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小布什政府的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摇着一管白色粉末,斩钉截铁地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管所谓的“炭疽菌样本”,实际上就是一管洗衣粉。
22年过去了,剧本几乎没换。只是这一次,目标改成了伊拉克的邻居,伊朗。
“我不在乎她说了什么。”
6月17日,特朗普坐在回华盛顿的专机上,对着一群记者,甩出了这句霸道回应,回怼了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的国会证词——“伊朗没有制造核武器,最高领袖也没授权重启2003年暂停的核武计划。”
特朗普不装了,直接摊牌了:伊朗“非常接近拥有核弹”。
这一番看似自相矛盾的说辞,实际上也是白宫的“灵活”策略。当主推伊朗签署核协议的时候,情报总监表示没有造核武;当施压伊朗“无条件投降”的时候,总统发话伊朗马上要有核弹。
你以为特朗普是一个人在演?不,整个系统都在配合。
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库里拉说得最吓人:
“伊朗如果真想搞核武,一周内能提炼出25公斤武器级浓缩铀,三周内做出十枚核弹。”
听起来像是真的,但是这套说辞总觉得耳熟——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哪个没听过?
他们连“铝管”都能说成是导弹零件,连“买农药”都能推断成化学战前兆。
美国情报界的特点就是——你永远找不到确凿证据,但你永远能听到确凿结论。
之所以转弯这么快,其实就是以色列的狂轰滥炸让美国试探出了伊朗的真正实力——领空都保不住了,那就趁你病、要你命!
伊朗能不能造核弹一下子变得不重要了。一个乖乖听话的伊朗,胜过没有核弹的伊朗,面对这道选择题根本不用动脑子。
美国人的态度伊朗人终于明白了。随着哈内梅伊高喊着“决不投降”,伊朗最为忠实的“小弟”胡塞武装也跟着表态了:“将像支持加沙的巴勒斯坦人一样,出手支援伊朗对抗以色列。”
看起来事情是不是要闹大了?一边是摩拳擦掌的美国要下场,一边是连美国航母都敢揍的胡塞放狠话。
但是我觉得,目前看还不至于扩大到中东战争的地步。
这一点从胡塞武装表态的时机就能看出来。伊朗跟以色列的回合制对轰打了这么多轮才发话,就说明了问题——伊朗在摇摆,还没想好投降的姿势,所以胡塞也等信号。
甚至直到此刻,伊朗心里还对停火有着最后一丝念想,所以胡塞只是派出发言人说两句硬话,而不是先把炸弹丢到以色列、再宣布为此负责。
都这节骨眼了,伊朗还不敢下死手。那它在等什么呢?
我想,或许是在为明天的大事件做准备——以色列预告,周四晚上要给伊朗送“惊喜”,寻呼机爆炸都是小儿科。没准伊朗怕胡塞先动手会遭到更猛烈的报复。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我只能说伊朗想多了,胡塞扭转不了局面。看看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状况就知道,在苏莱曼尼死的那一刻,伊朗的抵抗之弧就已经走上了解体之路,这个趋势无法逆转。
伊朗自己选的路,那就自己受着吧。
-胖胖说-
在国际博弈的舞台上,真相是次要的,“目标”才是第一性原理。
不管是2003年的伊拉克,还是2025年的伊朗,本质上都是同一套逻辑——先评估值不值得开干,剩下的事就是找个理由。
以色列的炸弹带走了伊朗的尊严,也改变了美国的“目标”,从“废除伊朗的核计划”,变成了“给伊朗换个天”。于是伊朗的“核弹”就从美国人的嘴里冒出来了。
所以战争不可避免,但也烈度有限。无论是以色列还是美国,都不愿意扩大战争;其他各国也不会下场,要么有心无力,要么有力无心。
只是有一点,恐怕美国和以色列都没多想:
一场烈度有限的战争,往往在时间维度上会被无限延长。
新的帝国泥潭,正在慢慢成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