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吃空饷大整顿!这6类人员将被重点清退,一个都跑不掉!
2025年6月,一场针对“吃空饷”现象的全国性风暴席卷机关事业单位。人社部、组织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将重点清退6类长期违规领取财政资金的人员,涉及虚假编制、旷工离岗、冒名顶替等顽疾。这场整顿不仅剑指“躺拿工资”的个体,更直指纵容乱象的权力庇护,标志着公务员队伍管理进入“零容忍”新阶段。
一、6类“吸血虫”现形:从挂名吃饷到死人领薪
- 影子员工:长期脱岗却稳领工资,如某市教育局档案室“在编”人员三年未到岗,工资却按月打入亲属账户;
- 旷工钉子户:公务员连续旷工超15天或年累计超30天未辞退,如河南省某县法院法官借“病假”之名在外经商,工资照发;
- 亡者余荫:已故人员家属冒领养老金,某地曾曝出死亡十年仍“领薪”的荒诞案例,追缴资金时发现其社保账户累计多领23万元;
- 带罪领薪:受党纪政纪处分后仍按原标准领工资,如某街道办主任因贪污被撤职,但次月工资未减反增;
- 多头吸血:一人同时在两单位任职领薪,某事业单位会计被查出同时挂职三家企业,年套取财政资金超50万元;
- 单位集体作案:虚报编制套取资金,如某县编办伪造12个“虚拟岗位”,三年间骗取财政拨款840万元。
二、清退铁拳:追钱、砸编、问责三管齐下
- 经济清算:对挂名未到岗者,除追缴已发工资外,还要加收3倍银行利息。某地教育局科长挂名下属单位十年,最终被追回工资及罚金合计217万元;
- 编制核销:占编“吃空饷”单位按1:1.2比例削减编制,如某市环保局虚报的5个编制被取消后,全局实有人数首次少于编制数;
- 权力问责:单位“一把手”负首要责任,某县民政局局长因默许亲属“吃空饷”被降为四级主任科员,其分管副局长被免职;
- 技术围剿:全国联网的“编制-工资-在岗”动态监测系统上线,要求公务员每日刷脸打卡,异常考勤自动触发预警。
三、制度补漏:从“运动式清退”到“阳光化治理”
整顿不仅着眼当下,更构建长效机制:
- 信息透明化:要求所有机关单位每月公示在岗人员名单、工资明细及考勤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广州市试点“扫码查岗”系统,市民可实时查询某岗位是否真有人履职;
- 资金穿透式监管:工资发放改用“财政直达个人账户”模式,单位财务无法接触现金,切断虚报冒领链条;
- 借调规范化:明确借调需经上级组织部门审批,超期借调按旷工处理。某省教育厅借调人员被查出违规滞留7个月,涉事处长被诫勉谈话。
四、典型案例:特权庇护下的“吃空饷”乱象
- 家族式腐败:某县副县长将儿子挂名至下属事业单位,三年间通过虚报加班费套取财政资金28万元,最终被移送司法;
- 养老机构黑洞:某市老年活动中心上报在岗护理员32人,实际仅8人工作,其余24人皆为退休领导亲属“吃空饷”,追缴资金达137万元;
- 企业寄生虫:某国企子公司为完成“安置就业”指标,接收21名机关退休人员挂名,每月虚发工资福利4.6万元,企业负责人被党内严重警告。
五、社会震荡:84亿财政黑洞背后的治理困局
据财政部统计,2022-2024年全国累计清理“吃空饷”人员超46万人,追缴资金218亿元,但专家估算仍有30%的违规资金未被追回。某中部省份审计发现,基层单位“吃空饷”呈现“三化”趋势:
- 隐蔽化:通过劳务派遣、返聘专家等名义掩盖真实劳动关系;
- 技术化:使用伪造考勤记录、虚假工作日志应付检查;
- 集团化:形成“编办造假—人事备案—财政拨款”的灰色产业链。
此次整顿已引发连锁反应:多地公务员主动退还违规所得,某市一周内收到退款1200余万元;事业单位招聘门槛提高,某省直单位笔试淘汰率从35%升至68%;公众监督热情高涨,中纪委“吃空饷”举报平台上线首日收到线索超3.7万条。
结语
从“在编不在岗”到“在岗不履职”,公务员“吃空饷”蚕食的不仅是财政资金,更是政府公信力。当四部委的清退令遇上数字化监管的铁幕,那些寄生在体制内的“吸血虫”终将无处遁形。这场整顿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流向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让“公务员”三个字重新成为责任与担当的代名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