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地官方发布通报,对年轻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躺平式懒政”、“混日子”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类似“工作时间炒股刷短视频”、“上班不打卡、不请假长期不在岗”、“面对群众敷衍搪塞”的行为,被点名批评甚至严厉问责。
为何年轻干部被重点“拎出来”?难道只是因为他们年纪轻?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转型期。年轻干部成了“神圣接力”的关键一棒,社会治理需要一支充满活力、有战斗力的队伍。而年轻干部,正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治国理政的接力者。
过去几十年,很多“60后”、“70后”干部身经百战,见惯风雨,如今正逐步退出一线。在这样的交替背景下,年轻干部的状态、能力、心态,决定着未来治理能力的“接力棒”能否稳稳接住。
如果在这时,年轻干部集体出现“佛系”、“混日子”的状态,那对整个政务系统而言,简直是“未老先衰”的巨大隐患。
我们也必须承认,部分年轻干部之所以“混”,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环境不激活。
很多基层单位存在“萝卜岗”、“冗员多”的问题。年轻干部被分配到边缘岗位,缺乏实际锻炼机会,又常常面临“说不得、动不得、干不好就背锅”的困局。
尤其是一些“非主流”部门或者边远岗位,不少年轻人处于一种“有权无责、无责无压”的状态,自然逐渐从“有热情”转变为“躺平人”。
此时,从组织管理上出重拳整治“混日子”,其实是为了唤醒一部分原本还具潜力、但正在“沉睡”的力量。
曾经,在单位混资历、熬年头,是一种“老办法”;但放在今天,这种做法早已不合时宜。如今是一个结果导向的时代,政府治理也步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干与不干,数据一目了然;负责与不负责,群众用脚投票。
各级组织部门越来越清楚:用干部不养干部,选干部不保干部,要的是“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活机制。
“混日子”不仅拖了组织的后腿,更容易引发基层治理失序、群众信任下滑、政策执行变形等连锁效应。
很多人一看到“整治”就以为是“整人”。其实并不全然如此。
现实中,许多地方在“严查”的同时,也在同步推动年轻干部培训、轮岗、下沉基层等机制,目的很明确:不是一味打压,而是推动成长;不是大棒伺候,而是激活潜能。
换句话说,整治“混日子”不是为了制造紧张气氛,而是为了唤起年轻干部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告诉他们,你不是“编制里的一块砖”,你是国家未来治理的栋梁之一,必须动起来、跑起来、冲起来!
年轻干部如果今天“混”,明天就可能“庸”;庸久了,就可能“腐”;腐久了,就可能“出事”。
不作为,是腐败的温床;不担责,是逃避的温床。现在的“躺平干部”,有可能就是明天的“被查干部”。
所以,整治“混日子”,不仅是政治生态的自我清洁,更是廉政风险的源头治理。这不是“找茬”,是“治病”;不是“整人”,而是“救人”。
今天的年轻干部,享受着新时代的教育资源、成长平台和制度红利。如果选择“混日子”,无疑是对信任的辜负、对自己前途的不负责任。
全国多地集中整治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期待—期待你不只是一个“身份”,而是真正成为一名“担当型干部”。
别让青春留在“发呆”的工位上,让它燃烧在实干与创新的一线中,这才是你最该走的那条路。
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混日子不是生存之道,而是被淘汰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