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五万!你没听错,就是五万!”小李拿着罚单,声音在嘈杂的商业街上显得格外清晰。
面前的王大妈听到这个数字,不但没有像其他摊贩那样瞪大眼睛求情,反而笑了笑,从布袋里掏出一沓钱开始数起来。
“行,五万就五万。”她的话让围观的路人都愣住了,小李的手也不自觉地颤抖了一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01
凌晨四点半,天还没亮,刘桂花就已经起床了。
她轻手轻脚地从床上坐起,生怕惊醒身边还在熟睡的老伴。
屋外漆黑一片,只有远处几盏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芒。
夏日的夜晚闷热,即使开着窗户,房间里依然有些憋闷。
刘桂花今年六十一岁,退休前在纺织厂做了大半辈子挡车工。
那时候工厂效益好,工人们虽然辛苦,但生活还算稳定。
她和老伴王德成都在同一个厂里上班,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退休后本想安享晚年。
但三年前的一个雨夜,王德成突发脑梗。
那天晚上,刘桂花正在厨房收拾碗筷,听到卧室里传来沉重的摔倒声。
她赶紧跑过去,发现老伴倒在地上,嘴巴歪斜,说不出话来。
救护车的警笛声在深夜里格外刺耳,医院急诊科的白炽灯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苍白。
医生说抢救及时,保住了命,但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
从那以后,王德成的左半边身子不听使唤,说话也不清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康复费用就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他们的积蓄。
理疗、针灸、买药,每个月都要花去两千多块钱。
刘桂花的退休金只有一千八百块,王德成的稍微多一些,但两个人的钱加起来,除了治病,连正常生活都有些紧张。
为了减轻负担,刘桂花开始在自家的小阳台上种菜。
她把塑料泡沫箱一个个摆放整齐,里面装上从郊区拉回来的黑土,种上各种蔬菜。
番茄、黄瓜、豆角、小白菜,阳台上绿意盎然,成了她的小菜园。
菜长得好的时候,自己吃不完,刘桂花就拿到附近的建设路早市去卖。
开始只是偶尔去一次,后来发现这些有机蔬菜很受欢迎,她就每天都去。
虽然每天只能挣个几十块钱,但积少成多,也能补贴一些家用。
更重要的是,摆摊让她觉得自己还有用处。
在家里照顾老伴,虽然是应该做的,但整天面对病床和药瓶,心情难免沉重。
到早市和大家聊聊天,看看热闹的人群,能让她暂时忘记生活的不易。
刘桂花小心翼翼地下床,踩着布拖鞋走到厨房。
她先给老伴熬粥,小米和大米混合,再加几颗红枣。
老伴现在只能吃流质食物,粥要熬得烂一些,稠一些,不能有硬块。
熬粥的时候,她把昨晚摘好的菜重新整理一遍。
豆角要挑选嫩的,太老的会咬不动。
番茄要选红得均匀的,有虫眼的要挑出来。
小白菜要用报纸包好,保持水分。
每一样菜都要精心挑选,她的顾客都是邻里邻居,不能糊弄。
“老头子,我去卖菜了,粥在锅里给你温着呢。”她轻声在老伴耳边说道,虽然知道他听不太清楚,但这已经成了她每天的习惯。
王德成躺在床上,眼睛睁着,嘴巴微微张开,想要说什么却说不清楚。
刘桂花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温度正常,又检查了一下枕头是否摆放得舒服。
“你安心休息,我很快就回来。”她给老伴盖好薄被,轻轻关上房门。
刘桂花背着竹篮出了门,天边刚露出鱼肚白。
小区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早起晨练的老人在小花园里打太极拳。
她走路很快,六十多岁的人了,身体还算硬朗,只是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那是长年操劳留下的痕迹。
建设路早市距离她家不算远,走路十五分钟就能到。
这是附近几个小区居民买菜的主要场所,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开始热闹起来。
市场不大,就是一条长约两百米的小街,两旁摆满了各种摊位。
刘桂花的摊位在市场中段,一棵老槐树下面。
这个位置是她慢慢占下来的,夏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避雨,比较理想。
她从包里掏出一块旧塑料布,铺在地上,然后把各种蔬菜整齐地摆放好。
![]()
豆角码成一排,用橡皮筋扎成小捆,看起来整洁。
番茄按大小分类,红的放在前面,半红的放在后面。
小白菜根部朝里,叶子朝外,绿得诱人。
黄瓜擦得干干净净,码放得整整齐齐。
02
“刘大姐,今天的菜真不错啊。”隔壁卖鸡蛋的李大妈热情地打招呼。
李大妈六十出头,丈夫去世得早,一个人带大两个孩子。
现在儿女都有了工作,她闲不住,就到早市卖些鸡蛋和咸菜。
两个人算是市场里的老熟人,经常聊天解闷。
“还行,昨天刚摘的,新鲜着呢。”刘桂花笑着回答,一边整理着手里的菜。
“你家老王最近怎么样?”李大妈关切地问道。
她知道刘桂花家的情况,也经常感慨人生的无常。
刘桂花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老样子,昨天医生说可以减少一种药,也算是好消息吧。”
李大妈点点头,没有再多问。
