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当下,但起始时间,还要回到四年前。
2021年8月,一名79岁的男患者,因为上腹部疼痛,就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以“胃占位病变”收住。
但是,入院后多项辅助检查结果,均显示系胃黏膜慢性炎症。
可先后接诊的两名医生,均认为患者是胃癌晚期,需尽快手术切除。
之后,医生在要求家属支付1600元手术意外险。这笔通过个人二维码收取的“保险”,既未出现在医院收费系统中,也未提供正规保单。但是,你必须先缴了这笔保险,才能让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随后,患者进行了手术。
可是,术后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却再次排除了癌症,依然是胃黏膜慢性炎症。
这下,患者家属不干了。
认为医生误把炎症当成癌症进行手术,涉嫌故意伤害犯罪。
随后,在郑州市医学会、河南省医学会两次医疗事故鉴定中,专家也均认定构成二级丙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主要责任。
于是,家属依此,要求警方刑事立案。
但警方审查后,法制部门认为,案件不够刑事立案标准,不予立案。
对于此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回应,对于两名涉事医生,医院以红头文件形式,作了停止执业一个月、取消今年评优评先资格的通报处理。而卫健委,因为患方仍在走向中华医学会申请鉴定的程序,所以暂没有处理措施。
针对医院的回应,患者家属表示,虽然警方已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但绝不会放弃,最大目的是要追究医生的刑事责任,但也要民事赔偿,拟向法院起诉维权。
这起事件,值得警鉴之处就是,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但更是一门循证科学。作为医生,不能用傲慢的医学经验,埋葬专业的循证精神。
事件中令人震惊的是,医生对客观检查结果的系统性漠视。从胃镜活检、CT影像到术后病理,所有证据均指向慢性胃炎,但医生却仅凭临床经验就断言胃癌晚期,甚至在未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情况下,依然切除全胃。
这种将个人经验,凌驾于医学共识之上的行为,暴露出少数的一些医生,自以为是和对循证医学原则的背离。
虽然,法律上故意伤害罪,要求犯罪人主观上具有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而医生进行手术,通常是基于治病救人的目的,并非故意伤害患者,即使后续证明诊断错误,也不能直接认定医生存在伤害故意,所以很难构成故意伤害罪。但是,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指出:“当检查结果与临床判断冲突时,医生有义务,启动多学科会诊或重复检测,而非独断专行。”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涉事医生一方面以癌症名义实施手术,另一方面却在病历中持续记录“胃黏膜慢性炎”。大家看看这个病案首页诊断填写,想什么话!
你这种自相矛盾的医疗文书,岂不是自己把脸伸着给别人打?
更不可思议的是,事发后,病历中的“癌变”诊断,却全部神秘消失。你说傻不傻?
要知道,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伪造、篡改病历是可以直接追究刑责的。司法机关,一旦介入调查,就是自己把自己往深渊中推,愚蠢至极。
将这一事件放到“宇宙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背景下来看,不难窥见,在效率至上、绩效优先的医院管理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毫无疑问,将创收放在第一位的原郑大一附院院长阚全程已经落马,但他的“精神遗产”还在影响着这家航母医院的前行方向。
当治病救人的医院,成为了利益角逐的战场,当医生将患者视为流水线上的“病例”而非活生生的人,那么,再精密的手术刀也斩不断悲剧的锁链,再先进的技术,也填补不了丢失医者仁心瓣膜缺损区的心理迷茫。
最后想说的是,以我的认知和经验,尽管最近医疗行业负面新闻频曝,但我还是认为医疗行业肯定不是最黑的。
我也不认为哪个行业就会比哪个行业更黑或更白,毕竟每个行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性是相通的。
医疗行业,从开始就不太可能挑选那些道德低下的人进来,相反医学教育里,还是会做一些职业道德的培训,再加上文化上对医疗行业的道德要求也更高,也有很多法规和制度的约束,所以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道德水平,不可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只不过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比起来,基本是一个行政管制的行业,市场淘汰机制效应比较小。另外这是一个于生死相关的行业,所以,恶产生的影响很直接,也很容易被放大,负外部性强。
如果一个行业坏人扎堆,要么是专门挑选坏人进去,要么是好人进去也变成坏人,那就是制度问题,不是人的问题。
就当下医疗行业的结构性问题,这几年到处都在降本增效,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很多公立医院都在大幅降薪,降薪的背后,也就意味着增效的需求很强烈。
一方面,对大的医院来说,手术科室占医院收入比重很大,所以必然手术指征会放得更宽。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人口下降了,2023年,我国人口减少了208万,执业医生数量却增加了34.7万,相比2022年增加了7.8%,在僧多粥少逐渐加剧的背景下,过度医疗也就难免加剧。
所以,如果不从医疗体制层面做大的调整,过度医疗、过度手术的问题只会越演越烈,也越容易催生出刘翔峰那样的医生。
因此,在此呼吁,医院要转变观念,医生要重拾对生命的敬畏。医院是社会公器,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如果交给逐利的市场,必然会出问题。所以,制度层面,一定要保障医生的薪酬绩效待遇,才能让医院从冰冷的业绩追求,回归温暖的人文关怀,才能缝合已经被撕得四分五裂的医患信任。
医疗改革,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场关于的价值观的较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干净的制度取代暧昧的市场,医疗这艘荷载生命健康的大船,才可能穿越利益的暗礁,抵达救死扶伤的彼岸。
毕竟,生命的重量,容不得一丝金钱的锈蚀。
医客说
救救医生吧!
【责编】医客君
【文章来源】老叶说医,作者叶正松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微信:xxxfff0518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感谢您对医客的支持!
【投稿邮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