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人物姓名均为化名,部分对话和细节经过文学化处理。
"看见没有?宝马3系,在美国这就是代步车!"
张明指着车标,声音响彻整个院子。
"明哥真有出息,这车在咱们这得多少钱啊?"
"二十多万吧,不过在美国便宜,我随便买的。"
围观的亲戚们发出啧啧称赞声。
我站在人群最后,静静看着这场表演。
谁也没想到,一句平淡的话会让整个场面瞬间安静下来。
七大姑八大姨的嘴巴全部张成了O形。
01
2024年3月15日下午2点,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口。
张明拖着两个大行李箱走出来,墨镜架在头顶,一身休闲西装,看起来确实有那么点海归精英的味道。
"明儿!这边!"大姨妈举着手机在人群中挥舞。
"哎呀,我家明儿回来了!"二姨跑上前去,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张明张开双臂,给了每个前来接机的亲戚一个拥抱。
他的普通话里带着刻意的英文腔调,每说几句话就冒出几个英文单词。
"Jet lag还是有点严重,flight太长了。"张明揉着太阳穴说道。
"什么意思啊?"三叔公一脸茫然。
"就是时差,还有航班太长的意思。"我在旁边解释道。
张明瞥了我一眼,似乎有些不悦。
从小到大,我和他的关系就比较微妙。
我们同年出生,只差三个月,从小就被拿来比较。
读书时我成绩更好,但他更会来事,深得长辈喜爱。
"小浩也来了啊。"张明勉强笑了笑,"你现在在做什么工作?"
"还是老样子,自己折腾点小生意。"我淡淡回答。
"国内竞争这么激烈,你要加油啊。"
张明拍拍我的肩膀,"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我在美国这些年见识了不少。"
这种居高临下的语气让我有些不舒服,但我没有表现出来。
车队浩浩荡荡开回了老家。
张明坐在大姨的车里,一路上都在讲述美国的种种"先进"之处。
"你们知道吗?美国的高速公路修得那叫一个好,开车跟飞一样。"
"房子都带大院子,我住的那个小区,Chinese很少,都是local American。"
"超市里什么都有,24小时营业,服务态度特别好。"
每说一样,车里的人就"哇"一声,张明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回到老家已经下午5点。
奶奶准备了一桌子菜,亲戚们陆续赶来。
整个堂屋坐得满满当当,都是来看"美国回来的张明"的。
"明儿啊,你在美国过得怎么样?"奶奶慈祥地问道。
"挺好的,奶奶。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
张明喝了口茶,"就是想家,想你们。"
"那你这次回来待多久?"
"半个月吧,公司给的假期。我现在在一家很大的IT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技术支持。"
"IT公司?那肯定很赚钱吧?"大伯凑过来问。
"还可以吧,年薪5万美金左右。"张明故意压低声音,但又确保所有人都能听到。
现场立刻爆发出惊叹声。
"5万美金!那得多少人民币啊?"
"30多万呢!"有人算道。
"天哪,一年就30多万,比我们这里的县长都挣得多!"
张明享受着这种被仰望的感觉,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其实在美国,这个收入只能算中等。"
他摆摆手,"生活成本比较高,房租、保险、税收,算下来也就够用。"
"那也比我们强多了。"二姨羡慕地说,"你看我们家老二,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才4000块钱。"
"国内确实机会少一些。"张明点点头,"所以我当初选择出国,虽然辛苦,但还是值得的。"
我在旁边默默吃菜,听着这些对话。
张明的话里有真有假,但都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包装。
年薪5万美金在美国确实不算高,扣除各种费用后实际到手的钱并不多。
但在这些没出过国的亲戚面前,这个数字足够震撼。
"明儿,你什么时候带个外国媳妇回来?"七姑奶奶开玩笑说。
"哈哈,还在看呢。美国的中国女孩挺多的,但都比较独立,不像国内这么传统。"张明说道
"我比较想找个ABC,就是American Born Chinese,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
"为什么?"
