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女护工爆料:养老院5年,老人分三等,最惨不是没子女的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部分情节经艺术加工处理。

"你知道吗?这里的老人分三等。"李梅压低声音。

"三等?"新来的护工小王不解。

"有钱有子女的是一等,有钱没子女的是二等,没钱没子女的是三等。"

李梅停顿了一下,眼神复杂,"但最惨的,不是你想的那种。"

"那是什么?"

李梅看了看四周,压得更低:"最惨的是那些..."



01

2018年3月,李梅拖着行李箱走进春晖养老院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

39岁离异,女儿刚上高中,前夫欠下的债务像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

朋友介绍说养老院护工工资不错,包吃包住,正适合她这种走投无路的人。

院长胡建国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慢条斯理。

"李梅是吧?以前做过护工吗?"

"没有,但我愿意学。"李梅紧张地攥着手包。

胡建国点点头:"我们这里规矩比较多,你要有心理准备。"

"什么规矩?"

"简单说,就是区别对待。"胡建国靠在椅背上,"你要明白,养老院也是生意,收费不同,服务自然不同。"

李梅似懂非懂地点头。

"我们这里分为三个区域。VIP区住的是一等老人,普通区住的是二等老人,经济区住的是三等老人。"

胡建国掰着手指说,"护工配比分别是1比2、1比5、1比10。"

"那我被分到哪个区?"

"先从经济区开始吧,锻炼锻炼。"

李梅被分配到三楼的经济区,一进去就被震撼了。

十几个老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里,床与床之间只有半米的距离。

老人们有的在呻吟,有的在自言自语,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味道。

"这就是你要负责的区域。"

带她的护工长王姐指着房间说,"一共15个老人,你一个人负责。"

"一个人?"李梅瞪大眼睛。

"习惯就好了。"

王姐拍拍她的肩膀,"这些老人都是三等的,基本没什么家属来看,你只要保证他们不出事就行。"

第一天的工作让李梅差点崩溃。

早上6点起床,帮老人们穿衣洗漱,7点半喂早饭,上午换尿片、喂药,下午喂午饭、午休,晚上喂晚饭、洗澡、换尿片,一直忙到晚上10点。

15个老人,有的瘫痪在床,有的失智严重,有的大小便失禁。

李梅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最让她崩溃的是张大爷。

张大爷73岁,农村人,靠低保维生,每月养老院费用2000元,是政府补贴加上他微薄的积蓄。

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经常大喊大叫,还会攻击其他老人。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张大爷又开始闹腾了,用手拍打着床栏。

"大爷,您别闹了,这里就是您家。"李梅耐心地劝说。

"你胡说!我家在村里!我要找我老婆!"

张大爷突然抓住李梅的手臂,指甲深深陷进她的皮肤里。

李梅疼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但还是强忍着:"大爷,您老婆已经过世十年了,您忘了吗?"

"你胡说!你胡说!"张大爷情绪更加激动,开始用头撞床栏。

李梅赶紧按住他,但张大爷力气很大,她一个人根本控制不住。旁边床上的老人也被吵醒了,开始抱怨。

"能不能安静点?"

"这老头子天天闹,烦死了!"

"护工呢?不管管吗?"

李梅手忙脚乱,满头大汗。

这时,王姐走了进来。

"又闹了?"王姐看了一眼,从药箱里拿出一支注射器。

"王姐,这是什么?"李梅问。

"安定剂。"王姐熟练地给张大爷注射,"这种情况只能用药物控制。"

很快,张大爷安静下来,眼神变得呆滞。

"这样好吗?"李梅有些担心。

"没办法,一个护工管15个人,不用药怎么管得过来?"

王姐收拾着药箱,"你还没见过楼上的情况,那才叫享受。"



第三天,李梅终于有机会去楼上看看。

二楼是普通区,一个房间住4个老人,每个老人都有独立的床位和储物柜。

这里的老人大多精神状态不错,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聊天。

负责这个区域的护工小刘正在给一位老太太梳头。

"陈婆婆,您的头发真好。"小刘笑着说。

"哪里好了,都白了。"陈婆婆笑呵呵地说,"我年轻时头发又黑又亮,村里的小伙子都说我好看。"

"现在也好看啊。"小刘给她别上发卡,"您女儿昨天来看您了吗?"

