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菲曾在南海发生一场岛礁争端,中国最终取得阶段性胜利,收回了中沙大环礁。
这个暗藏于海面下、面积竟达8400多平方公里的“巨型岛礁”,巩固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也意外揭开了海底世界的“宝藏之门”。
中沙大环礁几乎全部隐藏在海平面下,常年静默,却是战略与资源的双重要地,有人说,它是“沉睡的岛屿”,一旦唤醒,足以撬动整个南海格局。
那么,它到底蕴藏着哪些关键资源?又为何美国与菲律宾甘愿冒险也要在此挑衅中国?
2012年4月,中国12艘渔船因海上极端天气进入黄岩岛海域躲避风浪,并进行正常的捕捞作业。
这片早已被中国多次声明为固有领土的海域,却被菲律宾军方当作“执法对象”,两艘菲方军舰强行驶入黄岩岛海域,试图以“非法捕捞”为由扣押中国渔民,局势迅速升级。
中国立即派出海监船前往现场,与菲律宾船只在黄岩岛海域展开对峙,这不是一起普通的渔业摩擦,而是菲律宾有计划、有步骤推动的主权争夺行为。
长期以来,菲律宾在南海多次尝试“蚕食式”占领,中沙群岛中露出水面的黄岩岛,更被视为目标之一,中菲黄岩岛对峙从这一刻正式拉开序幕。
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南海局势变得愈发紧张,菲律宾在国内不断制造舆论,试图将中国塑造成“侵略者”的形象,并联合外部力量以求施压。
而美国频频登场,通过媒体表态“支持菲律宾”,还派遣军舰参与与菲军的联合演练。
4月中旬,美菲举行的海上联合军演中,甚至有7000多人参与,军演选址距离黄岩岛不远,意图明显。
面对外部军事压力和国际舆论炒作,中国政府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增加了在黄岩岛周边的海监与渔政船只数量,到5月下旬,巡逻船数量已经超过30艘。
与此同时,菲律宾方面因国内外压力难以维持现场对峙规模,不得不单方面撤出舰船,但菲律宾的撤离并不是“和平解决”的结果,而是被误导所致。
美国私下通过驻菲外交人员向菲律宾政府传达“中美已协商一致,双方舰队将同步撤离”的信息。
菲律宾方面信以为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先行撤出,中国则未曾作出相同承诺,而是在菲律宾舰队撤出后迅速加强了对黄岩岛的布防,正式掌控该岛。
这次使中国取得了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权,面积超过8400平方公里的中沙大环礁归于中国。
中沙大环礁从空中俯瞰,它更像是一个被水淹没的“椭圆巨环”,其中仅有黄岩岛等少数区域在退潮时裸露,其余均为暗沙和浅滩。
中沙大环礁位于整个南海的核心位置,是亚洲、非洲与美洲之间航运路线的交汇点,每天数以百计的货轮、邮轮从附近航道经过,对全球海运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可以说这片海域就是南海的交通中枢,谁控制这里,谁就掌握了进入南海深处的关键通道,而且中沙大环礁四周的水深适中,填海造陆成本较低。
以我国近年来在南沙群岛实施的填海造岛经验为基础,中沙大环礁具备建设海上机场、港口乃至永久哨所的可能,一旦建成,将成为支撑南海主权维护与资源开发的重要节点。
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底,又藏着什么被忽略的巨大宝藏?