"这样下一代就是纯正的美国人了,对孩子发展更好。"
这话让我皱了皱眉头。
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这种对国外盲目崇拜的态度还是让我不太舒服。
晚饭后,大家转移到院子里聊天。
夜晚的农村很安静,只有虫鸣声和偶尔路过的摩托车声。
"明儿,你在美国都去过哪些地方?"小姨问道。
"去过不少地方。纽约、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大峡谷..."张明如数家珍,"美国真的很大,开车几天都走不完一个州。"
"那肯定花了不少钱吧?"
"还好,我有车,自驾游比较省钱。"张明说道,"我买了一辆二手车,Honda Civic,很实用。"
"你在美国有车?"众人又是一阵惊叹。
"当然,在美国没车寸步难行。"
张明得意地说,"不过那边的车比国内便宜多了,几千美金就能买个不错的二手车。"
"那你这次回国,怎么不把车运回来?"我忍不住问道。
张明愣了一下,随即说道:"运费太贵了,而且国内右舵,开起来不方便。我准备在国内重新买一辆。"
"买什么车?"大伯感兴趣地问。"看情况吧,可能买个宝马或者奔驰。在美国开惯了好车,回来总不能降低标准。"
这话又引起一阵讨论。
在场的人大多开的是十几万的国产车或者合资车,对于宝马奔驰还是很向往的。
我注意到张明话里的破绽。
Honda Civic在美国确实是很普通的车,新车也就2万美金左右,二手的更便宜。但他刚才说"开惯了好车",这前后矛盾。
不过我没有当场拆穿,只是静静观察着。
聊天持续到晚上10点多,大家才陆续散去。
张明住在奶奶家,我也准备回自己家。
"小浩,等等。"张明叫住了我。
我停下脚步:"什么事?"
"明天我要去看看几个老同学,你有时间一起吗?"
"可以啊。"
"那行,明天上午10点,我来找你。"张明顿了顿,"对了,你现在开什么车?"
"普通的代步车。"我含糊地回答。
"哦。"张明似乎有些失望,"那明天我们打车去吧,我还没适应国内的交通。"
我点点头,转身离开。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15年前张明出国时的情景。
那时候他家里条件一般,为了凑留学费用,几乎把家底掏空了。
他父母也是普通工人,一个月收入加起来不到5000块钱。
当年送他去机场的时候,他红着眼睛说:"等我在美国站稳脚跟了,一定接你们过去享福。"
15年过去了,他确实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但从今天的种种表现来看,生活似乎并没有他描述的那么光鲜。
02
第二天上午9点半,我刚吃完早饭,就听到外面传来汽车引擎声。
透过窗户一看,一辆银色的宝马3系停在门口。
张明从驾驶座上下来,戴着墨镜,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小浩!出来看看我的新车!"他大声喊道。
我走出门,围观的邻居已经聚集了不少。
农村人对豪车还是很新奇的,纷纷上前观看。
"哇,宝马啊!"
"这车得多少钱?"
"看起来好气派!"
张明享受着众人的赞叹,绕着车子走了一圈:"昨天晚上就去4S店看了,今天一早就提车了。"
"这么快?"我有些疑惑。
"全款买的,手续很简单。"张明拍拍引擎盖,"这是325Li,指导价28万8,我砍到26万成交。"
"28万啊!"邻居张大妈感叹道,"我们家房子也就值这个价。"
"这在美国就是很普通的车。"张明摆摆手,"我之前想买奔驰E级的,但考虑到回国时间不长,先买个便宜点的代步。"
我走进车子仔细观察。
车子确实是新的,但有些细节让我觉得不对劲。
比如车牌是临时牌照,而且车内有明显的新车膜还没撕掉。
最关键的是,我在后视镜上看到了一个小标签,上面写着"XX汽车租赁"几个字。
不过我没有说破,只是点点头:"车不错。"
"走,我们去找老同学。"
张明招呼我上车,"顺便让你体验一下宝马的驾驶感受。"
我坐进副驾驶座,车内确实很豪华,真皮座椅,中控大屏,各种功能一应俱全。
张明启动车子,音响里传出悦耳的音乐。
他熟练地操作着档杆和方向盘,看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驾驶经验。
"感觉怎么样?"张明问道。
"不错。"我如实回答,"比我的车舒服多了。"
"那当然,宝马的底盘调校和德国工艺不是盖的。"
张明得意地说,"我在美国开的虽然不是宝马,但也开过朋友的,手感差不多。"
车子驶出村子,上了县道。
张明故意放慢速度,经过人多的地方时还会摁两下喇叭,引起路人注意。
"明哥,你这车真漂亮!"路边有认识的人招手。
张明摇下车窗,挥手回应:"谢谢!"