陈婆婆的笑容瞬间僵住了:"我...我没有女儿。"

"啊,不好意思。"小刘赶紧道歉。

"没关系,我习惯了。"陈婆婆摆摆手,"我这辈子没结过婚,也没生过孩子。"

李梅在一旁听着,心里有些难受。陈婆婆虽然没有子女,但因为有房产,每月可以负担4000元的费用,所以能住在普通区。

"陈婆婆人很好的。"

小刘悄悄对李梅说,"她以前是小学老师,教过很多学生。退休后一个人住,房子卖了换钱来这里养老。"

"那她不孤单吗?"

"孤单啊,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其他老人都有家属来看,就她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

小刘叹了口气,"但她脾气好,从来不给我们添麻烦。"

李梅看着陈婆婆安静地坐在窗边,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一楼是VIP区,李梅只能远远地看看。

那里的老人住的是单间,有独立卫生间,还配备了电视、空调、电话。

护工服务也是一对二,24小时有人照料。

李梅透过玻璃门看到,一位老先生正在和家属聊天,旁边围着好几个人,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其乐融融。

"那是王局长。"

王姐不知什么时候走到李梅身边,"退休前是教育局局长,儿女都有出息,一个月花2万块钱住在这里。"

"2万?"李梅咋舌。

"人家不差钱。你看那护工小张,专门伺候王局长一个人,按摩、聊天、陪散步,比亲女儿还贴心。"

王姐羡慕地说,"王局长的儿女轮流来看他,一来就是一大家子人。"

李梅看着那温馨的场面,再想想楼上张大爷的孤单,心里五味杂陈。

"这就是命啊。"

王姐摇摇头,"有钱有子女,老了就是享福。没钱没子女,老了就是受罪。"

一个月后,李梅逐渐适应了工作节奏。

她发现这里的等级制度比想象中更加森严。

不仅是住宿条件的差别,连吃的、用的都不一样。

VIP区的老人吃的是营养餐,有肉有菜有汤,还有水果和点心。

普通区的老人吃的是普通餐,虽然比不上VIP区,但也算不错。

而经济区的老人吃的就很简单了,基本上是白粥、咸菜、包子,偶尔有点蔬菜。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李梅问王姐。

"收费不同啊。VIP区一个月2万,普通区4000,经济区2000。你说能一样吗?"王姐理所当然地说。

李梅无话可说。

但真正让她震撼的事情还在后面。

那天晚上,李梅正在给张大爷换尿片,突然听到楼下传来争吵声。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说好的VIP服务呢?"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很愤怒。

"先生,您父亲的费用已经拖欠两个月了。"胡建国的声音很平静。

"我们家里有困难,能不能宽限几天?"

"不是宽限的问题,是您父亲必须搬到普通区。VIP区只收费用能按时到账的老人。"

"可是我爸已经住习惯了,而且他身体不好..."

"那您想办法筹钱,筹到了再搬回来。"

李梅停下手里的活,竖起耳朵听。

"胡院长,我求您了,我爸就这个爱好,每天看看花园,和护工聊聊天。您让他搬到普通区,他会受不了的。"中年男人的声音有些哽咽。

"这是规定,我也没办法。"

胡建国不为所动,"您可以考虑经济区,费用便宜一半。"

"经济区?那不是10几个人挤一间吗?我爸怎么受得了?"

"那您就想办法筹钱。"

争吵声渐渐远去,李梅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李梅看到一位老先生被人搀扶着从VIP区走出来,手里拎着简单的行李。

老先生头发花白,走路颤颤巍巍,眼神里满是不舍。

"爸,先在普通区住着,等我筹到钱再让您搬回去。"跟在后面的中年男人小声安慰。

老先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跟着儿子走向二楼。

李梅看着这一幕,心里堵得慌。

当天下午,李梅碰到了那位从VIP区搬来的老先生。

老先生叫刘老,80岁,患有轻度老年痴呆。

他儿子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实在拿不出VIP区的费用了。

刘老显然还没适应普通区的生活。

"我的花呢?我的花在哪里?"刘老到处找,"我每天都要浇花的。"

"刘爷爷,这里没有花园。"负责普通区的小刘说。

"怎么没有?我昨天还浇了水。"刘老急得直转圈。

小刘耐心地解释:"那是VIP区的花园,您现在住在普通区。"

"我为什么住在这里?我要回我的房间!"刘老开始焦躁不安。

"您儿子说让您先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我不要!我要回去!"刘老坐在地上开始哭,像个孩子一样。

李梅看着心酸,上前劝说:"刘爷爷,您别哭了,这里也挺好的。"

"你不懂!"

