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继多地高压整治“违规吃喝”之后,年轻干部“混日子”问题也被各地通报和点名批评,成为干部作风整顿的新焦点。
有人疑惑:一个是吃喝问题,一个是不作为,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这两者紧接着一起被“敲打”?
答案其实很清晰:作风建设的战场,已经从“饭桌”走向了“办公桌”;反腐败的重点,也从显性的“贪”扩展到隐性的“懒”。
这是治理逻辑的演变,也是现实问题的深度暴露。
首先需要理清一个核心逻辑:吃喝不是目的,是方式;而“混日子”,才是某些人背后的真实状态。
我们回顾近年来查处的“违规吃喝”案例,有些是明目张胆用公款吃喝,有些则是打着“调研”、“学习”的旗号搞变相宴请。这些行为之所以被严查,是因为它们折射出两大作风病:
第一是奢靡享乐主义:本职工作不干,热衷应酬吃喝;
第二是懒政庸政心态:靠关系吃饭、靠圈子“打卡”混资历。
而在年轻干部群体中,这种“混日子”倾向,正在引起高层高度警惕。
现实中,年轻干部“混日子”并非坐在办公室玩手机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低质量出勤”、“高姿态推责”的隐性不作为,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1. 等靠要型:坐等领导安排,缺乏主观能动性
2. 躺平型:工作无目标、不求进取,得过且过
3. 演技型:表面上忙碌,实则“混时间、凑进度”
这些现象在基层单位尤为严重。尤其是在某些待遇不差、考核不严的岗位上,“不出事”反而成了“优点”,导致不少年轻人把公职当成“避风港”,对工作缺乏基本的责任心。
过去的腐败重在“吃喝卡拿要”,如今的风险则在“躺平慢拖推”。当前治理思路已经从查“有问题的人”,向整顿“有问题的状态”转变。
年轻干部是未来骨干,作风松懈后患无穷。
上级组织部门非常清楚:今天的年轻干部,是未来的处级、厅级、甚至更高层级干部。如果现在就开始混日子,未来将形成“系统性不作为”的严重后果。
当前社会节奏加快,人民群众的期待值也在上升。一个“刷手机的公务员”、一个“按部就班的窗口办事员”,都可能成为群众口中的“冷漠”的代名词。舆论压力倒逼组织必须动真格。
要避免“混日子”帽子落到头上,年轻干部首先要明白:
不是你每天加班到晚上就是好干部,而是你是否对结果负责;
不是你在朋友圈发调研照片就是有为青年,而是你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
不是你年纪轻轻坐上副科就是成功,而是你能否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说到底,年轻干部要“扛事”,而不是“扛年纪”;要担当,而不是混资历;要进步,而不是图稳定。
不吃喝也不干事,那你来干什么?
今天,严查“违规吃喝”、年轻干部混日子等问题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入肌理的治理自我革命。吃吃喝喝是歪风,混混日子是懒政,两者一样要不得。
从整顿“违规吃喝”到聚焦“年轻干部不作为”,这不仅是作风建设的逻辑延伸,更是国家治理从“表象清洁”向“内核优化”的必然选择。
别忘了,组织需要的,是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而不是一批“喝不成酒、也干不成事”的空壳精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