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联陈兵百万欲南下中国,最终却没动手:苏联在怕什么?

分享至

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跌至历史最低点,两国从意识形态盟友转变为剑拔弩张的对手。

尤其是1969年珍宝岛冲突苏联战败后,苏联怒不可遏,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扬言要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然而,那场看似不可避免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最终并未爆发,苏联的钢铁洪流始终未能南下。

那么,当年苏联在害怕什么?



中苏关系从蜜月到对抗

上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曾有过一段宝贵的“蜜月期”。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工业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更是将两国关系推向高潮。

苏联不仅向中国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给予中国重要支持。

然而,那段蜜月期在50年代末开始出现裂痕。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提出的“去斯大林化”政策和“和平共处”路线与我国高层的理念产生分歧。

毛主席对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那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背叛。

更关键的是,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被中国视为对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遭到断然拒绝。

那一事件成为中苏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双方开始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公开化。



进入60年代,中苏分歧进一步扩大。

1960年,苏联突然撤回所有在华专家,废除数百个合作项目,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困难。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苏联公开偏袒印度,进一步损害了中苏关系。

1963年起,中苏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公开论战,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关系曾出现短暂缓和迹象,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对华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1968年,苏联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并提出“勃列日涅夫主义”,宣称苏联有权干涉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

那一事件使我国高层更加警惕苏联的扩张主义倾向,担心自己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正是在那种日益紧张的氛围下,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苏联称达曼斯基岛)爆发了直接军事冲突。



那场冲突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苏矛盾从意识形态争论升级为直接的军事对抗。

在冲突中,我国边防部队成功击退了苏军的进攻,并缴获了一辆先进的T-62坦克。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在边境冲突中“吃了亏”,那极大地刺激了苏联领导层,尤其是军方强硬派。

珍宝岛冲突后,苏联迅速做出强烈反应。

苏联高层主张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彻底消除“中国威胁”。

与此同时,苏联开始在中苏边境大规模增兵,最终集结了包括55个机械化师在内的118万军队,配备1.43万辆坦克和4000架飞机。

苏联还将西伯利亚铁路改为军用,专门用于向远东地区运输军事物资,战争似乎已不可避免。

然而,即便如此,苏联最终还是没有动手,那么究竟因为什么呢?究其根本,大致有三方面原因:



一、地缘政治的“三重困境”

苏联地域辽阔,巅峰时达到2000万平方公里以上,但也正因如此,使其深陷地缘困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