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财政缺口不断拉大,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过去十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基金本级收入比重首次跌破50%,降至历史性低点。2025年初的这一标志性数据,宣告了运行二十余年的“土地财政”模式迎来根本性转变。
与此同时,地方财政缺口从2021年的10.1万亿扩大到2023年的11.9万亿,即使中央转移支付增加至10.5万亿,仍有约1.4万亿的赤字无法填补。
如今在全国293个城市中,财政自给率超过100%的城市仅剩上海一座。地方财政的紧张程度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
地方财政到底有多紧呢?
2024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预计降至48699亿元,较上年下降16%,连续第三年出现两位数降幅。与2021年8.7051万亿元的历史高位相比,短短三年缩水接近3.8万亿元。
这种断崖式下跌在地方层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以青岛为例,2020年该市土地出让金高达1000.9亿元,到2023年仅剩约435亿元,缩水逾六成。2025年第一季度,下滑趋势仍在延续。
从全国范围看,2025年前4个月全国卖地收入9340亿元,同比下降11.4%,土地收入占地方财税收入比例从2020年的46%骤降至20.28%。
为何卖地收入会出现锐减呢?
第一, 政策调控转向
笔者认为这个是最大的原因,在中央“房住不炒”定位下,“双集中供地”和房企融资“三道红线”等政策相继出台,直接压缩了土地出让节奏和溢价空间。
这些措施为土地市场降温定下基调,地方政府再难复制过去土地收入持续攀升的盛况。
第二, 市场行情转冷
全国楼市整体低迷,开发商普遍对未来预期转为保守,不再激进拿地。一些新城区库存去化压力不小,而人口和产业增量并未出现飞跃,开发商对非核心城市后市信心不足,拿地意愿大幅降低。
第三, 房企资金链困局
2021年以来恒大等房企相继爆发债务危机,众多民营房企元气大伤甚至资金链断裂,无力支撑大手笔拿地。如今开发商拿地前都要精打细算,“利润不够,宁可不拿”成为行业共识。
地方财政的钱都去哪了呢?
1、 偿债支出占据大头
2023年前八个月,全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约5.4万亿元,其中2.3万亿用于偿还旧债,占比超过40%。在前期偿债高峰即将到来的背景下,2024、2025年地方赤字预计将分别达到1.6万亿、2.9万亿。
2、 民生刚性支出持续攀升
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具有刚性特征,难以压缩。2024年卫生健康等支出显著加大,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
地方政府“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确为刚性需求,成为财政支出的基本盘。
3、 基础设施维护成本高企
全国公路每年收支缺口超过7000亿元,随着公路老龄化、偿债高峰期和养护支出增加的到来,缺口会越来越大。
自1988年“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实施以来,目前一大半的政府还贷公路(20年收费期)都面临着临期和“断炊”的风险。
地方财政的钱流向哪里?偿债、民生、基建的刚性支出构成主要去向,如同一个不断扩大的资金漏斗,吞噬着日益萎缩的地方财力。面对土地财政的退潮,地方政府需拿出“开源节流”的勇气:既要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培植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也要优化财政支出,防范债务风险。
只有真正让土地定价回归合理,让产品契合实际需求,才能走出土地财政的阵痛,实现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