到了一份工作。
那天晚上,她主动敲开了我们的房门。
“什么工作?”我问。
“网络营销,在家就能做,工资还不错。”
我和妻子对视一眼,心中充满疑虑,但还是决定给她一个机会。
“具体是做什么的?”
“就是帮助客户进行网络投资,赚取佣金。”
“听起来不太靠谱,你确定不是骗子吗?”
“爸,我都这么大了,能分辨是非,你们就别操心了。”
我们半信半疑,但看到她终于有了工作,也松了一口气。
雨彤开始整天对着电脑忙碌,有时还会接打一些电话。
她说自己在做客户维护,帮助一些人进行网络投资。
她的工作看起来很忙碌,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
她说这份工作很有前途,只要努力,收入会越来越高。
我对这些新兴行业了解不多,只能半信半疑地点头。
她的情绪也开始好转,不再整天闷闷不乐,甚至偶尔会主动和我们聊天。
04
有一次,她还给我们买了礼物,说是用自己赚的第一笔钱。
看到她的改变,我和妻子心里暗暗高兴,觉得断供的决定是正确的。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
那天晚上,正当我准备睡觉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喂,请问是王雨彤的父亲吗?”
“我是,请问你是?”
“这里是城北派出所,请您尽快过来一趟。”
警察同志的话,听得我一头雾水,我连忙问道,“警察同志,我女儿出什么事了吗?”
电话那边停顿了一会,接着警察严肃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
电话那头的话像一道晴天霹雳,劈的我手不停颤抖,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