大家都有各自的难处,能够互相理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一会儿,熟客们陆续来到刘桂花的摊位前。
“刘大姐,给我来两斤豆角,上次买的真嫩。”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说道。
她是附近小区的居民,几乎每天都来买菜,对刘桂花的蔬菜很信任。
“好嘞,您看这豆角多嫩,掐一下就断。”刘桂花拿起一根豆角演示给顾客看,果然很容易就掐断了。
“刘大姐,您家的菜就是好,吃着放心。”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妈妈说道,她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孩子正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年轻妈妈叫小陈,住在刘桂花楼上,两家人很熟悉。
小陈上班忙,经常让刘桂花帮忙买菜,两人关系很不错。
“那是当然,我种菜从来不打农药,全是有机肥。”刘桂花自豪地说。
她确实很注意蔬菜的质量,宁可产量少一些,也要保证安全。
早市的生意渐渐热闹起来,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
卖肉的师傅在剁排骨,刀子在案板上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卖豆腐的大婶在切豆腐,白嫩的豆腐方方正正,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卖包子的小伙子蒸笼里热气腾腾,香味飘得老远。
“刘大姐,听说城里最近在严查无证摊贩,您小心点。”一位买菜的大妈提醒道。
她在附近的药店上班,经常能听到一些消息。
刘桂花点点头:“我知道,谢谢提醒。”
这几天,她确实听说城管查得越来越严。
前两天,金桥市场那边好几个摊位都被罚了款,有的老人承担不起,直接不来摆摊了。
听说罚款金额还不小,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对于靠摆摊维持生计的老人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负担。
“听说老李头前天被罚了三千块,摊子都不敢摆了。”李大妈凑过来小声说道。
老李头是附近有名的卖糕点的,手艺很好,做的绿豆糕和桂花糕特别受欢迎。
摆摊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问题,没想到也被查了。
“三千块对他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刘桂花叹了口气。
老李头七十多岁了,就靠卖糕点维持生活,三千块差不多是他两个月的收入。
“听说现在查得特别严,要求必须有营业执照,还要交各种费用。”李大妈继续说道,“咱们这些老人哪懂那些手续,就是卖点自己种的菜,还要办那么多证件。”
![]()
刘桂花心里也有些担心,但她别无选择。
老伴的医药费每月都要花那么多钱,仅靠退休金根本不够。
即使有风险,她也得继续摆摊。
03
“车到山前必有路,实在不行就不摆了呗。”刘桂花表面上看起来很淡定,但心里其实很忐忑。
“话是这么说,可是不摆摊怎么办呢?坐在家里又没有收入。”李大妈摇摇头,为这些老年人的生计担心。
正当她们聊天的时候,市场入口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几个穿着制服的城管出现在早市入口,领头的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腰板挺直,面容严肃。
“城管来了!城管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整个早市瞬间紧张起来。
有的摊贩慌忙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有的四处张望,寻找可能的退路。
还有几个没有营业执照的摊贩甚至直接抛下摊位,拔腿就跑。
市场里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场面一下子冷清了不少。
李大妈慌忙收起鸡蛋,低声对刘桂花说:“刘大姐,要不咱们先撤吧?”
刘桂花却显得异常镇定,她继续招呼着顾客,仿佛没看见那几个正在市场里巡视的城管。
“不用急,我们又没做什么违法的事,怕什么?”刘桂花平静地说道。
她的镇定让周围的人都有些意外。
按常理说,看到城管来了,摊贩们都应该紧张才对,刘桂花的反应确实有些特别。
城管队员小李穿着整齐的制服,胸前的执法证在阳光下闪着光。
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两年了,对各种情况都比较熟悉。
今天接到任务,要对建设路早市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查处无证经营的摊贩。
他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各个摊位,不时停下来询问摊主是否有营业执照。
大部分摊主看到城管来了,都会主动配合,有证件的拿出证件,没证件的主动收摊离开。
小李走到刘桂花的摊位前,扫了一眼摊上的蔬菜。
蔬菜摆放得很整齐,看起来新鲜干净,显然是精心挑选过的。
“大妈,您好。”小李走上前去,语气尽量温和,“您有营业执照吗?”
