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那个寒冬,武汉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疫情汹涌而至,医院人满为患,病人躺在走廊,救护车日夜不停地鸣响,全城仿佛被病毒按下了暂停键。
就在这最绝望的时刻,雷神山医院从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仅用12天就奇迹般建成投用,为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五年过去了,很多人都好奇:这个承载“中国速度”的奇迹工程,是不是已经荒废了?
如果没有,那么它如今的作用是什么?
雷神山,到底是不是烂尾了?
网上那些照片,我也看了。
空荡荡的板房,野草长得比人还高。
当年直播镜头里热火朝天的工地,如今却是安静。
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花了那么大代价,动员了几万人,就用了两个月,然后就这么扔了?这不是天大的浪费吗?
如果这么想的话,是不对的。
但你得先问问自己,五年前的武汉,是个什么光景?
那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常规治病救人!那是战争。
整个城市的医疗系统,被人一拳打穿,彻底瘫了。
医院走廊里,躺椅上,甚至地上,塞满了痛苦呻吟的人。
绝望,像病毒一样,在空气里飘。
常规手段?早就没用了。
那时候需要的是什么?是奇迹。
是在敌人已经冲进城里的时候,凭空变出一座堡垒来。
所以,火神山刚开工,那边就传来命令:不够,再来一个!一个更大、更猛的,叫雷神山。
一张图纸,一片烂泥地,上万名工人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日夜不休。
那十二天,黄家湖畔没有黑夜,只有刺眼的灯光和震耳的轰鸣。
那不是在盖楼,那是在用钢铁和人命,跟死神抢时间。
2020年2月5日,雷神山医院正式启用,迅速成为武汉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
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医院仅用了短短12天就从无到有拔地而起,建设者们在紧张的工期中,不仅讲求效率,更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把温暖和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
医院采用了先进的负压隔离技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风险。
病房设计温馨舒适,设施齐全,力求让患者在艰难时刻也能感受到家的关怀。
而对医护人员来说,医院配备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确保他们能保持最佳状态,全力投入救治工作。
这座医院共设立32个病区,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实现了令人钦佩的“零感染”目标。
这不仅是医疗成就,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守护。
所以,别用平时精打细算的眼光,去衡量战时的雷神山。
它就像一颗为了拦截导弹而发射的超级炮弹,打出去,把导弹拦下来,它的任务就完成了。
你难道还要去问,这颗炮弹最后掉在哪,能不能回收再利用?
它最辉煌的价值,就在于发射和命中的那一瞬间。
它收治了两千多名病人,把武汉从崩溃的悬崖边上,硬生生拽了回来。
这座钢铁巨兽用它短暂的生命,稳住了所有人的心。
从这个角度看,它的每一块钢板,每一颗螺丝,都值了。
好,仗打完了,城市活过来了。
那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该怎么办?
这就戳到了一个最尴尬的问题上。
雷神山的设计,本身就是“一次性”的。
它是个临时建筑,是为了极限状态下的极限吞吐量而生。
它的通风、排污,所有系统都是为了烈性传染病专门设计的。
让它变成一个普通的综合医院?根本不可能。
它的墙体、管线,都经不起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
维持它,每年要花掉天文数字的维护费,就像养着一头什么都不干,光会吞金的巨兽。
可你要是拆了它,又会有人骂,说这是忘本,是浪费。
你以为雷神山没了,这事儿就翻篇了?
恰恰相反,一场更宏大、更安静的“工程”,在它倒下的地方,早就开始了。
国家现在搞了四十支“国家队”,全是顶尖医院里的精锐,随时能拉出去打硬仗。
各省市县,还有六千多支地方部队,搞救援的,搞防化防核的,门类齐全。
这就像国家的武库里,不仅有洲际导弹,还有了各种型号的巡航导弹、战术导弹,甚至还有特种兵手里的匕首。
而且,这套系统学聪明了,不再是“一刀切”。
你在浙江,那就得懂怎么在海上救人。
你在四川,那就得是地震救援的专家。
国家把最好的资源,撒在最需要的地方,提前预置。
这就像给身体的不同器官,都提前准备好了定制的特效药。
光有兵还不行,得有“大脑”。
一个将近五百四十人的国家级专家团也组建起来了。
里面全是国内各个领域最顶尖的大夫。
哪个地方出事,需要呼吸科的,还是烧伤科的,国家卫健委一个指令,专家就能飞过去,或者远程视频“会诊”。
国家正在建的一大批传染病防治基地、中毒救治中心,都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依托各地最牛的几家大医院,进行升级改造。
平时,它就是你看病我住院的普通医院。
一旦拉响警报,它能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功能高度集中的应急堡垒。
病房、设备、人员,瞬间切换模式。
这样一来,资源就盘活了。
平时服务社会,战时保卫城市,一分钱掰成两瓣花。
所以,再回头看看黄家湖畔那片长满野草的土地吧。
它的物理形态确实是消失了,这当然让人有点伤感。
但它从来没有被“荒废”。
它的价值,它的使命,早在2020年那个春天,就已经淋漓尽致地兑现完毕了。
它的拆解,不是遗忘,而是一种进化。
它的基因,被我们小心翼翼地拆解、分析、吸收,然后融入了一个更聪明、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国家应急体系里。
它用自己短暂又耀眼的生命,为我们整个社会,交了一笔极其昂贵的“学费”。
换来的,就是今天这一整套,更科学、更持久的解决方案。
雷神山,的确已经不在那里了。
但它又无处不在。
参考信源
南方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