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本是圣洁的灵场。
但近期发生的很多事,却让无数人对那里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那些荒诞可怕的医疗事故,正像一把刀,割开了医疗系统里一道道令人窒息的伤口。
2021年8月,郑州一名姓董的老大爷突发腹痛,看上去,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
而据老爷子说,这样的症状已经有10来天了,因为之前不是很痛,加上老人家对医院本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所以一直忍着没说。
听到这番话的女儿董大姐,二话不说,直接带老父亲去了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挂了一个胃肠外科专家号。
结果,医生检查出来得出的结论是,老爷子这是常见的胃炎,回家休息养养就好了,应该连药都不用开。
听到这话的两父女心里松了一口气,准备回家。
但随后不久,医生的口气立即就变了,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得让老爷子住院,观察一段时间看看。
董大姐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安排老父亲住院。
在住院期间,他们做了多项检查,董大姐看了均显示老人是胃黏膜慢性炎。
然而此时,该科室的两名医生却诊断出老人患有胃癌,且已经到了晚期,需要尽快手术!
董大姐一听,吓得六神无主了,这个时候,医生的话就是圣旨,作为家属,她们只能选择听医生的。
在医生的急切催促下,他们花1600元买了一份手术意外保险(不买不做手术),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
几十分钟后,手术室的门被打开了,医生宣告手术“成功”——他们端出老人被切下来的整个胃,说确定是胃癌,全切了。
如此重大的器官切除手术,竟在这么短时间内“闪电”完成?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手术中涉及的“病理学检查”,这本是判断癌症和切除范围的“金标准”,竟然被这2名医生完完全全跳过了!
身为女儿的董大姐越想越不对劲。
然而,当她看到术后最终的病理报告时,天都要塌了。
上面赫然写着:“胃黏膜慢性炎,未见癌”!
也就是说,董大爷的胃,白切了。
这真的是太荒诞,太不可思议了。
郑大附一,是整个郑州乃至河南最好的医院之一,百姓们把这里医生说的话当成圣旨。
如此权威的医院,竟然会如此枉顾病人的生命健康,器官说切就切,连最基本的手术章程都乱七八糟,说句“草菅人命”都是轻的!
这是治病吗?这明明就是在犯罪!
悲愤交加的董大姐一家决定维权。
董女士介绍,父亲出院后他们咨询专业人士,认为其父亲的手术医生把炎症当成癌症进行手术涉嫌故意伤害犯罪。
随后,在郑州市医学会、河南省医学会两次医疗事故鉴定中,专家均认定这构成二级丙等医疗事故,医方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但,责任是认定了,然后呢?
董大姐一家需要的合理赔偿却迟迟不能落地。
医院和有关部门各踢皮球,维权之路艰难且漫长。
直到今年,事情闹大了,面对汹涌的民意和满天的舆论,医院终于出来回应:
针对涉事王医生、李医生,停止执业一个月,取消2025年评先评优资格。
这个处理,彻底让网友们坐不住了:
别人一个胃都没有了,这两个医生只是停止执业一个月?
这算什么惩罚?
老人失去了胃,日复一日的流食摄取,让他的晚年生活不再有任何尊严可言。
而医院的处罚却如同“自罚三杯”般儿戏,如此诡异且割裂的结局,让人在愤慨之余只能哑然失笑:
如果连郑大一附院这种行业航母都尚且如此,那么医疗界的背后,竟然还有多少苍蝇和虱子?
如果连本应该守护生命的手术台,都潜藏着可怕的黑洞,那普通人的生命尊严,又该在何处安全停泊?
最可怕的是,郑大一附院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冰山之下,还有更多超乎我们想象的黑暗。
昨天一个新闻冲上热搜:
湖北某医院被曝上百起过度医疗事件。
一家医院,手术率高达90%,进去的患者,不管病情如何,反正大概率都得挨一刀出来。
这让人不禁想问:待医院里面的,到底是医生还是刽子手?
为了钱,脸都不要了?!
现在很多的医院,动不动就要病患住院、开刀,所有该做的不该做的检查,一律通通都开。
为了不承担责任,撇清自己,事先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都说给患者听,激发焦虑和恐慌,但这样做,只会让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医疗进步的本质是提高生命质量,而非制造新的伤害。
如果所有的疾病都是“向利益看”,不管有病没病先往严重的说,手术、癌症通通安排上,最大程度去“割韭菜”,那这样的医院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忽然想起湘雅医院那个恶魔医生刘翔峰。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被刘翔峰伤害的患者王有志。
2014年,他被刘翔峰确诊为肝癌,给他切除了整个胆囊,并在身体里安装了化疗泵。
但手术后的单子上,白纸黑字地写着:轻度异型,未见恶性肿瘤。
这让他感觉很“不对路”,但作为一个老实了一辈子的农民,他没有任何办法。
自此,王有志的身体每况愈下。
做什么都不舒服,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也不能去工作,整个人猛地消瘦许多,整个家就垮了。
而可怕的是债务问题,他手术加后续的治疗,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万,而他被鉴定为九级伤残,连债务都很难还上。
而与王有志一家人生不如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翔峰一路高升,做到了某中心的主任。
这样割裂的现实,充满着荒诞和讽刺,但看完却又那么无力。
刘翔峰医生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还有多少个像王有志这样的患者,还在沉默地忍受着他们带来的伤痛呢?
救死扶伤,本是医生的天职,但什么时候起,这天职里,竟掺了那么多利欲熏心的狗东西?
这些桩桩件件的新闻,让人痛恨之余,也不禁冷静下来想一想:
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医疗界的这种现象,该如何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首先,一定要学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
深圳一名男子,在某医院体检时被告知患有癌症。
但他总觉得不对劲,怎么可能就这么快确定癌症?有点不符合常理。
他没有只听一家之言,而是不嫌麻烦前前后后跑了三家医院,最终才确定是良性囊肿。
去医院看病,其实也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只听信一家医院,一个医生的话,不要迷信权威,多方对比,才能找到最客观最准确的答案。
其次,挂什么医生,也要有技巧。
很年轻职称很高的,简介里一堆科研成果的,很多临床经验差,甚至有可能是“董小姐”之流,他们仗着自己的名气高,甚至可能不屑于详细了解病情;
而那些40几岁,出身较好的医学院,性格温和谦虚,强调自己临床经验而不是科研成果的,大概率靠谱,因为他们的时间都用在了治病上,耽误了职称。
第三,有条件的话,交一个医生朋友。
记住一句话,没有利益牵扯的情况下,专业医生的意见是比较靠谱的。
也就是说,你的病情怎么样,他拿不到一分钱,这个时候往往给出的建议是比较专业的,是完全为你考虑的。
我儿子之前身体长了一个东西,去医院检查说要马上动手术,而我拿着报告咨询了我一个医生朋友,他说可以先不动手术,先观察看看,大概率会自己消失。
而听取了医生朋友的建议,后来真的就是如他所料那样。
所以,有时候不要一个医生说什么就听什么,因为职业的关系,因为利益的关系,很多话就不纯粹,可以多听听别的医生的意见。
生命是不可逆的,健康一旦失去就难以重来,一场手术就可以击垮一个人的身体,一个家庭的积蓄,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再谨慎。
一个“刘翔峰”被严查处理了,但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个“刘翔峰”呢?
愿经过这段时间的风暴之后,有关部门能严查,反省,肃清风气。
手术台,是生命的延续,是健康的保证,而不是某些人的摇钱树,聚宝盆。
别把这个底线都给捅烂了。
PS.碎片化时代,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继续创作的动力!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桌子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本文编辑:redision,排版:造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