我看着他脸上满足的表情,心情有些复杂。
虚荣心每个人都有,但张明表现得如此明显,让我觉得有些过了。
半小时后,我们到了县城。
张明先是在最繁华的商业街转了几圈,确保足够多的人看到这辆宝马,然后才去找老同学。
第一站是我们的高中同学李强。
李强现在在县里的银行工作,收入稳定但不算高。
看到张明开着宝马来,他的表情明显有些复杂。
"明哥,你这发达了啊!"李强绕着车子转了一圈。
"还可以吧,在美国这些年攒了点钱。"
张明淡淡地说,"你现在在银行做什么职位?"
"信贷员,每个月工资8000左右。"李强有些不好意思。
"嗯,在县城这个收入还不错。"张明点点头,"不过如果有机会,还是建议你出去闯闯。现在国内经济不太好,银行业也不景气。"
这话说得李强脸色有些难看。
虽然张明说得有一定道理,但这种居高临下的语气让人很不舒服。
"那你现在还会回美国吗?"李强问道。
"当然,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在那边。"张明说,"这次回来主要是看看家人,顺便考察一下国内的投资机会。"
"投资什么?"
"还在研究,可能是房地产或者高科技。我在美国接触到一些先进的商业模式,想看看能不能在国内复制。"
李强点点头,但我看得出他并不太相信张明的话。
聊了半小时,我们告辞离开。在车上,张明评价道:"李强这人还是太保守了,安于现状,没有什么冒险精神。"
"在县城生活也挺好的,稳定踏实。"我说道。
"稳定是稳定,但没有发展前景。"张明摇头,"像我们这样的年龄,应该多出去闯闯,见见世面。"
第二站是另一个同学王磊。
王磊现在自己开了个小工厂,生产塑料制品,生意还不错。
看到张明的车,王磊的反应比李强平淡一些:"不错啊,买车了。"
"刚提的,代步工具。"张明说道。
"多少钱?"王磊直接问道。
"26万。"
"挺贵的。"
王磊点点头,"我也想买辆好点的车,但现在生意不太好做,先缓缓。"
"你现在工厂怎么样?"张明问道。
"还行,一年能赚个小几十万。但现在环保要求严格,成本高了不少。"王磊实话实说。
这话让张明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王磊的收入虽然没有张明吹嘘的那么高,但在县城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是纯利润,不用扣除房租、保险等各种费用。
"要不你也考虑去美国发展?"张明试探性地问道。
"算了,我英语不好,而且舍不得这边的生意。"王磊摇头,"再说我也没有绿卡,去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这话戳中了张明的痛处。
我知道他现在还是H1B工作签证,并没有绿卡。
在美国,没有绿卡意味着很多限制,比如不能随意换工作,不能享受某些福利等。
"绿卡迟早会有的。"张明有些尴尬地说道。
从王磊那里出来,张明的情绪明显低落了一些。
但很快他又振作起来,提议去县里最好的酒店吃午饭。
"我请客,好久没和老同学聚聚了。"张明大方地说道。
我们选了县里最高档的酒店,包了一个小包厢。
张明点菜时很阔绰,海鲜、名酒一样不少,一顿饭下来花了2000多。
"明哥真是大方!"李强举杯敬酒。
"小事。"张明摆摆手,"在美国习惯了,朋友聚会都是AA制,但回到家乡还是要按咱们的传统来。"
饭局进行到一半,张明的话题又转向了美国生活的优越性。
"你们知道吗?美国的医疗系统虽然贵,但确实先进。我去年体检,用的都是最新的设备。"
"美国的教育也比国内好,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加州读书,学校里什么设施都有。"
"还有就是环境,空气质量真的没得说,天天都是蓝天白云。"
每说一条,都会引起李强的感叹。
但我注意到,王磊的表情始终比较平淡,偶尔还会露出一丝质疑的神色。
"那你为什么不把父母接过去?"王磊突然问道。
张明愣了一下:"他们年纪大了,不太适应国外生活。而且手续比较复杂。"
"手续复杂?你不是说你收入不错吗?应该能办亲属移民吧?"王磊继续追问。
"这个...需要时间。"张明有些支吾,"美国的移民政策比较严格。"
我看得出王磊已经察觉到了什么,但他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午饭结束后,张明坚持要送大家回去。
在车上,他继续炫耀着这辆宝马的各种功能。
"这个音箱是哈曼卡顿的,音质特别好。"
"座椅是电动调节的,还有加热功能。"
"这个中控屏幕可以导航、听音乐、打电话,很智能。"
李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
但我心里始终有个疑问:如果张明真的这么有钱,为什么不直接买辆更好的车?
