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1月,家住山东的3位男子来到徒骇河茌平区博平镇北关段大闸以北水域,似乎在商量着什么。
然后他们就拿出带着的拖拽泵吸耙刺放进了水里面,好像在捞什么东西。
很快他们就捞上来一网红色的虫子,这些虫子很小,身长只有1到3厘米,就这样一行人捞了600多斤。
后面几个人将这些虫子卖了出去,竟然卖出了16602元。
然而,他们的这种行为很快就被人发现了,于是当地的检察院对他们提起了民事公益诉讼。
法院的判决很快就下来了,他们表示这次他们使用的工具---拖拽泵吸耙刺本身就是一种禁用的工具,另外捞上来的虫子卖了1万多块钱,已经是属于“情节严重”的情况了。
后面其中的两个人被判刑并且罚款182622元。
那么这些虫子究竟是什么虫子,为什么会这么珍贵呢?
«—【·草蚊子幼虫很珍贵?·】—»
这种虫子叫做红虫,学名红色裸须摇蚊的幼虫,蚊子这种生物自然是很不招人待见的,但是这种蚊子却不一样。
红色裸须摇蚊还有一个俗称叫做“草蚊子”,虽然它的名字里有个“蚊”字,却和人们印象中传播疾病的蚊子大不相同。
因为红色裸须摇蚊不会咬人,而且也不会和普通的蚊子一样传播疾病。
红虫作为红色裸须摇蚊的幼虫形态,就喜欢生活在一些含有丰富氮磷元素的水域里面,这些地方的水是很脏的,一般和人类也没啥交集。
红虫的体型较为细小,呈圆柱形,身体分节明显,共有12个体节。
它的通体呈现出鲜艳的血红色,这是因为其体内富含血红蛋白,所以使其在水底环境中格外显眼。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虫的头部清晰可见两对黑色口钩,这对口钩是它们进食的重要工具,用于刮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碎屑、藻类等食物。
红虫体节两侧生长着细密的刚毛,这些刚毛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们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刚毛能够辅助红虫在水中和淤泥里运动,使其能够灵活地穿梭、爬行。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刚毛对水流中的细微变化极为敏感,可以感知水流中的溶解氧含量、温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动静等信息,帮助红虫更好地适应环境,躲避危险。
当它们静止时,身体往往呈现出微微弯曲的状态,有时会将身体的一部分埋入淤泥之中,只露出头部和部分身体,这样能随时准备张开嘴吃。
整体而言,红虫小巧玲珑却构造精巧,其独特的外貌特征与它们所处的水生环境和生活习性紧密相连。
红虫属于杂食性生物,它们比较喜欢吃浮游生物、藻类、细菌以及有机碎屑等一些东西。
在进食过程中,红虫利用头部的口钩,从水底的淤泥表面或者水体中刮取这些微小的食物颗粒。
它们非常能吃,每天吃下相当于自身体重好几倍的食物都是没问题的。
比如夏天的时候,红虫能够大量捕食藻类,有效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从而在某些方面维持水体生态的平衡。
同时,红虫对有机碎屑的分解和摄取,能够加速水体中有机物的矿化过程,有助于将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促进水体的物质循环。
红虫的繁殖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不大一样,它们具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方式。
在环境适宜、食物充足的温暖季节,红虫通常会进行孤雌生殖,雌虫此时不需要雄虫参与就能直接生育。
每次产卵数量不等,少则几枚,多则几十枚,这些卵在母体的孵化囊中直接发育成小摇蚊幼虫。
这种生殖方式使得红虫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种群数量,充分利用适宜的环境资源。
而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温度降低、食物短缺或者水质恶化等不利因素出现时,红虫会转入两性生殖。
此时,部分夏卵会孵出雄虫,雄虫与雌虫进行交配后,产出冬卵。
冬卵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休眠一段时间,度过严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等待环境条件适宜时再继续发育,孵出雌虫,进而开启新一轮的繁殖周期。
例如,在冬季来临之前,红虫通过两性生殖产生的冬卵,能够在水底的淤泥中安全越冬,待来年春季气温回升、环境改善时孵化,延续种群的繁衍。
红虫具有令人惊叹的生存耐受能力,它们对低氧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这得益于其体内富含的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能够高效地结合和运输氧气,使得红虫在溶氧含量极低的水体中也能生存。
这种强大的生存耐受能力,使得红虫能够在其他水生生物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中扎根繁衍,成为许多富营养化、污染水体中的优势物种。
在垂钓领域,红虫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了钓鱼爱好者眼中的 “香饽饽”,尤其是红虫中的公虫,更是备受青睐。
公虫因其体型较大、身体壁厚,具有出色的耐撕咬性,能够在鱼钩上长时间保持完整,这一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垂钓的效率。
相比传统的蚯蚓等钓饵,红虫在水中能够持续散发强烈的腥味,这种腥味对于鱼类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有效刺激鱼类的食欲,使它们更容易咬钩。
除此之外,红虫在水产养殖领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众多水产动物幼体阶段的优质天然饵料。
它是由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组成,能够满足水产动物幼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
然而,就如山东这起案件所揭示的,红虫的经济价值虽高,但如果过度捕捞,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大量捕捞红虫会使以红虫为食的鱼类、两栖类等生物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进而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
同时,非法捕捞过程中使用的禁用渔具,如拖拽泵吸耙刺,会对河床底质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底栖生物群落受损,水体悬浮物增加,水质恶化。
这起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遵循法律法规。
否则,我们将面临生态失衡带来的严重后果,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
聊城市茌平区人民法院《【茌法案例】河道内的“红虫”属于水产品吗?》2025-6-1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