刘老抬起头,眼泪花白的眼睛里满是委屈,"我在那里住了三年,每天都要看花,每天都要和小张聊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李梅蹲下来,轻轻拍着刘老的肩膀:"刘爷爷,您儿子说了,等筹到钱就让您搬回去。"

"他哪有钱?"刘老摇摇头,"我知道他做生意赔了,还欠了债。他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哪还有钱让我住VIP区?"

李梅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这辈子攒了点钱,都给他还债了。现在老了,连个像样的地方都住不起。"

刘老自言自语,"我要是早知道会这样,当初就不该把钱都给他。"

李梅听着心里难受。

刘老的情况她见过不少,老人把积蓄都给了子女,子女有困难了,老人就跟着受罪。

三个月后,刘老还是没能搬回VIP区。

他儿子来了几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说几句话就走。

刘老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也不愿意和其他老人交流。



"刘爷爷,吃饭了。"小刘端着饭菜过来。

"我不饿。"刘老摆摆手。

"您不能不吃饭啊。"

"吃什么?白粥咸菜吗?"刘老苦笑,"我以前每顿都有肉有菜,现在连个水果都吃不上。"

小刘没办法,只能劝说:"您将就一下,等您儿子来了,我们和他说说。"

"他不会来了。"刘老摇头,"上次来还是一个月前,现在电话都不接。"

李梅在一旁听着,心里很不好受。

她想起自己的母亲,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负担不起养老费用,母亲会不会也是这个下场?

晚上,李梅给女儿打电话。

"妈,您还好吗?"女儿在电话里问。

"还好,就是工作有点累。"李梅不想让女儿担心。

"妈,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赚大钱,让您享福。"

李梅听着眼眶湿润了:"好孩子,妈不要你赚大钱,只要你健健康康就行。"

挂了电话,李梅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她想起刘老的话,想起张大爷的孤单,想起陈婆婆的落寞。

什么是好的晚年?有钱有子女就一定幸福吗?

六个月后,李梅被调到了普通区工作。

胡建国说她工作认真负责,可以管理素质更高的老人。

李梅知道,这其实是因为普通区缺人手。

在普通区工作相对轻松一些,一个护工管5个老人,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也比较好,基本能自理。

李梅负责的老人中,有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小企业主等,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

但让她意外的是,这些老人并不都比经济区的老人过得好。

最典型的就是陈婆婆。

陈婆婆虽然没有子女,但她有房产,退休金也不少,完全负担得起普通区的费用。

但她比任何人都孤单。

"李护工,您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一天,陈婆婆突然问李梅。

"为了什么?"李梅想了想,"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梦想。"

"我没有家人,梦想也实现不了了。"陈婆婆苦笑,"我这辈子就是个失败者。"

"陈婆婆,您别这么说。您教过那么多学生,这就是您的成就啊。"

"学生?"陈婆婆摇头,"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谁还记得我这个老师?我连一个来看我的人都没有。"

李梅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您知道吗?"陈婆婆继续说,"我最羡慕的不是VIP区的老人,而是经济区的张大爷。"

"张大爷?"李梅很惊讶,"为什么?"

"至少他还有个侄子,偶尔来看看他。虽然张大爷认不出来,但那个侄子还是会来。"陈婆婆眼里有些湿润,"我连个来看我的人都没有。"

李梅心里一阵酸楚。

她想起张大爷确实有个侄子,虽然不常来,但每隔几个月总会出现一次,给张大爷带点东西。

"陈婆婆,我来看您啊。"李梅握住她的手。

"您是护工,这是工作。"陈婆婆摇头,"我说的是真正关心我的人。"

