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普京面对镜头,突然一句话甩出了重磅信息:俄罗斯曾主动邀请伊朗共同研发防空系统,“但他们并不太感兴趣”。这简短的一句话,像是火星落入中东火药桶,点燃了一连串的猜想和争议。
要知道在前几天,伊朗还正遭遇以色列空袭重创,革命卫队高层接连遇袭,首都德黑兰一度陷入半瘫状态。就在此时,普京为何旧事重提?难道是对伊朗心存不满?还是另有所图?
普京所说的那次邀请,时间可以追溯到俄乌冲突尚未全面爆发前,那时伊朗的天空还算“安宁”,而俄罗斯也在寻找战略回旋空间。
彼时,普京主动抛出合作橄榄枝,提出与伊朗联合研发新型防空系统,甚至愿意共享部分S-400防空技术。伊朗却表现得相当冷淡,没有明确回应,也没有实质推进。这个机会,就这样被悄然错过。
早在1月17日,普京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莫斯科正式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条约涵盖二十年期,涉及能源、金融、反恐、农业等多个领域,唯独回避了军事防御。
这已是俄伊关系看似“升温”的象征,然而条款中那份对防务的刻意回避,却隐藏了两国关系的真实温度。俄罗斯并未将伊朗视为军事盟友,伊朗也没有主动要求军事援助。
6月13日凌晨,战火突然在中东再次爆发。以色列对伊朗数个重要目标发起精准空袭,核设施、导弹基地、能源枢纽接连遭受重击。
伊朗的防空系统几乎形同虚设,以军战机如入无人之境,甚至一度逼近德黑兰上空,造成大量平民撤离。此时,伊朗才真正体会到,缺乏强有力外援是一种怎样的孤独。
伊朗的反击虽迅猛,但效果有限。海法的发电站与炼油厂在火海中化为灰烬,却无法阻止以色列战机的轰炸节奏。
伊朗高层一度陷入混乱,86岁的哈梅内伊传出将权力交由革命卫队接管,而其本人则避入首都东北角的地下掩体中。政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内外形势瞬间紧绷。
普京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我们的伊朗朋友没有正式提出任何武器援助请求。”这句话虽然轻描淡写,却传递出清晰信号——俄罗斯不打算主动出手。
这一表态让不少伊朗官员感到失望,尤其是在俄乌战争期间,伊朗曾向俄方提供无人机与弹药支援,如今却换来一份“冷漠”的回应。
普京还一再重申,俄伊之间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中“没有涉及任何军事防御内容”,并补充道:“我们曾经主动提出与伊朗合作研发防空系统,是他们没有表现出兴趣。”
这不仅是一种申明立场,更像是一种“甩锅”——将当前伊朗被动局势的责任,悄然推回到德黑兰那头。
伊朗为何当初不接俄罗斯的“台阶”?原因复杂。一方面,伊朗内部存在对美幻想的政治势力,试图通过谈判换取制裁缓解;另一方面,担心与俄罗斯深度军事合作会触怒美国,引来更严厉的打压。此外,伊朗对俄罗斯的防空技术也存在疑虑,认为自家技术积累尚可,不必倚赖外援。
可现实却极为残酷。伊朗防空系统暴露出大量漏洞,尤其在高强度空袭下几乎失效。如果当初接受俄方建议,至少在技术层面可以补齐短板,避免如今的被动挨打。现在这一切都晚了,局势已经不可逆转。
普京的态度,也体现出俄罗斯当下的战略重点并不在中东。俄乌战场消耗巨大,俄方更不愿在中东同时打开第二战线。
普京甚至明确表示,不希望在此时被贴上“支持恐怖主义”的标签,更不愿因伊朗问题影响与以色列、卡塔尔等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
6月18日,普京与特朗普通话,试图调解伊以冲突。与此同时,他还特意强调“以色列已承诺不会伤及在伊朗的俄罗斯专家”,这无疑是对以色列空袭的默认。
普京关心的,并不是伊朗会否垮台,而是俄罗斯利益是否会被波及。这场交锋中,他选择了保全自身,不愿被拖入泥潭。
伊朗人心中的“怨气”也由此而生。曾经力挺俄罗斯,如今却换来冷眼旁观。伊朗驻俄大使也曾通过媒体影射,“当年我们尽了力,如今却遭遇背弃”。可外交从来都不是讲情分的场所,利益才是永恒的逻辑。
特朗普则在社交媒体上放出狠话:“我们知道哈梅内伊藏在哪,攻击很容易。”尼米兹号航母悄悄关闭定位装置,逼近中东海域。美军的部署已进入实战状态,只待总统一声令下。
以色列方面也在等待机会,准备对伊朗福尔道核设施实施打击。这个建在地下90米深处的核设施,是伊朗的“最后底牌”。以色列的常规武器无法穿透,必须依赖美国的深层攻击能力。
美国内部也正上演一场豪赌:特朗普是否会亲自点燃这场战争,成为一位彻底颠覆其“美国优先”承诺的总统?
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率先发出警告:如果通过军事方式更迭伊朗政权,将给整个中东带来难以估量的动荡。CNN则感叹美国或许正在走向又一场“没有出口”的中东战争。各方声音此起彼伏,伊朗的命运悬于空中。
俄罗斯外交系统也在发出警告。副外长里亚布科夫称,美军若动手,将严重破坏地区稳定。情报局长纳雷什金更指出,局势已极度紧张。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表态更加直白:以色列对核设施的攻击,意味着世界距离核灾难只有“几毫米”。
伊朗究竟该何去何从?是接受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放弃铀浓缩,还是孤注一掷用导弹回击?这已不仅是军事选择,更是国家生死的抉择。而曾被寄予厚望的“俄伊战略伙伴”,此刻却显得格外苍白。
面对生死存亡的压力,伊朗议会才火速批准年初签署的俄伊伙伴条约。可这份迟来的“拥抱”并未让普京动容。俄罗斯依旧保持距离,不参与、不表态、不干预,甚至在撤离人员、终止航班等方面行动迅速,展现出“局外人”姿态。
普京口中的“我甚至不想讨论”,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割断了伊朗心中的幻想。曾经梦想“抗美轴心”的兄弟,如今却各怀心思。朝鲜喊破嗓子却不动手,真主党元气大伤,伊朗在中东的“朋友圈”也变得冷冷清清。
伊朗的孤立,并非只因西方施压,更因为“友邦”的冷处理。曾经的“大三角”如今形同虚设,俄罗斯忙于乌克兰,朝鲜隔岸观火,伊朗只能独自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政权。
但必须承认,俄罗斯的选择也不难理解。俄乌战事胶着,每一分力气都要集中使用。中东的乱局,若贸然介入,不仅耗资巨大,还会引发西方更强烈的封锁与指责。普京的“冷漠”,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策略。
结局尚未揭晓。哈梅内伊是否会被暗杀?伊朗是否会全面反击?美军是否会出手?俄罗斯是否会改变态度?一切都悬而未决。但不变的是普京那句意味深长的“当初我给过你们机会”,既是无奈,也是警告。
大国博弈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现实的利益。当棋局展开,每一步都牵动全盘。伊朗若能从这场风波中汲取教训,也许未来仍有转机。至于是向东看,还是低头妥协,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说。
信息来源:
[1]普京:俄愿确保伊朗和平利用核能利益并缓解以色列安全担忧 新华社
[2]普京称:俄罗斯曾主动提出共同研制防空系统,但伊朗不感兴趣 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