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人是什么受气包吗?怎么不管在哪都有人故意找茬,要欺负中国人!这次竟然还盯上了我们退伍军人!
中国留学生无故被群殴
澳洲黄金海岸的公交车站,中国留学生李博洋和她的同伴刘佳媛在等车,突然过来了十五名澳洲青少年围住。
看着个情况,他们赶紧询问他们要干什么,对方声称她们在车上撞到了其中一名怀孕的女生,要求道歉。
而李博洋根本不记得有过任何碰撞,还没等她辩解清楚,一只壁虎就被人恶意扔到了她身上,而围殴也随之而来。
然而攻击者显然低估了眼前这个女孩,其实李博洋曾是一名中国军人,被控制手脚的瞬间,她几乎是本能地挣脱,随即展开了凶狠的反击。
监控和路人拍下的画面里,她以一敌四,抓住一名白人女孩的头发,拳头毫不留情,而她的同伴刘佳媛则没那么幸运,被几人拖到地上拳打脚踢。
虽然李博洋比较厉害,但最终双拳难敌众手,李博洋也挂了彩,身上留下多处软组织挫伤。
周围群众的反应令人心寒
这几个人的围殴还不是最暴力的,最暴力的还是周围的围观群众,公交车站人来人往,有大量的围观群众,然而在长达数分钟的冲突里,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甚至没有一个人报警。
而现场有起哄声,有叫骂声,还有手机录像时发出的“滴滴”声,所有人都成了这场暴力的“观众”,他们用镜头代替了援手,将一个女孩的挣扎与屈辱,变成了一段可供传播的数字影像。
直到一切尘埃落定,施暴者散去,才有路人上前,迟疑地问一句:“需要帮忙吗?”这种集体的冷漠,比拳头更伤人。
李博洋选择了把视频发到了网上,这几乎是所有海外华人在遭遇不公时,最本能也最无奈的选择,而看到引发这么大的舆论之后,有一个打人者向他们道歉了,但是这个道歉还加了一个哭笑的表情,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
在舆论的影响下,警方逮捕了三名青少年,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更像是一种安抚,根据澳洲法律,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只会面临社区服务或少量赔偿的“棉花拳头”。
几千澳元的罚款,对于一场恶性围殴来说,更像一个笑话,当受害者向警方寻求建议时,得到的回答是:“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立刻逃跑或大声呼救”,这无异于承认,系统无法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提供保护。
中国驻澳使领馆第一时间发声谴责,提供领事保护,这声音铿锵有力,是海外公民的坚强后盾,但这种“喊话”式的施压,也从侧面印证了依靠驻在国司法系统维权的漫长与艰难。
法律的天平是倾斜的,执法的效率是滞后的,官方的援助是宏观的,当所有正式渠道都显得如此无力时,诉诸网络,将事情“闹大”,利用舆论向各方施压,就成了个体维权性价比最高的“替代品”。
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将李博洋的遭遇单独拎出来看,或许是一场治安事件,但把它放进更大的图景里,你会看到一张令人不寒而栗的网。
因为这样的事情绝非孤例,比如2017年,堪培拉,两名中国高中生在车站被三十多人围殴,报警后警方迟迟未到。
还有近年的悉尼,一对中国夫妇被一群青少年无故殴打,妻子手部骨折,攻击者中最小的年仅12岁。
在这些看似随机的暴力中,总有一个声音反复出现:“滚回中国去!”这不仅仅是治安问题,更是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
一些澳洲青少年,将对社会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转化成对“外来者”的无端仇恨,更可怕的是,这种敌意有时会得到某种“官方认证”。
此前就有留学生因手机里存着大学军训的照片,被边境执法人员以“隐瞒军事训练”为由,当场取消签证,原路遣返。
在这种系统性的不信任与弥漫性的敌意面前,大使馆提醒的“注意安全、保持低调”,显得多么被动,华人社区自发组织的互助,比如中餐馆保安和法律援助,反而成了更具现实意义的防护网。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能力所能及的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自己,最后希望在国外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的国人,都不要遇到这样的事情。
参考资料
大河报2025-6-16《澳洲留学生被当地十几名青少年殴打,当事人:警方已对其中三人提出指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