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特别报道 | 苏州工业园区:“623”产业体系铸就发展新引擎

0
分享至



编者按

作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国家级经开区从1984年首批14家起步,发展至今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数量超过230家,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开放活力竞相迸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经开区正面临“二次创业”的关键抉择: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重塑核心竞争力?如何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如何以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增长动力?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中国对外开放的成色,更决定着经开区能否在新时代续写改革传奇。本期中时深度聚焦苏州、广州、天津等经开区一线,解码这场以“制度破界”推动“产业重构”的改革实践,探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30年前的苏州工业园区,荒芜寂寥,还是一片农田和洼地。30年后的苏州工业园区内的金鸡湖周边,早已从曾经的荒滩蜕变为繁华的商业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首个合作项目,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并树立了两国合作的生动样板。

商务部近期表示:“国家级经开区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采访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了解到,该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依托中新合作、自贸试验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平台,主动发挥“试验田”作用,成功争取到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授权。目前,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构成的“623”产业体系已成型,并成为了驱动园区发展的新引擎。

专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排头兵”、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得益于其优越的制度设计——构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协同机制,并推行现代治理模式。下一步,苏州工业园区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断提升园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01

各平台应加强体制机制等领域的协同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设立,辖区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放程度、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均居全国前列,并取得了三个“超万亿”的成绩: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国家级经开区是我国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经过几十年发展,其他经开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相比,差距仍然较为明显。“我认为原因在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制度较好,其创立初期规划的蓝图到现在一直坚持了下来。此外,苏州工业园区还实行了现代治理模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皆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苏州工业园区将其落到了实处。”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中新合作、自贸试验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平台,主动发挥“试验田”作用,并争取到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授权。

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苏州工业园区建成投用了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的航空前置货站,苏州药品口岸适用通关“一体化”模式,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落地苏州自贸片区,创新进口危险化学品“白名单”制度,实施医疗器械差异化合格评定模式,首创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落地“关证一链通”等创新举措,推出“支持企业开展保税研发检测”等便利措施。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率先开展地区服务贸易全口径统计研究,在DEPA框架下围绕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身份互认、商业和贸易便利化、国际航运信息交换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开展全产业链制度集成创新,获批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推出研易达、研易购、长三角一体化特殊物品风评结果互认等制度创新举措。

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审议通过了《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方案》的核心目的是推动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排头兵”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并构建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协同机制。下一步,各平台应加强体制机制等领域的协同。

贾若祥认为,经开区和自贸试验区都是我国发展经济、推进开放的重要功能区,两者要聚焦高质量发展,在体制机制等制度环境建设上互学互鉴,既精准发力,又形成合力。既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无缝对接,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也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协同。经开区和自贸试验区都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要在推进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上协同发展,不断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路子。

02

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升级

力度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商务部提出,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开展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苏州工业园区正在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6个重点产业集群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目前,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合作三个单项竞争力均列全国第一,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被评为全球五大纳米技术集聚区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4%。

“苏州工业园区已培育千亿级产业链5条,500亿级产业链7条。”该负责人表示,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623”产业体系规上企业总规模为8460亿元。园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89个,拥有各类科创企业超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8家,各级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企业246家;境内外上市企业70家,其中科创板22家。

据了解,苏州工业园区围绕“623”产业体系建立了新型工业化工作机制,由园区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负责每条产业链的发展工作。同时,加强产业发展政策引导,聚焦23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此外,《园区关于支持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若干政策》等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布,进一步支持企业投资扩大、规模增长、能级提升,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园区还聚焦集成电路、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链,研究出台细分产业政策,支持产业链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园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园、纳米城、生物医药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具身智能产业园、低空经济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载体落地运营,为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园区产业投资基金作用,还成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园区产业投资基金和3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助力。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园区将完善体制机制,聚焦23条重点产业链,完善产业促进、企业培育、对接交流、研究创新、动态报送等机制,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协同、运行高效的发展体系。制定支持集成电路、低空经济、具身智能、仪器仪表等专项政策。同时,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企业服务工作质效,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诉求。做大做强链主企业、重点企业,每半年开展一次评价认定,促进链主企业、重点企业在生产协作、市场分享、技术突破上,为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有效资源。推动制造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ESG、金融、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接,加快推进两业融合。鼓励不同产业链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引导产业跨链融合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面对当前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苏州工业园区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可从以下几点发力。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升级力度是关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其次,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入驻,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纳米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通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支持,如住房补贴、创业资金等,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让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无后顾之忧。最后,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苏州工业园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具备厚实的基础。”魏琪嘉表示,下一步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要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尤其是要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进步。同时,注重绿色发展,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断提升整个园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闵森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产业聚集度高、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多,为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可以支持布局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商业转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588文章数 6374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