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轰隆!"地面剧烈震动,矿道壁上的灯光闪烁不定,我紧握手中特制仪器,看着李教授瞬间被漆黑洞口吞噬。刺耳的尖叫声戛然而止,周围同事们惊恐的目光中,我却只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
三千米地下,我亲眼目睹了那扇通往地心世界的大门洞开,而这,仅仅是749局多年秘密工作的冰山一角。所谓的地质勘探,不过是最表层的伪装。
![]()
二十五年前,我还只是地质大学的普通学生。那年夏天,一次西部野外实习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当时带队的李明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地质构造专家,也是后来成为我在749局的导师。实习队伍在甘肃某深山区域进行常规地质考察,本应是再平常不过的教学活动。
第三天傍晚,我和几名同学跟随李教授深入一处石灰岩溶洞进行采样。溶洞并不罕见,但当我们深入约两公里后,前方出现了一道奇怪的光晕。
"都别动!"李教授突然严肃地喊道,随即拿出一台从未见过的仪器。仪器发出微弱的蓝光,指针剧烈摆动。
"退后,马上离开这里。"李教授声音中带着我从未听过的紧张。
回到营地,李教授没有解释,但当晚他接了一通神秘电话。次日,三辆漆黑的越野车出现在我们营地,车门上没有任何标识。几名西装男子与李教授交谈后,我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单独叫到一边。
"你们三个,愿意为国家做一项绝密工作吗?"西装男子直视我的眼睛,"一旦同意,将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包括家人。"
懵懂中,我点了头。两周后,我被带到北京一处看似普通的办公楼。电梯下行,却不是去地下车库,而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地下设施。
"欢迎加入749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微笑着说,"这里研究的,是普通地质学不敢触碰的领域。"
初入749局,我被分配到古文献研究组。这个看似枯燥的部门实际上掌握着惊人的秘密——从《山海经》到西方古籍,从藏区密宗文献到南美玛雅遗迹记载,全球各文明都留下了关于"地下世界"的蛛丝马迹。
我的导师周教授是一位藏学专家,他向我展示了一份据说源自八世纪的藏文古卷。
"这份文献记载了一个叫'阿格巴底'的地下王国,那里有永恒的光明和不老的生命。"周教授眼中闪烁着狂热,"它提到了七个入口,其中三个在我国境内。"
起初我将这些当作神话传说,直到半年后第一次跟随考察队前往青藏高原某处无人区。海拔5600米的雪山深处,我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不符合自然形成规律的洞穴——洞内温度保持在恒定的20℃,墙壁光滑如镜,更令人震惊的是,洞穴深处检测到了不明来源的能量波动。
"每一处入口都有守护者。"队长李教授低声说道,"古代称之为龙脉守卫,实际上是某种生物电场防御系统。"
就在我们准备深入时,洞穴突然震动,一股无形力量将探测设备全部摧毁。撤离时,我回头瞥见洞穴深处闪过一道不属于我们任何设备的光芒,仿佛有什么在注视着我们。
那次任务后,我被调入特别勘探部,开始了真正接触地心入口的工作。此后十年,我参与了国内五处疑似入口的勘探工作,亲眼目睹了三位同事因防护措施不当而消失在那些神秘通道中。
记得最清楚的是四年前在某东北地区废弃矿井的经历。那里曾经是亚洲最深的金矿,官方记载因资源枯竭而关闭,但749局的机密档案显示,真正的关闭原因是1987年的一次意外——矿工们凿通了一道不该打开的墙壁。
我们在废弃十余年的矿井最底层发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矿道尽头的墙壁上覆盖着不明材质的金属板,上面刻满了无法辨认的符号。更惊人的是,金属板表面温度恒定在36.5℃——与人体温度完全一致。
当我们尝试采样分析时,金属板表面出现了流动的纹路,仿佛某种液态金属。我的助手小王鬼使神差般伸手触碰,随即被一股力量拉入金属板中,整个人如同沉入水中般消失不见。
恐慌中我们紧急撤离,但监测仪器却记录下了小王消失后三秒钟内从金属板另一侧传来的画面——那是一片广阔的地下空间,有不属于地球已知物种的荧光植物,以及远处若隐若现的建筑轮廓。
更诡异的是,半个月后,失踪的小王竟然毫发无损地出现在距离矿井200公里外的一个村庄。找到他时,他已经神志不清,只会不断重复一句话:"他们说时机未到,他们说时机未到..."
机构内部对这次事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保守派认为这是某种自然形成的异常空间,可能与地球内部电磁场异常有关;而激进派,包括我的导师李教授在内,则坚信这证实了地心世界的存在。
"地心并非如常规地质学认为的那样是高温金属核心,"李教授在一次秘密会议上激动地说,"而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甚至可能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这种观点在机构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毕竟,现代地质学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建立在大量科学证据之上。749局多年来收集的数据却显示,在地壳深处确实存在无法用常规科学解释的异常区域。
在我与李教授的多次私下交谈中,他透露了更多惊人的信息。据他所知,不仅我国,美国、俄罗斯和几个欧洲国家也都有类似的秘密机构,都在研究地心世界的入口。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些机构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都试图成为第一个掌握地心世界技术的国家。
"地心文明掌握的能源技术可能颠覆我们的物理学认知,"李教授曾严肃地告诉我,"谁先掌握,谁就能主导下一个世纪的全球格局。"
两年前的那次决定性事件,彻底改变了我对地心世界的认知。
我们在西南某喀斯特地貌区发现了一处异常磁场。勘探小组潜入地下溶洞系统后,在约1800米深度处遇到了一道奇特的障碍——一面看似普通岩壁的墙体,却能吸收所有电磁波,包括光线。
常规探测手段失效后,李教授启用了749局最新研发的量子波探测器。这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设备,能够"看见"常规电磁波无法穿透的屏障。
探测结果令所有人震惊:岩壁后方是一个巨大的空腔,空间尺度超出了探测器的量程。更不可思议的是,空腔内部似乎存在某种人造结构。
"必须亲自确认。"李教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
经过三天准备,我们带着特制设备再次下潜。李教授启动了一台形似微波炉的装置,对准那面特殊岩壁。装置发出的特殊频率使岩壁表面出现了涟漪状波动,随后,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形通道在岩壁上形成了。
通道内部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蓝绿色光芒,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类似臭氧的气味。李教授戴上特制头盔,第一个踏入通道。我和另外两名队员紧随其后。
穿过约二十米长的通道后,我们站在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空间中。那是一个巨大的洞穴,高度至少有数百米,远远超出了我们头灯的照射范围。洞穴内部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最不可思议的是——整个洞穴被一种不知来源的蓝色光芒均匀照亮。
"这不是自然现象,"李教授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这是人工环境。"
洞穴中央矗立着一个巨大的金属构造物,形状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高约五十米。构造物表面覆盖着无数细小的符号,与我们在东北矿井发现的金属板上的符号惊人地相似。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我们靠近那个构造物时,一股奇异的力场阻止了我们前进。李教授取出一块特制金属片,上面刻有类似的符号。他将金属片按在构造物表面的一个凹槽上,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构造物表面的符号开始发光,一道门缓缓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