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北海道广尾郡大树町的一片测试场地,本田(Honda)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这家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成功完成了其首枚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发射与回收测试,标志着其正式跨入航天产业这一全新领域。
此次测试由本田旗下的研发机构Honda R&D主导,是公司多年积累的自动化、动力系统与控制算法技术集大成的体现,也预示着全球“汽车造火箭”的趋势正加速演进。
56.6秒高精度飞行,本田火箭完成首次垂直起降
据本田公司公布的技术细节,本次试验火箭长6.3米、直径85厘米,干重900公斤,满载起飞重量达1,312公斤。测试中,火箭成功爬升至271.4米的目标高度,随后在精密控制下实现垂直着陆,偏差仅为37厘米,达到了极高的工程控制精度。
整个飞行持续时间为56.6秒,重点验证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最核心的三项技术:起飞阶段的姿态稳定、下落过程的动力控制与精确降落能力。
本田强调,测试过程中始终将“安全”置于首位。公司在飞行前与当地政府与居民建立了充分沟通机制,确保测试活动对环境与公众安全无负面影响。
三部敏宏:这是本田迈向航天科技的关键一步
本田全球CEO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在测试成功后发布声明表示: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本田在可回收火箭技术研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我们持续挑战自我、拓展技术疆界的重要体现。”
他还补充道:
“本田将继续以创造‘人类愉悦的时间与空间’为使命,通过产品与服务解决环境与安全问题,持续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技术与解决方案。”
从汽车到太空,技术迁移背后的战略考量
早在2021年,本田便表示正在研究包括可重复使用火箭在内的太空技术,但始终未公布任何测试计划。这次试飞成果是在无预警情况下宣布的,令业界侧目。
公司指出,本次实验虽为内部技术验证,但未来具备重要商业潜力。具体而言,通过自研火箭发射本田自主制造的卫星,可为公司构建起“空-地一体”的数据系统,反哺自动驾驶、精准定位、物联网等核心业务。
目前,本田尚未决定是否将该火箭技术全面商业化,但其明确表示,面对未来对“太空数据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自主可控的火箭能力将成为关键资产。
2029年实现亚轨道飞行
本田同时透露,计划在2029年实现其首次亚轨道飞行,进而探索低成本、高频率的太空运输路径。这一目标与当前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本田表示,未来数年将持续推进火箭发动机性能、着陆可靠性、系统冗余控制等技术的迭代升级,并逐步探索商业化路径。
不止本田一家公司出手
近年来,全球多家汽车与科技巨头正悄然将触角伸向太空。除了本田,丰田(Toyota)也在今年宣布对日本民营火箭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进行投资,意图深度参与民用火箭与卫星市场。
日本政府亦在政策层面推动“民间太空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正加速推动火箭重复使用项目,政府还设立了数十亿美元的航天基金以扶持国内创新企业进入轨道发射市场。
本田加入SpaceX等航天玩家之列
本田此次火箭成功回收,使其跻身全球可回收航天技术开发阵营,加入了SpaceX、蓝色起源(Blue Origin)等行业先锋之列。值得一提的是,NASA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通过航天飞机项目初步实现了“重复使用航天器”概念,而SpaceX则真正将其商业化,推动低轨道火箭“回收复用”的现实落地。
如今,这一模式也在亚洲生根发芽。无论是国家机构如JAXA,还是民企如本田、丰田、Interstellar等企业,正构成日本太空战略的新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