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姐
文丨谈古论今
@点击下方卡片,和网友一起参与讨论~@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最新消息,算不上好,也谈不上坏。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终于开口了,关于那小姐的事。工作人员说:“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暂时还没结果,有结论之后可能会统一回复。”
留意这个“可能”。意思是可能回复,可能不回复;可能有结果,可能石沉大海。
细思极恐。
大家想想看,之前不管是仝某改应届生身份,教育部的雷厉风行;还是翟某临不知知网,北大的连夜彻查。就算最后是雷声大雨点小,过程中也是一副“大义凛然”。
怎么到了那小姐这,就变了?
不仅《长安的荔枝》还在照常宣传,她也还跟着剧组四处路演。连内蒙古教育厅的调查,也是不痛不痒。
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
那一年高考,北京十一学校的那尔那茜,却选择了一条捷径——她回了内蒙古。
高考成绩出来了:179分。这还包括了40分的民族加分。实际分数仅仅139分。也就是说,满分750分的卷子,她只拿到不足两成的分。
奇迹在后面。就是这样的成绩,她还是进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不是走的普通录取,是走的“内蒙古自治区定向委培生”。
定向委培,本意是为边远地区培养人才。降分录取,毕业后回原籍工作,各取所需。听起来合情合理。
那小姐签了协议,拿了名额,进了上戏。2012年毕业时,她该回内蒙古了。但她没回,而是直接去了挪威,说是留学深造。
可查遍挪威教育部认证的院校名单,找不到她口中的“挪威西部大学”或“挪威西北大学”。只有一所“西挪威应用科学大学”,沾点边。
同届28名的内蒙古委培生,27人都履约回了乡,就她一人违约出国。那27个来自牧区的同学,在家乡演出了《国家的孩子》,用话剧回报了培养之恩。而她在异国他乡,开始了截然不同人生。
今年6月,那小姐高考期间占用内蒙古委培名额的事被翻出。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火速删除了她的高考祝福视频。电影《镖人:风起大漠》的演职表里,也看不到她的名字了。
舆论风波下,直到6月20日,内蒙古的教育厅才给出了开头那个“可能”的回复。
挖掘那小姐的背景,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巧合”。
她的母亲敖登高娃,也是上戏毕业的。更巧的是,也是内蒙古委培班。1982年,上戏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内蒙古开设表演委培班,敖登高娃就在其中。
26年后,2008年,上戏第二次为内蒙古开委培班。那小姐也恰好“赶上了”。
两届之后,再无此班。
更耐人寻味的是重启委培班的时机。据2013年的官方报道,这个机制是她母亲的同班同学宁才提议的,理由是“蒙古族专业影视人才面临断代问题”。
奇怪的是,他毕业了20多年都没意识到人才断代,偏偏在同学女儿要高考时,突然醒悟了。
而且这个断代问题,28个人就能解决?此后17年不再招生,难道人才又不断代了?
看看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宁才、巴音、旭仁花,都是那小姐母亲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他们成了内蒙古影视圈的中坚力量。
我们看看具体操作——
宁才走遍了内蒙古每所民族中学,亲自来选拔考生,那小姐自然在其中。旭仁花是上戏内蒙古招生办的老师,更是委培班的“守门人”。
一个闭环就此形成:同学来提议开班,同学来负责招生,同学的女儿被录取。所有的环节,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人”能够被录取。
据报道,其他的委培生都来自牧区,家庭贫困,自治区政府资助了他们部分的学费。但那小姐家在北京海淀有房,却也享受了同样的“照顾”。
是的,那小姐重新定义了贫困。
毫无疑问,那尔那茜的背后是一个盘踞在内蒙古,乃至全国文艺、影视、教育界的特权阶层,他们通过代际传承和圈层互哺,形成了资源闭环,系统性地侵占和垄断了社会的上升通道,从而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正义。
那小姐事件揭示的不是简单的“走后门”,而是一整个精密运转的特权系统。
纵向看,是代际传承。
1982年她的母亲进入了首届委培班,2008年女儿进入了第二届。两届委培班,仿佛是为这个家族开设的专线。
横向看,是圈层互哺。
母亲的同学变成了女儿的贵人,宁才提议,旭仁花把关,巴音等人接应,每个环节都有“自己人”。
所以,这种垄断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从招生到分配,从舞台到荧幕,从内蒙古到北京再到上海,每个节点都被这张网络覆盖。他们深谙游戏的规则,精准地利用了每个政策的空子。
委培政策本是为了给边疆培养人才,却成了他们的自留地。降分录取本是为了照顾贫困学子,却成了他们子女的通行证。
那小姐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2008年,就在那小姐参加高考的同一年,内蒙古查出涉嫌高考移民近1.2万人。最终确认的有466人,另有3289人放弃录取资格。
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个“那小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27名履约的同学。他们是真的来自牧区,是真的家庭贫困,也是真的心怀感恩。用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吴迎春的话来说:“他们没有辜负内蒙古自治区对他们的培养和厚爱。”
那么,是谁被辜负了?
那些坚守承诺的人,他们越是朴实,违约者就显得越是刺眼。
“那尔那茜”在蒙古语里,是阳光照过来的意思。
多么讽刺。她的名字是阳光,她的经历却见不得光。她该是照亮草原的那束光,却成了遮蔽公平的那片阴影。
内蒙古教育厅的“可能回复”,恰恰折射出对这个庞大网络的忌惮。
查那小姐,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盘根错节的系统。
动一个人,可能会牵出一群人;碰一件事,可能会捅破整张网。
所以他们选择了“可能”。可能查,可能不查;可能公布,可能不了了之。
但阳光终会照进来的。
不是因为名字,而是因为总有人会不甘心生活在阴影里。
比如那27个履约回乡的同学,那些为一分拼搏的考生,和那些相信公平的普通人。
当阳光真正照进来的那一天,所有藏在暗处的东西,都将无处遁形。
包括那些“可能”的承诺,和那些“不可能”的特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