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各省的高考成绩将会陆续揭晓。
有人高分进场,奔赴心中的象牙塔;有人成绩不如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不前。每年6月,都会有一批家庭陷入纠结——是复读,还是接受现状、赶紧报志愿?
刚刷到一个千万粉丝的大V,他直言:“学历时代已经过去,复读毫无意义!”甚至语出惊人:不论考多少分,是200分、300分,还是400分、500分,都别复读!
理由听着很扎心,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第一,时代变了。这几年高考越来越卷,每一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高达1000多万。这代表什么?代表三年后、四年后就业人群也是同样的规模。
第二,职场赛道拉长了。男性65岁退休、女性60岁,意味着大学毕业就得连续工作40年。复读一年,不仅耽误一年的时间,还可能错过机会红利,甚至推迟退休一年。
第三,学历贬值速度快。你用一年时间,从民办大专“卷”到公办大专,或者从二本跳到一本,真的值得吗?
时代已经变了,现在靠上学来自我提升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学历贬值的速度。未来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务实,将来一定是能力大于学历。等你读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尽管学历贬值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但每年复读的人数却没减。单单2024这一年,就有多达415万的复读生。复读生队伍之庞大,令人恐怖。
于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有不少博主就出来呼吁“最好不要复读”。由于跟风的人越来越多,一时之间,关于“大学不再招收复读生”、“复读生将被减分录取”的谣言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吓得不少家长和考生无所适从,纷纷陷入焦虑。
但请冷静,作为一名多年深耕教育领域的老学姐,我想给大家泼一盆理智的冷水。
目前为止,真正明确不招复读生的,只是少部分特殊类型大学。包括: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国防科技大学、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等军队院校:这些本就长期只招应届生,不是新政策;
其他军事类院校:复读生一般可以报考,但年龄有限制,必须16岁以上,20岁以下。
特殊招生项目:如强基计划、保送生、医学本硕博连读,对年龄与应届身份有硬性要求;
公费师范生/定向医学生:也只限应届生。
除此之外,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包括985、211,以及港澳台的大学,依然欢迎复读生报考。
但即便如此,为什么我仍不建议大多数人复读?因为,“可以复读”≠“值得复读”。
抗压能力差的学生:复读并不只是“多学一年”,而是一场拉锯战。去年没考好,是因为心理崩了,还是基础不牢?这一点不搞清楚,第二年很可能还是原地踏步。
不愿做出根本改变的学生:上次失败了,还想沿用相同的方法、同样的态度再搏一次?那复读只会重蹈覆辙。
对高考定位不清晰的学生:有些学生只是因为“家里不甘心”“同学都考得比我好”就选择复读,结果动机模糊、目标不明,白白浪费一年。
家庭经济压力大的学生:复读意味着重新缴费、生活开支、情绪成本叠加,有时是整个家庭的沉重代价。
复读的“赌注”,不仅是你的人生时间线,更是家庭的情绪、金钱与希望。一旦失败,反噬的力量可能远超想象。
复读带来的,不是“比别人晚读一年大学”那么简单,而是“心理落差、社会脱节、自我怀疑”的连锁反应。
尤其是在如今“高考复读产业”早已商业化、流水线化的背景下,很多复读机构只是把你当作“学费人头”,并不会真正为你量身打造提升方案。
把目标定清楚:是冲985?是争一个好专业?还是只是想对自己有个交代?没有明确目标的复读,就是盲人骑瞎马。
准备好心理预案:接受“可能考得还不如前一年”的风险,接受孤独、压抑、重复的日子。
选择适合的环境和方法:不是贵的就是好的,选择一个能对症下药的复读班,而不是盲从机构广告。
复读不是原地重启,而是一场带着代价的豪赌。
别被“复读=逆袭”的叙事所洗脑,复读不是唯一出路,更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2025年高考这场牌局,如果你已经拿到了一副能走的牌,不妨就顺势而为,及时止损,进入社会、进入大学,再寻找翻盘机会。
别让“复读一年”耽误你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