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配图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很多朋友可能没有注意到,最近国家发了个重要文件——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
看到这个标题,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次国家是动真格的了。
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写进“国字号”红头文件,以中央、国务的名义发布,恐怕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要发这样一份文件?它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先讲个真事。
今年三月,在杭州余杭打工的甘肃小伙沈晓澍遇到了麻烦——年底离职了,新工作还没着落,眼看着养老保险要断档。
搁以前,外地户籍想在杭州自己缴社保?门都没有!可这次当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12333时,电话那头的回复让他惊喜异常:“现在放开了,您办个灵活就业登记就能参保。”
沈晓澍的“意外之喜”,正是这份文件带来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正在十四亿人的生活中悄然发生。
一、告别“裸奔”,劳动者挺起腰杆
可以说,改开四十多年来,我们创造了非常多的经济奇迹,但也留下了一些“成长的烦恼”。最扎心的就是近三亿“新市民”的尴尬处境——城镇常住人口占比已达67%,可户籍人口比重只有50%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人在城市挥洒汗水,却像“隐形人”一样,享受不到同等待遇。
比如在杭州送外卖的江西小伙,以前就是“裸奔”状态——没工伤保险,磕了碰了只能自认倒霉。现在好了,文件明确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外卖小哥终于能办工伤保险了。
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还有户籍制度的改变。数据显示,目前已有多个大中城市取消养老保险参保户籍限制。苏州更是大手笔,积分落户门槛从四百分直降到二百分!杭州、合肥等地也纷纷跟进。
那种“用你时把你当建设者,分蛋糕时把你当外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最触动人心的是“政策找人”机制。
过去困难群众要自己去“求助”,现在是大数据主动发现、精准帮扶。这个转变看似技术升级,实则是尊严革命——从“低声下气求人”到“理直气壮享受权利”,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二、不再“骨肉分离”,家庭回归完整
劳动者的尊严关乎个体,家庭的尊严更加牵动人心。
据报道,全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177万,城镇留守儿童有2516万。更扎心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只有52.6%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与父母在一起。
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孩子,爸妈只存在于手机里。
比如在广州打工二十多年的老李。孩子一直在老家当留守儿童,不是他不想带在身边,而是政策不允许——外地孩子想在广州上公办学校,比登天还难。
但现在文件明确推进常住地公共服务均等化,老李的孩子终于能来广州读书了。
这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对老李来说,这是做父亲尊严的回归——他不必再面对视频里孩子陌生的眼神,不必再背负“养得起却带不了”的愧疚。
对孩子来说,这是完整童年的开始——有爸爸接送上学,有妈妈辅导作业,不再是同学口中的“留守儿童”。
广东的魄力值得点赞:截止2025年,新增了375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这些数字背后,是几百万个家庭的团圆梦,是几百万个孩子可以在学校挺直腰杆!
三、看病不求人,生命有尊严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曾几何时,一场大病就能让一个家庭的尊严荡然无存。
数据最有说服力:
浙江的心脏支架手术费从3.2万降到7000,降幅超过78%。多少的普通家庭再也不必为了治病卖房卖地,不必再低三下四地四处借钱,不必再在生死关头丢掉体面?
“大病不出县”的承诺更是直击痛点。
过去患者翻山越岭去省城,住不起宾馆就在医院走廊打地铺,挂不上专家号就托关系走后门。
现在呢?
省级专家每周下沉坐诊,三甲医院资源直接送到县里。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大夫,这份便利背后,是就医尊严的全面回归。
养老问题的变化同样深刻。
文件明确要求,要全面推进职工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就是说要给养老金的池子接上“全国水管”。
比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退休工人,再也不用担心地方财政吃紧而影响养老金的发放。每月按时足额到账的养老金,足以让他们安享晚年。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文件明明强调的是公平,为什么我偏要说尊严?
因为公平是个理性概念,而尊严却直抵人心。
公平告诉你“你有什么权利”,尊严告诉你“你配得上这些权利”。
当杭州的外卖小哥终于能办工伤保险,他收获的不只是公平,更是“我的劳动被看见、被尊重”的尊严感。当老李的孩子终于能在身边上学,这不只是公平,更是一个父亲“我能给孩子完整的爱”的尊严感。
尊严包含但超越公平。
它不是“我能得到什么”的算计,而是“我是谁”的确认。从“外地人”到“新市民”,从“求助者”到“权利人”,从“二等公民”到“城市主人”——这样的转变,才是这份文件的灵魂。
更深一层看,“政策找人”折射出数字时代的尊严新内涵。
当困难群众不必再“上门求助”,当救助如及时雨般主动降临,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是政策温度,更是一个国家的温度。
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现代化不只是国内生产总值翻番、高楼林立,更是让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地生活。共同富裕的“富”,不只是钱包鼓起来,更是腰杆直起来、精神富起来。
这个文件的推进力度是空前的——
二十八个部委协同推进,财政安排教育、社保支出近四点五万亿元,新增民生支出超两万亿元。这些天文数字背后,是国家为人民尊严买单的决心。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从红头文件到百姓生活,还有不少路要走。
但方向已定,号角已响。
前几天在南京政务服务中心,墙上贴着的“民生事项办理流程图”格外醒目。一位大姐指着流程图跟同伴说:“现在办事真方便,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
是啊,“不用看人脸色”,这就是尊严。
当菜市场的议论从叹息变成笑声,
当打工者的眼神从躲闪变成坦然,
当老人的背影从佝偻变成硬朗,
当政策文件的温度转化为百姓生活的热度——
这样让老百姓挺直腰杆的日子,才是一个国家最美的图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