刘桂花抬头,平静地看着对方:“没有。”
她的回答很直接,没有狡辩,也没有试图逃避。
这种坦然的态度让小李有些意外,大多数无证摊贩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会找各种理由推脱或者求情。
“按照相关规定,无证摆摊属于违规经营,需要处以罚款。”小李拿出罚单,准备填写相关信息。
“要罚多少?”刘桂花问道,语气依然很平静,仿佛在询问菜价一样。
小李看了看手中的执法标准,犹豫了一下。
按照最新的规定,无证经营的处罚标准确实提高了不少,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市容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
“根据最新规定,像您这种情况,罚款五万元。”小李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自己都觉得有些沉重。
周围顿时一片哗然。
五万元,对于一个靠卖菜为生的老太太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五万?这也太多了吧!”有顾客为刘桂花抱不平。
“就是,一个老太太摆个小摊,哪来这么多钱?”
“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为刘桂花感到不值。
按常理说,面对这么高的罚款,她应该要么据理力争,要么哭诉求情,要么气急败坏地和城管理论。
但刘桂花的反应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她听到五万这个数字,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竟然笑了。
那笑容很特别,不是苦笑,不是冷笑,而是一种让人看不懂的淡然。
“五万是吧?”她重复了一遍,语气中没有震惊,没有愤怒,甚至没有无奈,只有一种莫名的平静。
04
小李也被她的反应弄糊涂了。
在他的执法经历中,很少见到有人对高额罚款如此淡定的。
这种反应太不正常了,让他开始怀疑这位老太太是不是没有理解罚款的严重性。
“大妈,您确定明白是多少钱吗?五万元,不是五百元。”小李再次确认,担心老人家听错了。
刘桂花点点头:“我听得很清楚,五万元。”
她站起身,从摊位后面拿出一个旧布包。
布包看起来很普通,就是那种老年人常用的黑色帆布包,表面有些磨损,看得出用了很多年。
围观的人以为她要收拾东西离开,准备安慰几句。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刘桂花打开布包,从里面掏出一沓钞票。
不是几张零钱,而是一沓厚厚的百元大钞。
“这...这是...”李大妈看得目瞪口呆。
刘桂花开始数钱,动作很熟练,一张张百元大钞在她手中快速翻过。
崭新的钞票在阳光下反射着光泽,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一千、两千、三千...”她小声念着数字,表情专注而认真,就像银行柜员一样熟练。
小李看着眼前的情景,感到越来越困惑。
这位老太太的表现太异常了,一个普通的摆摊老人怎么可能随身带着这么多现金?
而且对这笔巨款如此不在乎?
周围的人群也都震惊了,纷纷议论起来:
“这老太太什么来头啊?随身带这么多钱?”
“不会是什么有钱人家的老太太吧?闲着没事出来体验生活?”
“也可能是做其他生意的,正好路过在这摆摊?”
“四万八、四万九、五万。”刘桂花数完钱,把五万元现金整整齐齐地放在摊位的小桌上,“够了吗?”
她的语气轻松,仿佛五万元对她来说不过是五十元一样。
那种云淡风轻的态度,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小李机械地点了点头,开始清点钞票。
钞票很新,大部分都是连号的,看起来像是刚从银行取出来的。
他一边数钱,一边思考着这背后可能的原因。
这位老太太的身份肯定不简单,但她看起来确实像个普通的退休老人。
穿着朴素,说话的口音也是本地的,菜也确实是自己种的...种种迹象都表明她就是个普通人,但普通人怎么可能随身带着五万现金?
清点完毕,小李开出收据,递给刘桂花:“请您保管好收据。”
刘桂花接过收据,仔细看了看,然后小心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
她对这张收据的重视程度,比对那五万现金还要高,这个细节让小李更加疑惑。
“好了,我该走了。”刘桂花开始收拾摊位,动作依然从容不迫。
她把剩下的蔬菜一一装进竹篮,折好塑料布,整理干净摊位。
整个过程井井有条,看不出丝毫慌乱或者不舍。
围观的人群还在议论纷纷,都对刘桂花的表现感到不可思议。
有人开始怀疑她的身份,有人猜测她可能有什么特殊背景。
刘桂花听着这些议论,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解释什么。
她背起竹篮,向小李点了点头:“辛苦了。”
说完,她转身离开,步伐稳健,没有丝毫拖沓。
05
小李看着刘桂花远去的背影,心里的疑虑越来越重。
这位老太太的一举一动都透着异常,但他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那种对五万元罚款的淡定,那种随身携带巨额现金的能力,那种对罚款收据的重视,都让他觉得这个案子不简单。
就在刘桂花走出十几米远的时候,小李的对讲机突然响起。
“各单位注意,各单位注意,刚刚接到上级紧急通知...”队长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出,听起来很急促。
小李按下通话键:“队长,我这里正在处理一起无证经营案件。”
“先听我说完!”队长的声音更急了,“所有执法人员立即注意,有重要情况...”
对讲机的声音突然变得断断续续,小李没有听清楚后面的内容。
但就在这时,他注意到地上有个黑色的小本子,看起来像是刚刚掉的。
小李弯腰捡起小本子,随手翻开想看看是谁掉的。
本子一打开,小李的脸色瞬间变了。
“坏了,快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