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在谭嗣同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妻子李闰不顾一切地想要见他最后一面。
她卖掉了所有首饰和家财,终于打通关节得以进入监狱。
当看到丈夫“满身鲜血”、“皮开肉绽”的惨状时,李闰“当场落下眼泪”,跪在谭嗣同身边哭问道:“不是说没事的吗?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面对妻子的悲痛与困惑,谭嗣同淡淡地回答:“革新嘛,总要有得有失的。”。
当李闰追问“你还能出去吗?”时,谭嗣同用沉默给出了答案。
意识到丈夫必死无疑后,李闰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她哭着拽住谭嗣同的手,说出了那句发自肺腑的请求:“就算不能出去,至少让我为你留个后。”
谭嗣同看着妻子,眼中充满了泪水,他思量了很久,却说出了一句硬如石头的狠话。也正是那句话,道出了世间的各种无奈。
官宦世家的“叛逆者”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的官邸中。
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朝廷重臣,时任湖北巡抚,后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按理说,那样的官宦世家本应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封建官僚,但谭嗣同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五岁那年曾患重病昏死三日,却又奇迹般复活,家人因此为他取字“复生”。
也许正是那次生死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种子,以至于后来有了那样的成就。
谭嗣同十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对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
与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不同,谭嗣同对科举应试的八股文毫无兴趣,甚至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表达不满。
光绪三年(1877年),谭嗣同在浏阳与后来同样成为维新志士的唐才常订交,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典籍,同时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十年间,他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那段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
同时,他开始广泛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思想逐渐成熟。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知道后,心中充满忧愤。
痛定思痛后,他开始大力提倡新学、呼吁变法: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他深感“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认识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1896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正式投身维新变法。
谭嗣同与李闰的爱情故事
在古代,国人结婚比较早,公元1883年,18岁的谭嗣同就结婚了。
他的妻子叫做“李闰”,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李寿蓉是户部主事,两家可谓门当户对。
婚后,谭嗣同与李闰的关系非常好,说不上举案齐眉,但也是性情相投,情投意合。
在当时,虽然女子大多不读书,但李寿蓉十分注重女儿教育,从小为她聘请家庭教师。
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李闰精通女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却又有着超越闺阁的见识。
正是那种教育背景使她能够理解并支持谭嗣同的很多理想追求,成为谭嗣同精神上的伴侣而非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者。
婚后不久,李闰就给谭嗣同生下了一个男孩。全家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谭嗣同给他取名为“天赐”,寓意上天所赐。
然而命运弄人,天赐4岁时不幸染病竟然夭折了,那给谭嗣同和李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孩子夭折后,李闰多年未能再次怀孕,那使她深感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