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北京孩子,老天厚爱。
人口老龄化在北京基本得到了解决,因为这里遍地都是孩子。
只不过马頔一句“北京孩子,爷们要脸”时隔几年再次翻红后,还是让人犯了糊涂:
你们北京人儿,怎么听上去又老又小的?
![]()
![]()
在全国其他地方,我们可能很难看到这样的爷孩二象性。
这些年大家或许已经对“京爷”这个称呼见怪不怪了;
虽然“京爷”听上去不像“沪爷”那么纸醉金迷,但让人联想到的怎么也得是大院和红旗。
在马頔之前,“北京孩子”留给大家的最初印象,大概就是早年互联网上流传的“没打过大张伟就不是北京孩子”。
![]()
起初大家都以为“北京孩子”这四个字只是个别人的口癖,后来发现是大部分北京人的惯用语。
一条讨论「为啥北京街头没人打遮阳伞」的帖子底下,就有无数个自称北京孩子的北京孩子赶来答疑。
![]()
咱们这些外地人对北京孩子的统一认知还停留在说话吞音;
打招呼问“吃了吗您”;以及开口就蹦AUV仨字母。
这印象说错倒也没什么大错,但还是有点单薄了。
![]()
那真正的北京孩子到底啥样呢?
有人从马頔的面部表情分析得出:
北京孩子说话爱瘪嘴,有一种嘴角向下的美,就像安河桥下清澈的水。
![]()
你甚至可以在初代美少年鹿晗的脸上看到这种肌肉走向;
![]()
更别说互联网最出名的北京孩子刘星了。
![]()
肯定会有朋友指出这种小表情并不能代表什么。
毕竟“北京孩子”这个称呼,是要经过严格的血统认证的。
哪怕你在北京出生北京长大,你都不能算是绝对意义上的北京孩子。
![]()
你要问这两者区别在哪,可能会有北京孩子含蓄地告诉你,家风不同。
![]()
咱也不知道北京土著的家风具体是啥样的。
只知道一个北京孩子,生来就不会太较真儿。
比如马頔,被无数明星、网友贴脸玩梗,人家还是笑嘻嘻的。
他说问题不大,大家图个乐儿就行。
![]()
还有人说,北京孩子踏实,不悬浮,一辈子从来了到走了就那些爱好。
他们誓死守护面食和麦当劳,出门更爱坐公交;
不爱去三里屯人挤人,看不腻的是“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
北京孩子话密,啥话都能往外说。
说完了自己家的事,还能聊点儿隔壁邻居的。
朝阳群众屡屡立功,情报都是从哪儿来的?答案显而易见。
![]()
北京孩子甚至有自己的走路姿势,他们管这种懒懒散散的状态叫“散黄儿”。
有时候走着走着还背起了手。
![]()
东北人在外靠口音认亲,北京人一看走路姿势就能共鸣上。
![]()
虽然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识别标准,但有时候也会误伤“同孩”。
有北京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称自己爱逛故宫,结果当场被其他北京人褫夺了“北京孩子”封号。
理由是没见过哪个北京孩子闲的没事总去逛故宫的。
![]()
还有网友自证,身为北京孩子这辈子只去过三次故宫。
咱也不知道是不是110开头的身份证进故宫进多了会消磁。
![]()
除了不去故宫,还有人提出北京孩子打死不会用“啥”、“咋”这种口语表达。
又有网友看不下去了,表示现实中明明有一部分赛级纯血北京人也是会用的。
不管他们谁的说法更权威,我认为都不是问题;
毕竟现在不说“啥”、“咋”,你还可以说“如何呢”、“又能怎”。
![]()
![]()
当然了,以上这些都只能算是玩梗。
真正的北京孩子啥样,谁也无法定义。
看过完整视频的都知道,马頔当初说出“北京孩子,爷们要脸”这话时,是带着点苦闷的;
他不甘心自己真正得意的歌曲没火,而花了三天写的《南山南》却成了代表作。
而“北京孩子”这口冷饭之所以能在网友们的嘴里又炒热了,或许并不是出于恶意;
是源于一场从上世纪末就开始做的梦。
![]()
据北京网友说,“北京孩子”这称呼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只要父母健在,人人都可以自称“北京孩子”。
当北京孩子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孩子时期,只要能说好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就会被长辈们连环夸夸。
![]()
就算年过四十,生活里唯一还能唱响的只有中年人的悲歌,还是会被长辈们亲切地叫一声“孩子”。
代入一下好像确实有点儿疗愈作用。
![]()
还有网友说,单位的北京大哥眼看着就到五十了,家里的老母亲还惦记着专门给他做酱牛肉当零嘴。
![]()
可以看出来,“北京孩子”不光是一种幸福的具象化,也是一种强烈的归属地文化。
后者大概是因为新移民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文化洪水,稀释了一部分老北京文化。
北京人虽然没有离开北京,还是不可避免地生出了乡愁。
![]()
所以有北京土著表示不解,为什么外省的网友对“北京孩子”这四个字反应这么大,竟然能玩梗玩成现象级。
我觉得吧,大概是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类的户籍也不尽相同。
就像山河四省的网友会自嘲:
“自报家门的时候,有一种被查银行卡余额的窘迫。”
![]()
网友对“北京孩子”这四个字如此“敏感”,大概是因为很多北京孩子的人生,是大多数人都眼馋的剧本。
大学才走出县城的人,怎么会不羡慕北京孩子早早就去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
当你终于在成年后来到课本上的那个坐标,一定会忍不住回顾自己的NPC人生:
“小明去少年宫花了30分钟,而我用了26年”。
![]()
这几年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话题:
2025年了,我还是没赶上2004年《家有儿女》里刘梅一家的生活水平。
在类似的帖子底下,至今还有人在问,高乐高到底什么味儿?哈根达斯到底有多贵?
![]()
那是21年前,你家里还没装上电脑,暂且被信息时代拦在门外,对生活的想象完全来自于固定的几个电视频道;
对身边的世界有了一点似是而非的观察,却生成不了任何结论;
在作文里写“妈妈把一块钱掰成两块花”,还会被老师划上波浪线。
那时候的生活很无聊,无聊到有点残忍。
![]()
21年后,当你反应过来剧里三个孩子自己偷偷下馆子点的是三文鱼、基围虾、大闸蟹的时候;
才明白了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真的不一样。
![]()
网友羡慕的不只是北京孩子享有的资源和条件,还有原生家庭的支持与爱。
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年轻人相信,有些东西出生的时候不能拥有,那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拥有了。
只不过大家在横向对比自己和北京孩子的人生时,并不是真的抱着“恨人有”的心态;
而是替自己悲哀,怎么连普通人的生活都够不着,一开局便是地狱。
![]()
或许正是因为“北京孩子”就像全国小孩的一场少年宫梦;
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来到这里选择成为北漂。
人们始终暗暗期待:
命运是座环流岛,不管哪里的孩子,都有光明的未来。
作者 / 左 拉
编辑 / 奇 妙
设计 / JANE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后台回复“加群”,进入读者粉丝群
下辈子投胎
第一志愿
XX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