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买房被视为人生必选项,如今,租房却成了更清醒的选择,甚至有人喊出“房子狗都不买”。
当北京35岁以上租客占比暴涨45%,上海顶级大平层租售比高达1:1714,意味着要租143年才能回本时,我们看清了这场悄然发生的居住革命:有人卸下30年房贷枷锁,有人却仍被房子压垮整个人生。
买房陷阱首当其冲的就是租售比。以上海普陀区地铁站旁网红楼盘为例,这里大平层单价10多万起步,一套120平米房子总价1800万,按32年商贷计算,月供高达6万,有几个家庭能月入6万且不吃不喝呢?
但选择租房,同一户型月租金仅1万,用六分之一成本就能享受同样的社区泳池、24小时安保以及地铁5分钟直达的便利。国际通用租售比标准为1:300,即300个月租金可覆盖房价,25年回本,而中国重点50城24年平均租售比为1:590,需近50年回本,上海这套房子租售比更是夸张到1:1714。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直言,这不是买房,而是给银行打工。当租金回报率跑不赢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房子就从资产变成了负资产。
更残酷的是,买房者签下的不只是贷款合同,而是用30年自由对未来的押注。假设年轻人22岁本科毕业,到60岁退休有38年工作时间,若用30年还房贷,意味着80%职业生涯被月供绑架,要是读研读博,这一比例会飙升到90%。从25岁到55岁,人生最具创造力的30年,都要为一套房子不敢病、不敢辞、不敢停。
但现实是,没人能保证未来32年行业不衰、收入不降。过去32年,中国变化巨大,2000年还在用BP机传呼,2010年智能手机刚普及,2020年直播电商颠覆传统零售。
曾经的铁饭碗行业,如柯达、诺基亚、教培,如今已消失或转型。23年房地产行业裁员潮中,连大型房企高管都失业。当行业变革,背着30年房贷的人往往最先被生活击溃。
“没房怎么结婚,没房孩子怎么上学”,这是老一辈常抛出的质疑,但这逻辑并不成立。首先,买房等于婚姻保障是80后被营销出的概念,70年代父母辈结婚住单位宿舍、借亲戚房很常见。
德国50%人口租房生活,美国35%家庭终身租房,没人觉得租房就婚姻失败。关键是,中国青年居住观念已改变,《中国青年居住观念调查报告》显示,25 - 35岁城市青年认为必须买房的比例从20年的78%暴跌至42%,每10个年轻人里有5个已跳出“买房等于幸福”思维定式。
至于孩子上学,24年7月推行的租购同权政策已在北上广深等15个城市试点,租房者子女可就近入学,享受与购房者同等教育、医疗权益,学区房投资属性将被剥离,房子回归居住本质。
老一辈拼命买房,是因为经历了中国城镇化黄金时代。01年中国城镇化率仅37.66%,到25年已达66%,城市吸纳人口,买房是抗通胀、增值的最优解。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城镇化率接近发达国家70%的天花板,人口流入放缓,供给过剩。
24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突破7亿平方米,相当于350万套100平米房子,且人口下滑,老龄化率超21%,人少房多趋势不可逆,买房不再稳赚不赔,更像高位接盘的消费,如同花50万买豪车,出门就贬值30%,只是房子贬值周期更长、代价更大。
房价上涨时,人们因市值增加敢于消费,房价下跌,账面缩水带来的焦虑让人勒紧裤腰带,这是当下很多家庭日子变苦的原因。
正如作家冯唐所说,成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但一套房子若绑架32年自由,让人不敢生病、不敢辞职成为常态,我们应重新定义成功。房子本质是居住空间,不是身份标签和婚姻保障书,它应是让生活美好的工具,而非带来焦虑、让人妥协放弃的枷锁。
2025年,越来越多年轻人觉醒,拒绝用六个钱包换水泥盒子,选择租房自由,尝试不同职业、体验不同城市,不再把有房当人生KPI,而是把有故事、有体验作为新价值坐标。
所以想问屏幕前的你,如果买房让你不敢生病、不敢追梦,这样的安全感真值得吗?如果租房能让你多去10个城市、尝试5种职业、多陪父母300天,这样的“不踏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