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以来,中东局势再度紧张。
2025年6月,以色列打击伊朗后,中东局势再次升级。
当以色列对伊朗本土目标实施军事打击后,一个颇具意味的外交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俄罗斯、中国、朝鲜三国先后在第一时间公开谴责以色列的行为。
这三国,一个是传统大国,一个是全球第二经济体,一个是核武小国,他们为何会在伊朗问题上罕见地发出一致声音?
表面上看,俄中朝的发声似乎是在“支持伊朗、谴责侵略”,但实质上,这背后更大的逻辑是:对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以色列历来被视为美国在中东的“桥头堡”,此次对伊朗的打击,无论是否得到了美国明面支持,都明显踩在了国际社会对主权国家军事打击的“红线”之上。
俄中朝三国迅速表态,实则是在批评“美国默许或纵容下的非法干涉”,这与过去对美国插手利比亚、叙利亚、乌克兰的态度如出一辙。
对他们来说,今天伊朗可以被打,明天就可能轮到任何“不听话”的国家。这种“选择性秩序”正是他们长期警惕并反对的。
伊朗虽然不是大国,但在中东拥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它坐拥霍尔木兹海峡,对海湾原油运输至关重要,又是什叶派世界的核心,拥有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对俄罗斯而言,伊朗是其在叙利亚战场的重要盟友,是抗衡北约在中东扩张的一枚重要棋子;
对中国而言,伊朗是“一带一路”西向能源战略中的关键节点,是长期原油供应的稳定来源;
而对朝鲜而言,伊朗更像是一个“同病相怜”的伙伴——共同面对西方制裁与孤立。
因此,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并不只是对一个中东国家的挑衅,而是对“非西方联盟”的一次精准打击。
不论是在乌克兰、台海还是朝韩问题上,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是俄中朝三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核心立场。
以色列空袭伊朗本土目标,已经不是“边境摩擦”,而是赤裸裸地突破了国家主权防线。三国若在此沉默,无异于默认了对“主权”的削弱,将来在类似议题中也将失去发言权。
这是一次立场的“亮剑”:不是因为伊朗是盟友,而是因为“今天你不挺,明天轮到你”。
相比俄罗斯和中国的“惯常发声”,朝鲜的加入其实更值得玩味。
众所周知,朝鲜是以色列极少数“零交集”国家之一,长期与伊朗有技术与武器合作传闻。朝鲜此次迅速表态,实则是对美国、韩国、日本的“反制外交”:你们挺以色列,我就挺伊朗;你们要搞阵营,我也可以。
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外交策略,是朝鲜一贯的博弈方式。它既表忠心于“反美统一战线”,又增加了在未来谈判中的筹码。
中国的谴责并非意味着要“选边站队”,而是延续了长期外交逻辑——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这场围绕以色列与伊朗的外交风波,实质上再次暴露了当今世界正在逐步滑入“准冷战格局”**。
以美国、以色列、北约、日韩为核心的“西方集团”,正在与“非西方阵营”形成事实上的对立。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围绕话语权、规则、秩序和价值观的多维博弈。
伊朗被打,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只要这种格局持续,类似的事件与表态还会不断重演。
总得来说,俄罗斯、中国、朝鲜为何齐声谴责以色列?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他们不是为了伊朗,而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反以色列,而是为了反对一种霸权秩序的延伸;不是为了道义,而是为了在全球权力重构的棋盘中争夺一席之地。
当世界变得越来越“阵营化”,你会发现,每一次国际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深不可测的博弈逻辑。
这,就是地缘政治真正的冷酷现实。
中东局势瞬息万变,而我们正在目睹历史的新转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