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美国出动B2隐形轰炸机对伊朗三处核设施发动空袭的消息,像一颗投入中东的深水炸弹。爆炸的余波里,除了伊朗核设施受损的具体细节,更引人关注的是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当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番表态:“伊朗用于核循环的基础设施未遭彻底摧毁,浓缩活动仍在继续,未来将继续生产核武器。更有甚者,一些国家已准备直接向伊朗提供自家核弹头。”
这番话一出,美国副总统万斯当天便站出来回应,称“这种表态很奇怪,不清楚是否代表俄罗斯政府”,并表示要等普京的官方说法。但无论俄方是否有意“放风”,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能力的担忧、对地区局势升级的焦虑,已随着这则消息迅速发酵。
伊朗的核能力:走到哪一步了?
要理解“核弹援助”的传闻从何而来,得先看伊朗当前的核技术水平。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25年5月的最新报告,伊朗的铀浓缩能力已达到“武器级”门槛——其纳坦兹核设施的离心机数量超过6000台,其中部分先进型号(如IR-6)的浓缩效率是早期IR-1的10倍以上。更关键的是,伊朗已掌握将铀-235丰度提升至60%以上的技术(武器级铀通常需要90%以上,但60%的丰度已具备快速提纯为武器级的能力)。
不过,伊朗的核能力仍有明显短板。其一,浓缩铀的产量有限。尽管离心机数量多,但受限于原料(天然铀)供应和工业加工能力,伊朗每年仅能生产约100公斤高浓铀——而制造一枚核弹大约需要25公斤武器级铀。其二,核武器的设计、制造和投送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伊朗虽有“流星-3”“霍拉姆沙赫尔”等中程导弹,但这些导弹的精准度和可靠性未经实战验证,且尚未搭载过核弹头。
换句话说,伊朗已具备“潜在拥核”的技术基础,但距离“实际拥核”还有关键一步——要么通过秘密试验突破技术瓶颈,要么通过外部援助直接获得可用核弹头。
谁可能给伊朗核弹?排除法下的三个选项
梅德韦杰夫的“一些国家”究竟是谁?结合当前国际格局和各国的核政策,可能的候选者只有三个:俄罗斯、巴基斯坦、朝鲜。但逐一分析会发现,这些选项要么不符合现实,要么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是俄罗斯。作为伊朗的“战略伙伴”,俄伊合作长期停留在军事技术交流(如导弹防御系统、无人机)层面,从未涉及核武器转让。普京在2024年3月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不包含军事合作条款,更不会涉及核武器。”退一步说,俄罗斯即便有意“帮忙”,也不太可能直接给现成的核弹头——俄现有核武库受《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限制,且核弹头的运输、维护需要高度保密的技术支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北约的直接干预。
其次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是全球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且与伊朗同为伊斯兰国家,在2024年6月的冲突中多次公开声援伊朗,呼吁“伊斯兰世界团结”。但现实是,巴基斯坦与伊朗的关系并不亲密:两国虽同属什叶派和逊尼派的“跨派别”阵营,但在阿富汗问题、反恐合作上存在分歧;巴基斯坦近年来与美国的关系逐渐缓和(2024年5月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还与特朗普共进午餐),更不愿因伊朗问题与美国翻脸。此外,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技术源于美国的“民用核能援助”(上世纪70年代),其核弹头设计与中国有一定关联,但直接转让给伊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最后是朝鲜。朝鲜是全球公认的拥核国家,且近年来持续扩大核武库。2023年朝鲜领导人多次视察铀浓缩设施,2024年年初试射的“火星-18”洲际导弹射程覆盖美国本土,显示其核投送能力已大幅提升。理论上,朝鲜有能力向伊朗提供核弹头——但问题在于,朝鲜的核弹头技术与伊朗的导弹系统并不兼容。伊朗现有导弹多为液体燃料推进,而朝鲜的核弹头多为固体燃料小型化设计,集成需要重新改造导弹结构,这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完成。更关键的是,一旦朝鲜向伊朗转让核弹头,必然触发联合国安理会的严厉制裁(朝鲜本身已受多轮制裁),甚至可能引发美韩的直接军事回应,这种风险对朝鲜来说显然过高。
梅德韦杰夫的“话术”:恐吓还是真实信号?
既然三个可能的国家都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梅德韦杰夫的言论更像是一种“战略恐吓”。其背后的逻辑很清晰:通过渲染“外部核援助”的可能性,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对伊朗动武的风险——如果打击伊朗核设施可能引发“核扩散”,那么美国的行动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
这种“恐吓”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类似的话术曾多次奏效: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前,俄罗斯就曾暗示“中东可能出现新的拥核国家”,试图阻止美国行动;2020年伊朗将军苏莱曼尼遇刺后,俄罗斯也用“地区局势失控”警告美国收手。此次梅德韦杰夫的表态,本质上是俄罗斯在中东博弈中的一次“威慑”——既不想直接与美国对抗,又想通过制造“核风险”牵制美国的精力。
美以的反应:从“斩草除根”到“投鼠忌器”
美国的反应最直接。空袭发生后,拜登政府迅速宣称“行动成功摧毁伊朗核能力”,但私下里却陷入两难:一方面,美国需要通过对以色列的支持巩固中东盟友体系;另一方面,伊朗若真的因核设施受损而加速拥核,或引发沙特、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的“核竞赛”(这些国家已公开表示“考虑发展核武器以自保”),这将彻底打乱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
以色列的态度更激进。内塔尼亚胡政府一直将伊朗核计划视为“生存威胁”,2025年6月的空袭被部分以方官员认为是“必要的先发制人”。但以色列心里也清楚,单纯依靠军事打击无法彻底消除伊朗的核能力——伊朗的核设施分布广、隐蔽性强(如福尔多核设施建在山体内部),且伊朗已启动“地下核设施网络”建设计划。更麻烦的是,如果伊朗真的获得核弹头,以色列的“核威慑”将面临直接挑战,其在中东的军事优势将被大幅削弱。
核困局的现实出路
回到最初的传闻,“一些国家准备向伊朗提供核弹”更像是梅德韦杰夫的一次“风险提示”,而非真实的行动信号。对伊朗来说,即使有国家愿意提供核弹头,其技术集成的难度、国际社会的反对声浪,以及可能引发的全面战争风险,都远大于收益。
更现实的出路或许是:伊朗放弃“拥核”的模糊策略,转而像巴基斯坦那样建设成体系的防空网——毕竟,对没有远程投送能力的国家来说,防御比进攻更实际。正如德黑兰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政治学教授所说:“核武器不是护身符,反而可能成为引火烧身的火把。对伊朗而言,真正的安全来自地区平衡的外交,而不是危险的核冒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