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当规则被滥用成了一种生意,规则就不再是规则,而成了博弈的工具。"
这话用在今天的电商平台,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这几年电商购物的商家和买家的矛盾很多,胖胖想到个特别典型的矛盾点:
这是平台规则逼出来的扭曲行为。
仅退款政策本意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结果被少数人滥用后,商家只能用更极端的方式反制。
到头来,变成了平台、商家、正常消费者三输的局面:
平台公信力下降,商家积累负面评价,普通消费者被当贼一样提防。
这其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不健康的电商生态。
最近,6月20日,封面新闻就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新闻:
多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他们在购物网站购买商品后因商品质量不满意申请退款。
商家表示:没问题,退款可以,不用退货——但有个小前提:请你当着镜头,把商品现场捡烂、砸坏,拍视频或照片上传审核。等到确认商品已经完全报废,退款就能到账。
有消费者觉得这种做法极端又荒谬:本来是个退货退款的事,结果变成了当众施暴破坏商品的奇怪仪式。有人质疑商家这是在制造资源浪费,也有人怀疑背后是不是有更深的博弈逻辑。而商家则直言不讳:为了防止被恶意薅羊毛,不得不出此下策。律师出来发言,说商家教唆消费者毁坏商品涉嫌违法,但网上反倒有不少人支持商家的这种做法。
律师说得冠冕堂皇,站在纯法理的象牙塔里当然道理都对。
可如果真要较真,咱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反问一句:
假如哪天律师服务完了,客户一句“我不满意”申请仅退款,律师你愿意接受吗?
这个新闻本身更深一层的问题,其实折射的是电商生态正被平台规则一步步逼向畸形。
最早的时候,电商平台推行"仅退款"政策,本意其实是好的。
它试图解决小额商品、易损商品、低价商品在退货过程中面临的高昂运费和复杂物流问题,省去了麻烦,保障了消费者权益。
早期电商正是靠这种宽松友好的规则建立了消费者信任,让大家敢放心大胆地在屏幕前下单。
可一切美好规则的前提,假设的是大多数人都是理性的、善良的。
可惜,现实永远不会那么理想。
善良人固然存在,聪明人、会算计的人更多。
羊毛党盯上了这个规则的漏洞,开始系统性薅羊毛。
有人研究哪些商家售后宽松,专挑这些下单,用上一段时间后再申请退款;
有人专门做教程教你如何利用规则仅退款,薅运费险,整出一整条灰黑产业链,精准钻进平台设想之外的缝隙里。
平台本来想保护善良消费者,结果成了聪明人套利的温床。
商家自然成了被薅羊毛的第一波倒霉蛋。
赔钱不说,心态也彻底被搞崩了。
平台说你不能随便拒绝售后,可实际操作下来,谁在薅谁在骗,商家最清楚。
可平台更多顾的是整体数据,怕规则收紧后影响流量、活跃度、口碑。
商家去找平台维权,往往得不到根本性的支持,最后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保命。
在这样长期高压下,商家学聪明了。
平台不给出路,那我就自己反制。于是砸烂商品拍视频这个做法便诞生了。
这逻辑其实也简单得很。如果你真的是因为商品有问题而退款,把残次品砸掉你也没啥心疼的。
如果你其实是想白嫖,把完整好好的商品砸烂,心疼的是你自己。
看似粗暴,背后其实是商家被动到极限后的无奈求生欲。
但这一极端做法的副作用也在迅速扩散。
平台公信力继续消耗,商家口碑积累大量负面,正常消费者也越来越不好过。
很多人可能都感受到,现在在电商平台上售后流程越来越复杂、举证材料越来越多,动辄让你提供各种视频证据,搞得像是取证一样。
原本轻松便捷的购物体验,正在被层层防范机制拖得越来越像一场心理博弈。
那你说,这又是谁的错?
这一切其实是平台治理能力不足的直接体现。
平台当初设计规则时更多考虑的是便利和短期口碑,缺乏长期风控设计,也没有足够技术能力去精准区分真正的消费者与套利羊毛党。
羊毛党大行其道,平台又舍不得全面收紧规则影响活跃度,最后把治理成本推给商家,逼着商家自保,商家再反过来搞极端手段防羊毛,最后苦果让普通消费者吞。
而当商家普遍学会了这种反制套路,这就已不再是个体商家的反制,而是整个生态被规则漏洞逼向了荒唐的新常态。
这种局面说白了,早晚会彻底把整个平台的信任机制掏空。
按理说,电商本质上靠的是信任,卖家信任平台能保护自己,买家信任平台能公平公正。
当这个最基础的信任被反复薅、反复防范、反复对抗后,平台终究会变成一座大型互骗市场,买卖关系彻底异化成行为学博弈,毫无商业本该有的轻松感。
胖胖认为,解决之道绝不在简单的"取消仅退款"五个字里,而在平台是否愿意真正投入治理能力。
技术上不是没有办法,用更精准的大数据识别模型,其实完全可以有效区分出高频套利行为与正常用户的行为模式,设置动态审核机制,建立黑名单库,限制职业羊毛党账户。
同时,售后政策也不该搞一刀切,鼓励多元化灵活方案,例如商品核验折价退等模式,让商家既能合理止损,又能保障正常消费者的售后权益。
当然,这些治理手段背后需要平台真金白银投入风控成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所有成本风险全甩给商家自己去硬扛。
如果平台依然把短期交易额、活跃度、流量数据当遮羞布,那这一套薅羊毛与反薅羊毛的无休止对抗,最后只会毁掉整个行业生态,砸掉的是平台自己未来的命根子。
商业社会的买卖关系其实本来不复杂。
消费者想买得安心,商家想赚得合理,平台想收得抽成。
三方利益其实原本并不冲突。
冲突产生在规则错位,激励失衡之后。
大家都学会了钻规则漏洞,最后大家都被规则逼得像做贼一样彼此防范。
正常买卖被逼成了精密复杂的心理攻防战。
这世界的规则,本该是用来维护善良人的,而不是被钻空者当作套利工具的。
而一旦规则变成钻空者的游戏,善良人的麻烦就会越来越多,做买卖不再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是彼此防备的心眼较量。
正常人花的是钱,聪明人赚的是规则,而平台最后靠的是眼前的数据繁荣。
平台的治理其实不难,难的是有没有真正的诚意和担当。
你可以有漂亮的技术手段,你可以有高明的算法模型,但首先得承认问题存在,承认不是商家坏了心眼,不是消费者素质低下,而是规则本身出了偏差。
所有三方,其实都不过是被架在畸形机制下的角色玩家。
当平台舍得真正花力气在风控和公平治理上,而不是靠打肿脸充胖子的活跃数据充门面,或许整个电商生态还有机会慢慢回到它该有的样子。
那时,消费者可以安心买,商家可以踏实卖,平台也才有了可持续的未来。
要不然,这套你骗我、我骗你、彼此薅羊毛的怪圈一旦铺开,社会上信任的底线便越来越低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