那天晚上,李梅想了很久。她发现自己对养老院的认知又发生了变化。

原来,钱不是万能的。有钱可以住好一点的房间,吃好一点的饭菜,享受好一点的服务,但买不来真正的关爱和陪伴。

陈婆婆有钱,但她的孤单比张大爷更深。

因为张大爷虽然糊涂,但至少还有个侄子记得他。

而陈婆婆,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人关心她了。

一年后,李梅已经成为养老院的骨干护工。

她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也见过太多的人情冷暖。

VIP区的老人确实生活得更好,但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

普通区的老人虽然不如VIP区舒适,但比经济区强太多。

经济区的老人最可怜,但他们至少还有希望。

在李梅看来,养老院就像一个缩小版的社会,金钱、地位、亲情在这里都有不同的体现。

但有一件事让她很困惑。

养老院明明只有三层楼,VIP区、普通区、经济区各占一层。

但李梅偶尔会看到有人往地下走,那里似乎还有房间。

"王姐,地下室是什么地方?"李梅问。

"储藏室吧。"王姐随口答道。

"我看到有人往那边走。"

"可能是维修工人。"王姐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李梅觉得不对劲,但也没有深究。

直到有一天晚上,她听到了地下传来的声音。

那是一种很奇怪的声音,像是呻吟,又像是哭泣。

李梅以为是老鼠或者猫叫,但仔细听又不像。

第三天,李梅特意留意了一下地下室的方向。

她发现确实有人进出,而且都是悄悄的,生怕被人发现。

"胡院长去地下室干什么?"李梅心里嘀咕。

几天后,李梅鼓起勇气问胡建国:"院长,地下室是做什么用的?"

胡建国抬起头看了她一眼:"怎么突然问这个?"

"我听到有声音,有点好奇。"李梅尽量装得随意

"地下室是我们的特殊病房,住的是一些特殊情况的老人。"

李梅点点头,但心里更加好奇了。

两年过去了,李梅在养老院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她已经熟悉了这里的所有规则和潜规则,也见识了各种各样的老人和家属。

有的家属对老人嘘寒问暖,有的家属三天两头就来看望。

有的家属把老人送来就不管了,有的家属只关心老人什么时候死。

有的老人家庭和睦,子孙满堂。

有的老人孤苦伶仃,无人问津。

有的老人虽然身体不好,但精神愉快。有的老人身体健康,但心灵空虚。

李梅慢慢明白,老年生活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金钱,更取决于亲情和关爱。

但她始终对地下室的事情耿耿于怀。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能听到地下传来微弱的声音。

那声音时有时无,像是求救,又像是哀怨。

三年后,李梅已经是养老院的护工长了。

她管理着普通区的所有护工,工资也涨了不少。

女儿考上了大学,生活总算有了盼头。

但地下室的秘密仍然困扰着她。

有一天,李梅看到胡建国匆匆忙忙地往地下室走,手里还拎着一个药箱。

"院长去地下室做什么?"李梅跟了上去。

她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看到胡建国打开了一扇从来没见过的门。

李梅躲在角落里,透过门缝看到里面的情况。

那是一个很简陋的房间,里面有几张破旧的床,床上躺着几个老人。

这些老人看起来状况很糟,瘦骨嶙峋,无精打采。

胡建国在给他们检查身体,动作很粗暴,一点也不像对待其他区域的老人那样客气。

"这些是什么人?"李梅心里疑惑。

她想看得更清楚一些,但不敢靠得太近。

胡建国很快就出来了,李梅赶紧躲了起来。

"这些老人为什么要住在地下室?"李梅满脑子都是疑问。

四年后,李梅已经完全融入了养老院的生活。

她见证了太多老人的离世,也见证了太多家庭的悲欢离合。

她对生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人性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但地下室的秘密始终像块心病,让她睡不安稳。



五年过去了,李梅在春晖养老院已经是元老级的员工。

她亲眼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变化,也亲身体验了社会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

在她看来,养老院的三等分级虽然残酷,但也符合社会现实。

有钱人享受更好的服务,这本身没有什么错。

但地下室的事情始终是她心里的疙瘩。

那些老人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被藏起来?

直到那个雨夜,一切的谜团都被揭开了。

那天,李梅正在值夜班,突然听到地下室传来剧烈的响声,像是有人在争吵。

她犹豫了一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决定下去看看。

门把手比想象中要沉,她用了些力气才慢慢转动。

"咔嚓"一声轻响,门锁打开了。

一股更加浓重的异味从里面飘出来,让她几乎要干呕。

她用手捂住鼻子,眉头紧皱。

"吱呀..."

门缓缓向里面推开,发出令人心悸的摩擦声。

"我的天哪..."

当看到里面的情景李梅的眼睛因为震惊瞪得滚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