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的展厅中,一件特殊的展品吸引着无数参观者的目光。
它被放置在低于其他展品的底座上,参观者需微微俯身,才能看清石棺中那两具相拥的骸骨。
这对“永恒之吻”遗骸来自伊朗西北部的塔佩山遗址,用跨越千年的姿态,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1972年寒冬,都会博物馆的考古队在伊朗西阿塞拜疆省的塔佩山遗址展开发掘。
这座盘踞于乌尔米亚湖东岸的史前土丘,地表散落着大量公元前1000年的陶器残片,那些灰陶鬲的口沿、红陶瓮的腹部残件,多已在风沙侵蚀中碎成粉末。
唯有少数保留着绳纹与几何刻痕的陶片,仍在黄土中隐约显露着青铜时代的文明印记。
直到考古铲触碰到谷仓遗址下的黏土层,两具相拥的骨骼突然出现在探方底部。
男性遗骨以左臂环住女性肩背,右手指骨仍保持着轻托对方后脑的姿势,两人下颌骨交错咬合。
两人锁骨以下的骨骼已因矿物质沉积融为一体,任何分离尝试都可能导致骨骼崩解。
最终,团队决定用石膏绷带将2.3立方米的土块整体封装,通过美军运输机运回费城实验室。
经测定,这组遗骸生活的时间恰是新埃兰王朝(公元前800年)覆灭的动荡时期。
当时伊朗高原正处于族群大迁徙的漩涡,米底游牧部落从里海沿岸南下,波斯人在法尔斯草原崛起,而安息族群则控制着扎格罗斯山脉的商道。
塔佩山遗址出土的防御工事陶片与箭头堆积层显示,这里曾经历至少三次大规模焚烧破坏。
经过法医鉴定,骸骨为一男一女,男性约19岁,女性约35岁,更有发现男性遗骨左肩胛骨嵌着一枚未完全拔出的青铜箭头,女性颅骨顶有钝器击伤痕迹。
男性头骨有明显钝器创伤,因此人们推测是在战斗中受重伤,而女性骨骼完整,从男性胫骨的陈旧性骨折与女性掌骨的农具磨痕来看,他们更像是战士与农妇的身份。
塔佩山遗址所在的阿塞拜疆地区既是农耕部落的聚居地,也是游牧族群南下的必经之路。
当时的部落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谷仓作为储存粮食的核心设施往往成为袭击的目标。
考古发现显示,塔佩山遗址曾遭受大规模破坏,其中出土的其他骸骨也多有骨骼断裂的痕迹。
综合所有信息,专家推测这对恋人或许是所在的部落遭遇突袭时不幸遇难。
男子或许曾在埃兰故都苏萨与米底草原间迁徙,女子则终生未离塔佩山周边,男子参与抵抗并受伤,女子将他藏入谷仓。
面对即将破门而入的敌人,两人在绝望中相拥而吻,直至死亡。
但谷仓未被烧毁,在铁器时代的血与火中,这对恋人用相拥而逝的姿态永远留了下来。
尽管处于动荡时期,古波斯地区的文化却展现出惊人的开放性,从骸骨的服饰残片推测,女性可能佩戴珍珠饰品,这种海洋物产的出现暗示着当时跨区域贸易的存在。
此外部落中多元族群的共存,以及对不同信仰的包容,为这段爱情故事提供了文化土壤。
考古发现还显示,当时的工匠已掌握先进的冶金和制陶技术,谷仓中出土的琉璃瓶与中亚风格陶器见证了文明的交融。
这种开放精神使得“永恒之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成为文明包容的象征。
至此,这具被称为“永恒之吻”的史前骸意义早已超越考古发现的范畴。
男性骸骨左臂环抱着女性肩颈,这种姿态历经9000年岁月侵蚀,竟在火山灰化石中形成令人窒息的永恒瞬间。
2800年前,一对恋人在谷仓中用最后的拥抱诠释了爱情的力量;2800年后,他们的骸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永恒之吻”不仅是考古学的奇迹,更是人类文明中关于勇气、牺牲与爱的永恒见证。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展厅里,这对骸骨依然在诉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情感,永远不会褪色。
参考资料:
1. 《伊朗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剑桥大学出版社
2. 《塔佩山遗址考古报告》,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3. 《新埃兰王朝社会结构研究》,伊朗国家博物馆
4. 《米底人与波斯人迁徙史》,牛津大学出版社
5. 《永恒之吻:考古发现与历史想象》,《考古学报》2023年第4期
6. 《公元前800年伊朗部落战争研究》,《西亚研究》2022年第3期
7. 《古波斯的开放精神》,《文明》杂志2021年第12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