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山木
继《人民日报》发布“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的评论后,新华社也发布重磅评论,指出“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新华社直截了当指出:公职人员24小时禁酒、聚餐控制三人以内、餐费必须AA……这些都是对整治违规吃喝的歪曲解读,必须予以警惕。
为何一个子虚乌有的"全天候禁酒令"能席卷全国?为何基层干部会对着空气中的禁令噤若寒蝉?在这场荒诞的集体行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政策执行链条的扭曲,更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合谋下对治理现代化的公然嘲弄。
这场集体癔症的传播链条里,涌动着三重荒诞的权力表演。某些主政者深陷“过度治理焦虑”,将“超纲执行”当作最安全的政治表态——就像封建官场的“表忠心”,用干部生活权利换取个人“政治正确”的免责符。河南某地传出“公职人员婚宴禁用料酒”的奇葩规定时,竟有自媒体将其包装成“治吏典范”全网推送,这种将权力越界美化为“治理创新”的操作,实则是用形式主义消解法治根基。而部分执行者把“宁可错杀一百”的极端管控当作免责护身符,某乡镇干部坦言“现在说情就是包庇,解释就是开脱”,三种力量交织成的畸形生态,让不存在的禁令成了人人自危的带电围墙。
更深层的治理顽疾在于,某些地方将“酒杯反腐”异化为“生活围剿”——不敢触碰真正的利益集团,就拿普通干部的餐桌开刀;无力破解隐蔽的权钱交易,就粗暴剥夺所有人的举杯自由。这种懒政思维与明代海禁时期“片板不得入海”的荒唐如出一辙。某市餐饮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公务宴请下降92%的同时,家庭聚餐锐减65%。当治理者分不清商务宴请与家宴的区别,当监督者辨不明茅台酒与料酒的差异,所谓“精准打击”不过是用“洪水漫灌”的方式淹没民生烟火。江苏某纺织厂老板指着一沓《廉洁就餐承诺书》苦笑:“请干部吃碗阳春面非要签承诺书,问能不能加个蛋,对方说‘可能涉嫌利益输送’。”这种荒诞的“避嫌式社交”,正在把政商关系冻成冰雕。
《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的发声,本质是对治理逻辑的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制的是“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而非剥夺公民饮食自由;《立法法》明确公民权利限制只能由法律规定,那些要求干部下班后报备饮酒量的 “土政策”,本质是对《宪法》第33条“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隐性剥夺。正如法学家警示:“当公权力可以随意侵入私人餐桌,明天就可能叩开卧室的房门。”某乡镇已出现“家庭聚餐需提前向纪委备案”的荒唐规定,权力越界的脚步从未停止。
终结这场闹剧,需要让纪律回归法治理性。浙江某民营餐馆挂出“欢迎党员干部自费消费”的横幅,接住的不仅是一顿饭的烟火,更是治理智慧的觉醒。真正的纪律应是划清公私边界的界碑——碑内是权力的禁区,碑外是生活的自由。当某些地方把“八项规定”执行成“八项禁止”,将“纠治四风”扭曲为“消灭人间烟火”,本质是用清教徒式的偏执制造新的形式主义灾难。
新华社锐评点破的不仅是“一刀切”的遮羞布,更是治理现代化必须跨越的认知关卡:如何让禁令精准狙击权力腐败而非误伤生活常态?答案藏在《二十大报告》“坚持依法治国” 的誓言里,写在“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中。唯有让权力回归制度的笼子,让生活重归常识的轨道,才能在纪律刚性与生活柔性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这个点,既是党纪的生命线,也是中国治理走向成熟的精神坐标。当干部能堂堂正正与家人小酌,清清白白在餐馆消费,那才是作风建设真正深入人心的开始。
☆ 本文作者简介:山木,自由撰稿人。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