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随着以色列发动“狮子的力量”大规模空袭,以色列和伊朗正式进入“明牌互打”模式,战争拉响至今已过去一周。
导弹飞了,战机落了,将军亡了,油田着了……这是中东近年最具烈度的对撞,尤其在互联网和舆论场让全球网民大为震撼。
那么热闹的背后,以色列和伊朗到底谁的损失更大呢?今天我们摆数据、讲逻辑,从伤亡数字、资产损失、经济表现以及外交层面四个维度,一起来看看这场对轰里,哪一方的损失更大。
先看最直观也最沉重的部分:人员伤亡。
开战一周,伊朗的平民伤亡人数已超过500人,军方还接连遭遇“斩首式打击”——三名最高将领,包括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萨拉米、导弹项目负责人哈吉扎德等人,在以军精准打击中身亡,甚至连总参谋长巴盖里也没能幸免。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伊朗还损失了20位高级将领与14位科学家。
相比之下,以色列虽然也遭到了伊朗报复性导弹袭击,但伤亡更多来自平民。一枚导弹击中了贝尔谢巴的索罗卡(Soroka)医院,造成240多人受伤,另有24人死亡,多为平民和医护人员。战损惨烈,但在军方层面尚未传出高级将领遇袭的消息。
索罗卡医院被击中
小结一下:伊朗遭遇的是“高层断层式”的伤亡;以色列则是“平民侧重型”的代价。论对国家运转的直接打击,伊朗更伤筋动骨。
在武器装备和军事资产层面,以色列几乎可以说是“狂轰滥炸”,而伊朗则在“穷追猛打”。
以色列开战第一波,就炸了伊朗的“心脏”:纳坦兹核浓缩基地、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德黑兰附近的油库和广播电视台,甚至还击中了伊朗的天然气命脉——南帕尔斯气田。
伊朗也不甘示弱,发射了三百多枚弹道导弹和数百架无人机,目标瞄准以军情报基地、特拉维夫科研机构、海法湾炼油厂等高价值目标,最具宣传意义的一击是轰掉了以色列的国防部大楼。
以色列国防部大楼被炸
综合来看,伊朗的损失主要在核设施与能源,都是实实在在的战略资产;以色列虽然也承受了从未有过的打击,但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对其实际作战能力并未产生影响。
战争的本质,是钱包的消耗战,接着我们盘点一下经济方面的损失。
以色列这边,虽然海法炼油厂被击中全线停产、全国航班一度停飞,但以色列的燃料储备还在,供应链尚未崩溃。股市短期下跌后开始企稳,甚至昨天股指还在全线上涨。不过,看似气定神闲的背后,是每天3亿美元的防空成本。
6月19日,以色列股指全线上涨
反观伊朗,南帕尔斯气田——全球最大天然气产地之一,被炸得停产,日产12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断供,石油出口也因油库起火受限。更雪上加霜的是,互联网一度全网断联,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几近瘫痪。
经济层面的损失,伊朗显然要比以色列更重。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外交上的表现。
以色列这次“先动手”的行为,在国际舆论中饱受质疑。中俄以及阿拉伯国家纷纷谴责;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开会,多国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但与此同时,美国并未抛弃以色列,特朗普虽然嘴硬地表示“我们不会现在就介入”,但态度明确:“不允许伊朗拥核”。
伊朗则努力“诉苦拉人”:致信联合国、呼吁国际正义,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多国的“外交声援”。只是声援背后的实际行动是,各国开始撤离驻伊朗人员,关闭使馆。
所以,谁赢了外交?或许没有赢家。以色列不得人心,伊朗没有朋友。
-胖胖说-
现在我们算一下总账:
伊朗损失了高层将领、导弹库存、核设施、电力网络、气田;
以色列损失了炼油厂、医院、一堆建筑、几百条平民生命。
整体上看,以色列“掉了一层皮”,所谓的中东小霸王蒙了一脸灰,尝到了铁拳的滋味;伊朗则是“断了一条腿”,导弹和无人机虽然找回了点面子,但工业产能与军事人才上的损失一时难以弥补。
如果说这是中东的一场高烈度“快闪战争”,那么伊朗在这7天的硬碰硬中,付出的代价显然更大。
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军事、经济、外交全线最为艰难的一次。
那以色列就赢了吗?也不尽然。当下的局面,是以色列建立在大量烧钱、国际谴责和民众抗议声中的“硬赢”。
至于伊朗,眼下虽然被打得惨,但也换来了“不能再低的底线”,至少让叫嚣着“无条件投降”的特朗普又服软了,表示美国要考虑两周再决定是否参战。
战争还在继续,下一步双方会不会继续加码呢?或许又是一局新的“胆小鬼游戏”,直至双方打到筋疲力尽,才会形成新的平衡。
战争没有赢家,历史只会记得,谁流了最多的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