下午3点,我们回到了村里。张明把车停在最显眼的位置,很快又围了一群人。
"明儿回来了!"
"这车真漂亮!"
"在美国发大财了!"
面对乡亲们的夸赞,张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表演。
他详细介绍着车子的每一个功能,仿佛这辆车真的是他花巨资购买的一样。
"这车在美国卖多少钱?"有人问道。
"大概3万美金左右。"张明说道,"折合人民币20多万,比国内便宜一些。"
"那你怎么不在美国买了运回来?"
"运费太贵,而且手续麻烦。"张明重复着昨天的说辞。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越来越确定这辆车有问题。
但我没有当场说破,而是准备私下里调查一下。
傍晚时分,亲戚们陆续来看张明的新车。大姨、二姨、三叔公...几乎所有的长辈都来了。
"明儿真有出息!"大姨摸着车门说道。
"这孩子从小就聪明,现在终于有出息了。"二姨也夸赞道。
面对长辈们的夸奖,张明显得特别兴奋。
他不厌其烦地介绍着车子的各种细节,仿佛在介绍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明儿,你这车能坐几个人?"三叔公问道。
"5个人,后排很宽敞。"张明拍拍后座,"要不你们都上去试试?"
"真的可以吗?"大姨有些兴奋。
"当然可以,都是一家人。"张明打开车门,"来,都上来感受一下。"
几个长辈轮流坐进车里,体验着豪车的感觉。
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仿佛这辆车就是自己家的一样。
"明儿,你什么时候教教我开车?"堂弟小军羡慕地说道。
"这个...还是算了吧。"张明有些紧张,"这车比较贵重,万一剐蹭了不好办。"
"切,小气。"小军撇撇嘴。
"不是小气,是谨慎。"张明解释道,"在美国,车子是很重要的财产,必须小心保护。"
这个小插曲让气氛有些尴尬,但很快就被其他话题带过了。
晚上8点,亲戚们才陆续散去。张明把车开到院子里最安全的位置停好,还特意锁了车门。
"明儿,车子停外面不要紧吗?"奶奶担心地问道。
"没事,有防盗系统。"张明说道,"而且咱们村里治安好,不会有问题的。"
尽管这么说,但我看得出张明还是很紧张。
他时不时地透过窗户看车子,生怕出什么意外。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思考着白天的种种细节。
张明的表现虽然很成功,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叹和羡慕,但我心里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首先是这辆车来得太巧了。
昨天晚上说要买车,今天一早就提车,这在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
即使是全款购买,也需要办理各种手续,至少需要几天时间。
其次是张明对车子的态度。
如果真的是花26万买的车,他应该更加自然才对。
但从他的表现来看,更像是在展示一件借来的道具。
最后是经济逻辑的问题。
张明声称年薪5万美金,扣除税收和生活费用后,实际到手的钱并不多。
在美国生活成本很高,他不太可能攒下26万人民币来买车。
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明天去调查一下真相。
03
第二天上午,我借口有事要办,独自开车去了县城。
我的目标很明确:去几家汽车租赁公司看看。
第一家公司没有收获,第二家也是。但在第三家,我找到了线索。
"您好,请问你们有宝马3系租赁吗?"我问前台小姐。
"有的,您要租多久?"
"可能半个月左右。"
"那价格是每天800元,押金3万。"前台小姐说道,"不过我们现在就剩一辆白色的了,银色的昨天刚被人租走了。"
我心里一动:"租期是多长?"