南海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但真正让科研和资源部门高度关注的,并不只是石油和天然气,而是一类被称作“锰结核”的神秘矿石。
这种外形如同台球大小、质感粗糙的海底结核,其成分却异常丰富,它们由锰和铁的氧化物构成,表面可能附着着镍、钴、铜等30多种金属元素,有些甚至还含有稀有的稀土金属。
中沙海域由于地形特殊、海流稳定,为这种“海底黑金”的形成提供了理想条件,尽管锰在海水中的含量并不高,但这些金属元素却能在海底慢慢聚集、沉淀,最终长成锰结核,犹如“深海时间胶囊”。
近年来专家在中沙大环礁的部分区域还发现了钴结壳资源,这种资源比锰结核更为珍稀,它直接附着在裸露的岩石上,是钴、稀土、铂族元素的天然富集体,在新能源、航空、半导体等行业中被视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材料。
在这片被称为“沉睡的金矿”之下,金属矿产蕴藏巨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极为丰富,中沙大环礁所处的海域,与珠江口盆地、南海北部陆架构造带等多个油气含量高的区域相接。
据初步勘探结果显示,中沙大环礁周边海底至少分布着十多个油气盆地,油气储量可能高达数十亿吨。
环礁形成天然的封闭水域,四周海流缓慢,水温稳定,极适合金枪鱼、旗鱼、剑鱼等高经济价值鱼类的生长繁殖。
从汉朝开始,这里就是南方渔民的重要海域,如今已被定位为国家级重点渔场。
当前一些企业已开始在该区域探索“海底牧场”模式,在环礁内投放鲍鱼、扇贝等水产种苗,通过生态化管理,实现可持续渔业产出。
中沙大环礁附近的海底曾被探测到大量“热泉”和“冷泉”系统,热泉区温度高达400℃,含有大量硫化物矿产,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极端生存机制的理想区域。
而冷泉区则渗出大量甲烷气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也被称为“可燃冰”,这些资源既具有科研价值,又是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但资源丰富并不代表开发轻而易举,海底环境复杂,海洋生态系统脆弱,填海造陆带来的水体扰动、重金属释放、生态系统破坏,若处理不当,将带来难以逆转的损失。
因此,科学家主张在开发前必须完成系统性的生态评估和可持续开发规划。
此外,当前世界各国在深海资源开发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中沙大环礁一旦开展实质性资源利用,势必引发地区敏感神经。
尽管中国已对该区域具备完整的法律与实际控制权,但技术挑战、生态平衡、外交博弈仍是一道道必须跨越的关口。
中沙大环礁不仅是战略堡垒,更是一座“深海宝库”,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它的资源价值正在逐步释放,甚至可能成为中国推动“蓝色经济”的新引擎。
这样一座极具价值的环礁,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何屡次成为别国觊觎的目标?又是谁,在幕后频频搅局,阻挠中国对这片海域的全面利用?
在诸多争议海域中,中沙群岛尤其是黄岩岛所在的大环礁之所以屡屡成为焦点,是因为它不仅地处南海中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发、最早纳入中央管辖的海域之一。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珠玑、瑁”之类的南海特产作为贡品进献朝廷的记载,这些产物源自南海深处的海岛和海域。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权设郡治海,正式派遣太守管理海南岛及周边岛屿,到了明清,南海的东沙、西沙、南沙、中沙群岛逐步被整合进琼州府的行政体系,划归广东管理。
这种连贯而清晰的历史记录,是主权归属最核心的证据,不是凭借后来人为仲裁所能抹去的。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历史管理体系,设立海南特别行政区,再到1988年设立海南省,中沙群岛被明确划入其行政管辖范围,中央政府持续对其实施有效控制。
在资源价值逐步显现之后,外部势力开始介入,周边国家借助国际法律与舆论平台试图“洗白”其非法占据和主张。
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下,绕过中国直接提交国际仲裁法庭,并最终以“缺席裁判”的形式获得所谓胜诉,否定中国对南海包括中沙在内海域的“历史性权利”。
中国拒绝承认该判决,并明确声明国际仲裁无权裁定主权归属问题,随后在南海展开多轮军事演训,展示应对外部干涉的坚定意志。
与此同时,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中沙区域的巡航力度,提升了海上侦察与快速反应能力,将黄岩岛及周边海域的实际控制维持在稳定水平。
美方在背后持续向菲律宾等国提供军事支持,并不断派遣军舰进入南海,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进行炫耀式巡航,试图搅动地区局势。
在中国整体战略构想中,中沙大环礁被视为“南海定海神针”,它的地理位置覆盖了南海各条航线,也能为未来构建海洋立体防御体系提供支点。
一旦填海造陆,岛上可建设空港、港口、科研设施,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的重要节点。
任何一块暗礁、一个沙洲,都关系到整个九段线的完整性,若中沙被外力分裂出去,将对整个南海主张产生连锁动摇效应,因此,中沙不能退让,不容置疑。
南海的礁岛,从来都不是无主之地,收回它,是捍卫,是建设,更是觉醒,寸土不让,是民族的底气;寸海不弃,是文明的担当。
参考信源:
湖南日报2024-01-29《走进实验室③|深海探“宝”》
中科院物理所2023-05-27《深海“炊烟”:海底热液口的秘密》
海峡新干线2016-07-12《“南海仲裁案”——一个非法无效的“最终裁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