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后,伊朗再次发起对以色列新一轮打击。让以色列没有想到的是,伊朗导弹更“厉害了”,完全突破了以色列的拦截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2025年6月22日,伊朗导弹雨再一次覆盖以色列全境
这次伊朗直接瞄准以色列核心城市——特拉维夫、海法等地的关键设施。
伊朗此次对以色列的导弹打击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眼光。不同于直接攻击戒备森严的美军基地,伊朗选择将火力集中在以色列的核心城市和关键基础设施上——特拉维夫的商业区、海法的港口、内斯齐奥纳的定居点,这些目标的选择绝非偶然。这种"打蛇打七寸"的策略让以色列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而美国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在声明中只强调"伊朗不得攻击美军基地",却对以色列遭袭只字未提。这种选择性表态暴露出美国的战略困境:既想维护盟友,又不愿被拖入战争泥潭。伊朗显然看准了这一点,通过精准打击以色列来向美国施压。毕竟,炸几个美军基地远不如让以色列的港口瘫痪、金融市场动荡来得有效。
更令人意外的是伊朗导弹的突防能力。在美军B-2刚刚完成对伊朗核设施的轰炸后,以色列全境就遭到猛烈打击。这不禁让人质疑:美国耗费巨资部署的反导系统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而号称能摧毁地下核设施的GBU-57钻地弹,在面对伊朗深达90米的加固设施时,其实际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这场冲突已经演变成一场消耗战。以色列每拦截一枚导弹都要付出高昂代价,而伊朗的导弹库存似乎源源不断。当以色列的港口无人敢靠、机场航班停飞时,这场战争的经济账已经越来越不划算了。美国虽然展示了武力,但B-2的轰炸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演——既给了以色列交代,又避免了全面开战的风险。
现在的局势已经陷入一个怪圈:以色列打得越狠,自身的战争储备消耗就越快;美国支援得越多,就越难从中东抽身。而伊朗则通过这场较量证明:它既不是"一踹就倒"的弱者,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或许,是时候各方都冷静下来,重新权衡这场冲突的代价了。毕竟,当战争的成本远超收益时,继续纠缠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