"半个月,客户说是从美国回来探亲,想开好一点的车。"
基本确定了,这辆银色宝马3系就是张明租的。
租金每天800元,半个月就是1万2千元,加上押金3万,总共4万2千元。
这个数字让我对张明有了新的认识。
他为了在家乡人面前撑面子,竟然愿意花这么大的代价。
但我还需要更多证据。我又去了县里的几家4S店,询问最近是否有人购买宝马3系。
结果显示,最近一个月都没有这种颜色和配置的车型销售记录。
基本可以确定,这辆车是租来的。
回到村里,我看到张明正在院子里擦车。
虽然昨天晚上没有下雨,但他还是很认真地把车子里里外外擦了一遍。
"这么爱护车子?"我走过去问道。
"当然,26万买的车,不好好保养怎么行。"张明头也不抬地说道。
我注意到他擦车的手法很熟练,显然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
而且他特别小心,生怕刮蹭到车漆。
"需要帮忙吗?"我问道。
"不用,我自己来就行。"张明说道,"你不懂这种车的保养方法。"
这话说得我有些不爽,但我还是忍住了。
我决定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还能发现什么破绽。
下午,张明提议去县里的购物中心逛逛。
他说想给家人买点礼物,顺便熟悉一下国内的商业环境。
我们开车来到县里最大的购物中心。
张明特意把车停在最显眼的位置,然后拿着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
"干嘛呢?"我问道。
"发朋友圈啊。"张明理所当然地说道,"让美国的朋友们看看我在国内的生活。"
他打开微信,我看到他编辑了一条朋友圈:"Home sweet home,提了辆小车代步,国内的汽车市场发展真快。"
配图是他和宝马的合照,看起来确实很有成功人士的范儿。
在购物中心里,张明的消费很谨慎。虽然他声称要给家人买礼物,但实际上只买了一些小商品,总价值不超过1000元。
"美国的东西比较便宜,这边很多商品都比较贵。"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节俭。
但我注意到,他在经过一些奢侈品店时,眼中会闪过渴望的神色。
尤其是看到那些昂贵的手表和包包时,他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多看几眼。
"要不要进去看看?"我故意问道。
"算了,这些牌子在美国有,而且便宜一些。"
张明摇头,"国内的奢侈品税太高了。"
晚上回到家,张明又成了全村的焦点。
他的车每次出现,都会引起一阵骚动。
"明哥今天又开车出去了?"
"这车真好看,什么时候也让我们坐坐?"
"明哥在美国一定很有钱!"
面对这些夸赞,张明总是淡淡地笑着,表现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但我能看出,他内心其实很享受这种被仰望的感觉。
当天晚上,我决定试探一下张明。
"表哥,你这次回来打算待多久?"我问道。
"半个月左右,公司催得比较紧。"张明回答。
"那这车怎么办?半个月后你走了,车子放在这里没人开?"
张明愣了一下,随即说道:"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可能会卖掉,或者让家里人学会开车。"
"卖掉?"我故作惊讶,"刚买的车就卖掉,不是很亏吗?"
"也没办法,总不能一直放着不开。"张明有些不自然地说道,"而且我在美国还有车,两边各有一辆也没必要。"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勉强,但张明似乎没有更好的理由。
第二天,我又有了新发现。
早上7点,我起床晨跑时,看到张明在院子里打电话。
他的声音很小,但我还是听到了一些关键词。
"...押金什么时候能退...半个月没问题...一定会小心保护..."
基本可以确定,他在和租车公司沟通。
跑步回来,我看到张明已经在擦车了。
这是他每天的固定动作,比照顾自己还要仔细。
"早啊,表哥。"我打招呼。
"早。"张明头也不抬,"你每天都晨跑?"
"嗯,锻炼身体。"我说道,"你在美国也有这个习惯吗?"
"有,美国人很注重健康管理。"
张明说道,"我在那边办了健身卡,经常去gym。"
"gym?"
"健身房。"张明解释道,"美国的健身房设施很好,各种器械都有。"
我点点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但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
中午吃饭时,奶奶提起了一件事:"明儿啊,你李叔叔家的儿子小东要结婚了,想借你的车去接亲。"
张明的脸色立刻变了:"这个...不太好吧?"
