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药企大批退出中国,真的是咱们赢了吗?背后的损失你可能没看清
一、外资药企为啥跑路?价格战打得太狠了!
这两年,好多外国药企跟约好了似的离开中国。比如瑞士那家做高端药的,苏州的工厂说关就关了,设备都拆走了。为啥?因为咱们搞药品集采,价格压得太低了。举个例子,以前进口的降压药一片卖3块钱,现在国产仿制药直接砍到1毛5,外资药企根本没法儿卖——人家研发一个药要花几十亿美金,专利到期想赚点钱回本,结果咱们价格战一打,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百特公司以前在中国输液市场挺牛的,现在被科伦这些本土企业挤得市场份额只剩4%,最后只能把上海工厂关了,跑去越南建厂。还有优时比、协和麒麟这些外企,把手里的药便宜卖掉,干脆退出仿制药市场了。
二、看着本土药企赢了,背后隐患可不少!
现在咱们国产药在集采里中标率超过80%,看着挺风光,但问题来了:
1. 药价太低,质量能保证吗?
某药企中标的药毛利率从45%跌到3.8%,工人说“每盒药得装500片才能不赔钱”。为了省钱,有的原料药厂偷偷排废水,质量就不好说了。糖尿病患者李大爷换了国产降糖药后,血糖忽高忽低,去医院复查的人比以前多了18%。
2. 创新药跟不上,以后要被卡脖子!
虽然这几年国产新药批了不少,但真正能跟国际大牌掰手腕的没几个。江苏有个生物产业园,20%的实验室设备都闲着,为啥?因为药企都去做能快速赚钱的仿制药了,没人愿意砸钱搞创新。反过来,外资药企虽然退出仿制药,但像罗氏、辉瑞这些,把精力集中在肿瘤、罕见病这些高端领域,还把研发外包给中国公司,自己握着核心技术。咱们要是一直靠仿制药打价格战,以后高端药还是得看人家脸色。
三、外资跑路,普通老百姓和行业都遭殃!
1. 患者买药更难,选择更少了!
外资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后,很多慢性病患者发现换了国产药效果不一样。西南有个县医院,便宜药经常断供,病人只能自己花钱去外面买。更惨的是罕见病患者,比如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患者,以前靠进口药续命,现在只能去海外代购,一个家庭为了买药背上一屁股债。
2. 医药行业大批人失业,人才都跑了!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医药行业离职率涨到37%,比互联网行业还高。以前在外企工作的工程师王工,手里有3项专利,现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去药房发药。领英上3万多医药研发人员都在找工作,说明搞研发的人才都流失了。另外,外资药企以前会给医生做学术培训,现在他们走了,基层医生连新药的说明书都得自己琢磨,用药出错的情况增加了1.7倍。
四、别光看眼前赢了,长远损失更大!
有人说外资退出是咱们国产药“赢了”,但你想想:
(1) 供应链风险: 好多原料药技术以前靠外资,现在他们走了,万一国产供应链出问题,药都可能断供。
(2) 国际合作断了: 以前外资药企在中国搞研发,咱们还能学点技术,现在他们把研发转移到印度、东南亚,咱们连“偷师”的机会都少了。
(3) 创新断层: 如果所有药企都去抢仿制药的低价市场,没人愿意花10年、20年搞创新药,以后像癌症、阿尔茨海默病这些大病,可能还是得依赖进口药,到时候人家要是涨价,咱们怎么办?
未央看点:降价是好事,但不能只靠“杀价”
国家让药价降下来,让老百姓吃得起药,初衷是好的。但外资药企大批退出,暴露了咱们医药行业的短板:光会仿制药不行,还得自己能搞创新。现在咱们得琢磨怎么平衡“药价便宜”和“企业赚钱搞研发”——比如最近搞的“优质优价”集采,让好药卖合理的价格,鼓励药企去创新。不然就算现在把外资挤走了,以后没有核心技术,还是得被人卡脖子,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说白了,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咱们既要让老百姓吃到便宜药,也要让药企有钱去研发好药,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