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违规吃喝”成为了最近广大网友热议话题,这里面有对政策的误读,也有对政策过度执行。
公众误读的是,公职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和别人聚餐。
过度执行的是,相关单位为了防止公职人员触犯相关禁令,直接一刀切,任何饭局都不能参与。
近日,人民网再次对公职人员违规吃喝禁令给出了深刻解读,批评有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过于简单粗暴,把“禁止违规吃喝”搞成“禁止吃喝”,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但是懒政行为,也是对公职人员正常消费的粗暴干预。
什么才算违规吃喝呢?
具体来说,违规吃喝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
比如非私人出钱的公款宴请;
接受企业宴请暗中输送利益;
用各种手段到企业变相吃喝;
接受管理对象安排的宴请,为对方松绑管理等;
用公款宴请私客,损坏国家利益……等等。
什么是正常吃喝呢?
就是除正常上班之外私人之间不带有任何目的的吃喝消费行为。
人民网:禁止违规吃喝目的很明确。
这一次人民网一针见血的指出,专项整治违规吃喝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公职人员权利寻租、公款滥用等不正之风,与公职人员正常消费没有任何关系。
此前新华社在解读“禁酒令”时也提到,禁酒令是遏制腐败和公款滥用、权利寻租的重要手段,但“禁酒令”并不影响公职人员的正常消费,在上班之外小酌一杯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然而,有的地方为了图省事,直接将“禁酒令”,升级为“禁止吃喝”。
比如“禁酒令”刚刚推行不久,很多网友就分享了各地各种奇奇怪怪的限制。
1、在外面吃饭必须报备。
2、3名及以上公职人员不能出去一起吃饭。
3、禁止参加升学宴和大型婚寿宴席,禁止各种形式饮酒和饭店就餐等。
很明显,这就是把整治违规吃喝,变相整成了禁止吃喝,这与我国推行的促进内循环、促进消费政策完全相悖,一时间白酒行业瑟瑟发抖,餐饭行业抱怨声四起。
人民网:必须把违规吃喝与正常吃喝划清界线。
人民网指出,违规吃喝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吃喝,这里面包含了公款宴请的腐败风、酒桌上的利益输送风、吃喝下的权利寻租风,只要管住少数人的嘴,就能赢得千万百姓的“心”。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只要上梁正了,下梁就歪不了。
只有精准划出公职人员吃喝“红线”和“绿线”的边界,才能让违规吃喝无处遁形,让正常吃喝不受影响。
毕竟公职人员也是人,他们也有人情世故,也有个人私域空间,如果连亲朋好友正常的婚宴、寿宴、聚会都不能参加,不但不利于促进消费,也是对私人生活的一种粗暴干预。
当然,作为公职人员在工作之外也要尽量避免接受与单位存在业务往来熟人之间的宴请,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次数多了就有可能形成私人关系。
总而言之,上面政策肯定是好的,只是有些地方在执行的时候确实过了度,加上互联网以讹传讹,最终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