"怎么不好?都是一个村的,互相帮忙很正常。"奶奶说道。
"主要是我不太熟悉他们家,万一出了问题不好说。"张明找借口。
"小东是个稳重的孩子,开车很小心的。"奶奶继续劝说。
"奶奶,不是我小气,实在是这车比较贵重。"张明有些急了,"而且我还要用车,不方便借出去。"
这个回应让奶奶有些失望,也让在场的其他人觉得张明有些小气。
毕竟在农村,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是很正常的事。
"算了,不借就不借吧。"奶奶摆摆手,"人家小东也不是非要用你的车。"
这件事让张明在家里的形象有所下降。
虽然大家表面上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
下午,张明主动提出要去看望一些长辈,似乎想挽回一些印象。
我们先去了大伯家,然后是二姨家,最后去了三叔公家。
每到一家,张明都会详细介绍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描述那边的各种好处。
长辈们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我能感觉到他们对张明的态度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特别是在三叔公家,当提到借车这件事时,三叔公直接说道:"明儿啊,你现在是有钱人了,但不能忘本啊。"
这话说得张明脸红一阵白一阵,半天没说出话来。
当天晚上,我决定正面对质。
我敲响了张明房间的门。
"进来。"张明的声音有些疲惫。
我推门进去,看到他正在看手机,神情有些烦躁。
"表哥,我想和你聊聊。"我坐在床边。
"聊什么?"张明放下手机。
"关于你的车。"我直视着他的眼睛,"那辆宝马3系,真的是你买的吗?"
张明的脸色瞬间变了:"你什么意思?"
"我今天去县里查了一下,最近一个月没有人购买这种配置的宝马3系。"我平静地说道,"但有人租了一辆银色的,租期正好是半个月。"
张明的嘴巴张了张,但没有说出话来。
"表哥,我不是要拆穿你,只是想了解真相。"我继续说道,"你在美国的生活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吗?"
沉默了很久,张明才长长叹了一口气。
"你都知道了?"他的声音很小。
"基本猜到了。"我点点头,"能告诉我真实情况吗?"
张明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口了。
04
"你说得对,车子是租的。"
张明颓然地靠在床头,"租金每天800块,押金3万。"
我没有说话,等待他继续。
"我在美国的生活...确实没有我说的那么好。"
张明的声音越来越小,"我现在在一家小公司做技术支持,年薪确实是5万美金,但扣除税收、保险、房租、生活费,每个月能存下来的钱很少。"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问道。
"因为我不想让家里人失望。"
张明抬起头看着我,眼中有些湿润,"你知道我出国时家里的情况,父母为了凑学费几乎倾家荡产。他们对我期望很高,总是和邻居说我在美国如何如何。"
我静静地听着。
"刚开始几年确实很难,语言不通,找工作困难,只能做一些体力活。"
张明继续说道,"好不容易找到现在这份工作,收入稳定了一些,但离他们想象的成功还差得很远。"
"那为什么不说实话?"
"我试过。"
张明苦笑,"但每次我说生活有困难时,他们都会说'没关系,慢慢来,我们相信你'。这种信任让我压力更大,我不忍心让他们失望。"
我开始理解张明的处境了。
作为家族中唯一的"海归",他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
这种期望既是动力,也是包袱。
"所以你就选择了这种方式?"
"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我实在没有勇气说出真相。"
张明双手捂住脸,"你知道我这次回国花了多少钱吗?机票、租车、买礼物、请客吃饭...差不多花了我半年的积蓄。"
这个数字让我震惊。
为了维护一个虚假的形象,张明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
"那你接下来怎么办?"我问道。
"还能怎么办?继续装下去呗。"张明自嘲地笑了笑,"反正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回美国了,熬过去就好了。"
"然后呢?下次回国还这样?"
张明沉默了。他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者说不敢想。
"表哥,我觉得你应该考虑说出真相。"
我认真地说道,"家人真正在乎的是你的安全和健康,而不是你有多少钱。"
"你不懂。"张明摇头,"在他们眼里,我是家族的骄傲,是成功的象征。如果我说自己过得不好,他们会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都白费了。"
我想了想,说道:"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回国发展?"
