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制/BUCM
4+4
培养目标/BUCM
以教育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平台,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学术志向坚定,立志投身中药学基础与转化研究,具有科学家精神、原始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中药学领军人才。
培养要求/BUCM
知识层面:
1.中医药基础知识:掌握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药知识,具备基本的中医药思维;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与中医药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3.中药学核心知识:掌握中药基本理论、资源利用、品质评价、炮制加工、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应用方式、质量控制、新药研发与生产、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等相关方面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熟悉中药学相关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
4.行业产业知识:熟悉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动态,熟悉医药行业、药事管理、中药监管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
5.基本科研知识:熟悉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前沿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科研设计和科研项目申请的基本方法;
6.人文知识:熟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药学相关的哲学、文学、史学知识,了解一定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知识;
能力层面:
1.交叉创新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具备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具备运用综合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中药生产与应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在中药学属性研究、中药技术创新、新药研发及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具备追踪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前沿,以及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4.外语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文献撰写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信息能力:具备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国内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具备运用相关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分析处理本专业有关问题的能力;
6.沟通协作能力:具有与用药对象、医药行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灵活的社会适应技巧和有效的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素质层面:
1.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国家安全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志愿为人类健康工作服务;
2.学习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修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学术诚信;养成依法工作的观念,能以国家各项医药管理法规和行业准则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3.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的情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尊重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与社会和环境发展变化相协调;
4.意志品质:具有勤奋刻苦的品质和刻苦努力的钻研精神。
主要课程/BUCM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学、数据科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现代生物学、药用植物学、物理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学、中药鉴定学、药事管理与法规、AI药物设计、中药交叉融合课程等。
培养模式及特色/BUCM
中药学本博贯通(时珍国药正华班)依托教育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实施教育部"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三家高水平科研院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三制(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育人模式。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学术志向坚定,立志投身中药学基础与转化研究,具有科学家精神、原始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中药学领军人才。除高招外,在第一学年末可从中药学院其他相关专业遴选优秀学子进入该班级。
1. 创新的培养模式
本博融通,构建弹性培养模式。搭建“筑基-强化-拔高”本博融通的培养架构,实现高端学术培养阶段前移。通过贯通设计、目标管理、分段考核、动态进出等机制,实现科学选才,精心育才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
2. 创新的育人模式
联合高水平科研院所,推进协同育人新范式。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所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三家全国知名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课程互认、共享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共享国际资源、联合导师培养等方式,充分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等校内外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同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
导师引领,打破常规,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基地班学生“多对一”配备优秀师资组成的导师组,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模块课”和“项目化”学习任务;开展导师组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深化改革,创新“医药圆融”特色书院育人平台。以师生共享空间、中医、中药等多专业融合的师生互动区域为依托,通过环境浸润,实现沉浸式全过程育人。在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学习、素质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引领、指导和帮助,打造“医药圆融”的北中医特色书院学习模式。
夯实中医药学基础、实施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产学研协同育人。依据学科发展及国家发展需求,实施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促进信息、人文、工学、理学多学科与中药学科深度融合。以中医药行业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设计涉及多学科“项目”问题,以项目作为学习载体,学生在交叉团队导师指导下通过学习、交流、协作,实现运用交叉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
面向国际,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邀请国内外客座教授和行业精英开展国际化课程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科研实践、游学等方式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为学生提供融入国际一流研究群体的机会,形成“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研究视野。
学位授予/BUCM
理学学士学位、医学博士学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 | 招生与就业处
排版 | 申佳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