"回国?"张明愣了一下,"我在美国待了15年,回来能做什么?"
"你有技术背景,英语也好,国内现在机会很多。"我说道,"而且你了解两边的文化,这本身就是优势。"
张明陷入了沉思。显然,这个建议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某个想法。
"可是回国的话,我这15年不就白费了吗?"他说道。
"不白费,这是宝贵的经历。"我说道,"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不用再承受这种压力。"
我们聊到很晚,张明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虽然他还没有做出决定,但至少愿意考虑我的建议。
第二天,张明的状态明显好了一些。
虽然还是要继续这场"表演",但至少有人知道了真相,他的心理压力减轻了不少。
我决定帮他度过剩下的几天。
在外人面前,我不会揭穿他的秘密;但在私下里,我会给他更多的支持和建议。
这天下午,村里的一个邻居找到张明,说想请他帮忙看看电脑问题。
张明欣然同意,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明哥真厉害,什么都懂!"邻居由衷地夸赞道。
这次夸奖是发自内心的,让张明感受到了真正的成就感。
我看得出,这比开着豪车获得的虚假赞美要珍贵得多。
"其实,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有多少钱,而在于你的能力和品格。"当天晚上,我对张明说道。
张明点点头,若有所思。
接下来几天,我观察到张明在悄悄改变。
他开始更多地参与村里的事务,帮助邻居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和长辈们聊天时也不再那么刻意地炫耀美国生活。
虽然那辆租来的宝马还停在院子里,但它已经不再是张明身份的象征,而更像是一个昂贵的道具。
第八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汽车刹车声。
透过窗户一看,一辆黑色的奔驰S级停在了我家门口。
车门打开,下来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人。
我认得他,是我们县里最大的企业家李总,身家几个亿。
"小浩在家吗?"李总问正在院子里的邻居。
"在的在的,我去叫他。"邻居赶紧跑来通知我。
我有些疑惑地走出门。李总和我基本没有交集,他找我做什么?
"李总,您好。"我礼貌地打招呼。
"小浩啊,我听说你表哥从美国回来了?"李总笑着说道。
"是的。"我点点头。
"能介绍认识一下吗?我对美国的市场很感兴趣,想请教一些问题。"
这时候张明听到动静也走了出来。
看到这辆奔驰S级,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这位就是我表哥张明。"我介绍道,"表哥,这是李总,我们县里的企业家。"
"你好你好!"李总热情地和张明握手,"久闻大名,从美国回来的高材生!"
张明有些拘谨:"李总客气了。"
"我听说你在美国IT行业工作?"李总问道。
"是的,做技术支持。"张明如实回答。
"太好了!"李总眼睛一亮,"我们公司正在考虑进军美国市场,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你有时间的话,能不能给我们做个顾问?"
这个提议让张明有些意外:"我...我可能帮不上什么忙。"
"怎么会?你在美国工作这么多年,对那边的市场一定很了解。"李总说道,"这样吧,明天你有时间吗?我请你到公司看看,我们详细聊聊。"
张明看了我一眼,我鼓励地点点头。
"好的,李总。"张明答应了。
李总很满意,又聊了几句才离开。
看着那辆奔驰S级消失在村道上,张明久久没有说话。
"怎么了?"我问道。
"我在想,如果我告诉李总实情,他还会这么热情吗?"张明说道。
"为什么不试试呢?"我说道,"也许结果会出乎你的意料。"
第二天上午,张明开着那辆租来的宝马去了李总的公司。
我本来想跟着去,但张明说他想独自面对。
下午3点,张明回来了。他的表情很复杂,既有兴奋,也有忐忑。
"怎么样?"我急切地问道。
"我告诉了李总实情。"张明说道,"包括我在美国的真实收入,包括这辆车是租来的。"
我有些紧张:"他什么反应?"
张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话。就在这时,我家院子里突然响起了汽车喇叭声,一辆我从未见过的车缓缓驶进了院子。
邻居们纷纷跑出来围观,当他们看清楚这辆车时,所有人的嘴巴都张成了O形,连最见多识广的三叔公都瞪大了眼睛,久久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